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作者:小琦侃侃谈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2001年1月8日,82岁的黄仁宇安然与世长辞,结束了他传奇而曲折的一生,留给我们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鲜少有人去探求他本人的喜怒哀乐,深入体察独属于他的雪月风花。

黄仁宇出生于政治色彩浓厚的家庭,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机械系。此时的中国是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时代,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黄仁宇受“救亡图存”思想的影响,选择了工科,因为飞机大炮能够击退敌人,吟诗作赋却不能拯救处于水深火热的民族。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黄仁宇的爱国热情让他离开了无忧无虑的学堂,毅然辍学从戎。他上过战场,负过伤,当过少校参谋。因为立有战功,加之个人努力,黄仁宇被报送至美国陆军参谋大学,不久退伍。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如果说,人生如此发展下去,他会是一个坚毅的军官,娴熟的机械技术员,仕途会一片光明,未来是康庄大道。然而,倘若如此,我们失去了一部可能改变一生的书籍——《万历十五年》,世界则会失去一位优秀的历史学家。

黄仁宇自幼就显现出了文学天赋,奈何大时代的局限,让他无法择自己所爱。他的人生经历也同样适用于他自己后来提出的“大历史”观点,即为,历史的发展受制于地理,文化,政治,经济等多种要素,要窥一斑而知全豹。当然,这是后话。

在美国那几年,他的处境并不顺利。周围的同学有的已经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拿到了高昂的薪资,而他仍然一面省吃俭用,一面艰难的完成学业。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正是这种生活的历练,让黄仁宇不同于其他的历史学家,他更注重研究其历史事件价值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他对历史的认知早已超出了事件本身。如果说其他学者是坐在书斋中静心著书立说,那么他就主张走出门去,体验大千世界,将自己的独特体验注入作品中。正因为如此,黄仁宇常被其他史学家指出是“不伦不类”,他的作品,既不是历史小说,供人赏读,也不是严肃史书,供人们参考研究。

将“黄仁宇”式的写作特点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作品,当属他的成名作《万历十五年》。在此之前,他出过《缅北之战》,《明代的漕运》等书籍,可惜销售惨淡,不温不火。结合自己的早年的经历和时代现状,黄仁宇决定从‘大历史’下的小节点入手,重点描写万历年间的史实,以此来结合反思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官僚制度,小农经济的优势与劣势。

这本书可以说是雅俗共赏,既有思想维度,又通俗易懂。它娓娓道来万历十五年的故事,以及明朝兴衰的内在联系和前因后果。书中的描写对每个人物分析又是那么透彻,没有戏谑,也不添加华而不实的艺术想象。当我们品读此书,既不能低估它的价值,将它当做历史小说一样,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也不必恭恭敬敬,当做高深莫测的专业著作去抠字眼儿。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被许多人称为“改变一生”的书,有很多读者甚至表示,阅读此书后,对历史,对人生,对个人发展又有了新的认识。它教会我们不要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视角评判人物,事件,与我们接触的历史教科书不同,他善于剖析某人奇异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让读者直观理解,并感同身受。

书中不乏有嫔妃宫斗的细节,如贵妃郑氏和王氏之争,也不乏张居正,冯宝以及申时行等官僚集团的利益斗争,还有君臣对峙,政治平衡,官民矛盾等一系列的问题。小而细致的切入点,使得政治问题的原因都是这么有迹可循,合情合理。他把历史问题变得不这么严肃,将供在神坛的理论化作生动明了的描述,让四百多年前的人物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

‘改变一生’的书——《万历十五年》,改变了我们看问题的视角,改变了我们对人物的评判,让我们徜徉在历史的浩瀚海洋,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万历十五年》书稿写成后,他曾多次托朋友帮忙出版。由于长期定居国外,黄仁宇的笔迹,语法等诸多细节不够严谨,书稿的内容仿佛一个说不清话的孩子涨着通红的脸极力表达自己的意思,让人读起来不免有些吃力,一时难以出版。,终于,此书正式问世。

黄仁宇的朋友在很多年后表示,他依然惊讶,《万历十五年》在社会上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尽管如此,此书问世之初还是处于雪藏状态,与人口庞大的基数相比,《万历十五年》的读者和追捧者简直少得可怜。

黄仁宇成名后,美国史学界接受不了他的“大历史”观念和“以史为鉴,济世救民”的思想,于是,他的周围充斥着质疑声,唏嘘声。更令黄仁宇感到羞辱的是,作为学术公认的一流史学专家,他竟然被三流大学解聘教授职位。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这个事件在他本人去世后出版的自传《黄河青山》中第一次有明确全面的概述,让人们对他的人生,它的大起大落有了新的审视,如果说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河,黄仁宇的一生是富有传奇的,不乏流水潺潺,也有惊涛骇浪。

黄仁宇生前,并没有过上几天好日子。尽管写成《万历十五年》,但是国内外史学家对他都颇有微词,加之生活的落魄,让他始终没能真正融入上等学术界的圈子,没有要好的死党和忠实的追随者。

最终,黄仁宇的生命在熙熙攘攘的吵闹声中安静优雅地落幕,“了却君王天下事,留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不论是早年选择工科专业,还是后来投入史学研究,黄仁宇都在用一生诠释着信仰的力量和感念天下苍生的情怀。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却被三流大学解聘,郁郁而终无人问津少年戎马梦半路出家投身史学研究一书写成 名声大噪大器晚成却被推上风口浪尖郁郁而终去世后却无人问津

他走的是那么的干净,如风一样随风飘散,仿佛没有来过的痕迹。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他诞辰百年之日,竟无人记得他,掉念他!或许是他交友甚少,亲人朋友的相继离世,或许是他的书仍然没有带给他恰如其分的荣耀…直到《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高育良和高小凤的对话,才终于让《万历十五年》重回大众视野,人们才终于记起,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叫黄仁宇,他的作品影响中国几代人。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