天天看点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作者:切割地球

文 | 江隐龙

相对来说,南宋对商业更为重视,其对地方的管理也相对松懈。这一切因为南宋亡于蒙古而被视为教训,于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对于进行了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一次改革的显著特征,是极度的中央集权和保守倾向。朱元璋对内实行恐怖统治,处死了大批官吏,同时取消了宰相这一权力最大的官职;对外又禁止开疆拓土,将周边一连串国家列为不允许征讨的地区,这是因为在他眼中,明朝的领土范围已经达到了饱和点。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财政方面的改革就更让人意外。朱元璋制定了堪称琐碎的制度:人力与物资被精确到县,全国人民编成班轮流服役;仓库管理更精确到了每一石谷米、每一根蜡烛。整个国家的资源,事无巨细地都要送呈皇帝审查。在黄仁宇看来,朱元璋的顶层设计相当于宣布,整个中国就是一个巨大的农村:它不需要商业,也无意让国民经济多元化,丰富政府组织以应对未来的发展则更无必要。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朱元璋事实上的继承人朱棣,局部地改变了朱元璋的改革意图。他开始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并且出兵进攻越南。从个人来看,朱棣可谓称得上赫赫武功,但他的作为已经超过了明朝可以支撑的范围,于是在他死后,后继的君主们便不得不全方位收缩,以避免朝代的灭亡。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朱元璋的改革财政税收过于迁就农村的习惯,但一旦与全国的税收网络相关联,就会造成极大的运算成本。比如说以实物交税,明朝因此充满了复杂错乱的补给线,又因为缺乏银行等金融机构,这些税收的流通、转换本身就伴随着消耗。又因为这一僵化的制度很难改组,于是国家的财政机器在面对远远超过其运算能力的数字时,时常陷入困境,其实有崩溃的危机。可以这样说,朱元璋的改革,用于治理一个农村甚至是一座城镇,或许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治理一个国家?这玩笑就开大了。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不算贫穷的明朝,却最终亡于政府的破产。明明有足够的潜在税源,却经不起税收的动员,就算征上来了税,也发放到不需要它的军队手中。这些制度上的基本弊端再混合上南北经济的巨大差异、白银市场的日益复杂,最终使得明朝无法真正动用人力物力抵御外敌入侵。于是1644年,满洲人入山海关,最终一步步地灭亡了大明帝国。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清朝前期的几任皇帝均奋发有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段难得长久的康乾盛世。但是,继承了明朝体制的清朝,也并没有能力针对明朝政府的种种弊端进行改革。清朝的皇帝们依然没有设立一个中央金库,全国的收支仍是由收税人零星的交授,一切统计都无从核实。说到底,大清帝国与大明帝国一样,虽然疆土更大、人口更多,但依然还是一个巨型农村。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技术上无法实现“数目字管理”,帝国越大,治理的难度就越呈几何式增长。农民只能集体化管理与指挥,官僚们也不会互相竞争以追求技术上的进步——宋朝的改革教训还在呢!这个第三帝国想要稳定社会,只能着眼于意识形态的和谐,所以这样的国家缺乏结构上的实力以改组成现代国家;面对即将到来的冲击,它也注定缺乏必要的应变能力。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这也不能全怪明清两朝。还是那句话,中国太早步入大一统了,很多基层社会的制度与技术因此失去了发展的机会,中央政府能将千百万的农村集合在一起已经非常不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下,意识形态比科技重要,文化比经济重要,官吏的消极性比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重要。所以,明清第三帝国,的确称得上是一个停滞的帝国。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这样的帝国,在遇到西方殖民帝国的挑战时,其失败当然可想而知。中国历经三大帝国时期,依然没有进入“数目字管理”的阶段,中国只是由无数农村组成的巨大集团,这样的国家财富、人口、资源再多,也很难抵御一个先进敌人的侵略。于是,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等一连串的事件,终于将第三帝国推上的绝路。清朝末期,皇帝愚昧无知又缺乏自信,底层则成了无法管制的暴民,好不容易迎来了中华民国的建立,却又步入了军阀混乱的局面。这其中的动荡当然不是这么简单,但“数目字管理”依然没有实现,中国距其真正的改革也始终还差一步路要走。

明清第三帝国:黄仁宇眼中中国历史转型最关键的时代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