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作者:读书写字观影

在《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之前,几乎没有人对万历15年这个无聊的年份有兴趣,但黄仁宇却对它情有独钟。一些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间点在于“安史之乱”,而黄仁宇看来,明朝就是要因为这平淡的一年逐步走向了崩溃的境地。作者自己评价这本书说道,这虽然用明朝的人物群像描述万历15年一年的故事,但其实他要讲的是中国失败总纪录。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书中讲的第一个人便是那个时期的皇帝,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冲龄登基,被称为“大明脊梁”的张居正接替了高拱,成为了内阁首辅。太后对张居正很是满意,就让他做了万历皇帝的老师。万历皇帝的童年是在张居正和母亲的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两个人对他都很严格,但万历在这种严格的教育下学习上得到了巨大的进步,也埋下动乱根源。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万历皇帝朱翊钧朝服像

万历皇帝对张居正是极其敬重的,年幼的他是根本管理不了一个偌大的王朝的,而张居正的存在恰恰填补了管理国家的空缺。所以皇帝会为了张居正留在他的身边,降罪给反对张居正的人,甚至不惜违背传统道德,而让张居正稳定地坐在首辅的位置上。在张居正丁忧而需回乡尽孝离京病逝后,一群反对张居正的文官施压迫使皇帝对贪揽财产的张居正家下重手。万历皇帝突然发现,即便他是明朝的皇帝,他也无法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张居正的死不但没有让他有更多的施展抱负的机会,反而越发的受到文官的限制了,就连他的私生活,这些文官们都想要管辖。万历皇帝心里明白,这些文官所代表的是千百年来的沉重道德观,这种道德观是明朝立国的根基,立储君问题上,几番争斗之下,万历皇帝终于累了,他不想要再和这些文官们争斗了。于是从万历15年起,这位受制于人的皇帝用沉默反抗这些文官开始了长达32年的罢工,明朝的气血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变得薄弱了起来。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内阁首辅 张居正

张居正,认真的说,如果明朝没有了张居正,算是明朝的重大损失了。张居正虽然不是道德楷模,但他却能让明朝变得繁荣起来。而在张居正上位以后,就遇到了当时年幼无比的皇帝,而他最大的功绩就在于他在这个时候没有推翻姓朱的明朝,而是发起了一场改革,并且因为这场改革使得明朝的走向开始往上升了起来,可惜明朝未能再出现另一个张居正了。张居正在的时候,万历皇帝不用直面官僚集团,张居正走了,万历皇帝只能只身面对官僚集团了。可是万历皇帝自己是斗不过他们的,于是就开始了长达32年的怠政罢工。

万历皇帝不算是没有能力治国的人,毕竟他是在张居正的引导下长大的,而且他也有政绩,又一个可惜,明朝的那些文官集团把万历皇帝的雄心给锁了,不然明朝也许也不至于从万历15年开始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皇帝不干了,张居正的接班人名叫申时行。申时行这个人是个和事佬,调节群臣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而申时行为何能在张居正死后继承了首辅的职位呢?这一切还是要源于申时行,是一个极其看重道德的人。明朝本就推崇道德观,申时行的存在就是刚刚好的存在,申时行虽然能够用自己的平衡术,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官集团和皇帝之间的矛盾,但他却对治理整个明朝有些无能为力。申时行综合来说并不算太差,而且完全可以说如果没有申时行的,明朝可能在万历皇帝的时候就覆灭了。申时行让北方边境有了10年的和平,让敌人蒙古人成了大明的生意伙伴,让老百姓也获取了利益,所以说申时行不完全是个差官。换个思维来看,申时行应该说是传统上的好官。既有管理的能力,也没有道德上的过错,但也正因为申时行太过注重道德标准了,他最终也没能在内阁首辅的位置上寿终正寝,而是在57岁的时候上了书,说要辞官归乡。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海瑞 像

明朝朝廷内的结局已然是走向破败了,那地方官场有没有可用的人呢?有。黄仁宇在这里说起了第4个人,名叫海瑞,称他古怪。可是海瑞这个人极端的廉洁,极端的实诚,几乎可以算是古代社会里的道德模范代表了,不过海瑞这样的人太少了,海瑞这个人太过古板了,他自己道德就算了,他还要所有人陪他一起道德。他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海瑞的做法很多其实是正确的,但是在腐败的明朝,他的做法就成了错误。没过多久海瑞的官职就不保了。

说完皇帝内阁地方官,黄仁宇开始说起了第5个人——戚继光。戚继光其实是一个很懂得运筹帷幄的武官,可是明朝并不需要这样的武官,他们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全歼倭寇、能打胜仗的武官。也许戚继光并不是最完美的那个人,但他为了实现维护百姓安全的理想,依旧是人们心中的那个英雄,可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在张居正去世后,遭到了朝廷下发的不公正待遇,最后在万历15年凄凉的死去了。黄仁宇在最后评价的时候说到,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英雄竟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最终在疾病中孤独的死去了。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太和殿

读完《万历15年》,总让人想要做一种假设性问题。假如万历皇帝没有怠政,明朝是否可以活得更加长久?假如明朝还能有一个张居正这样的人,明朝又是否会走得更远?假如明朝文官不去排挤清廉官海瑞,假如明朝能够平衡文武官之间的势力,明朝是否不会亡于内忧外困?假如可是历史没有,从万历15年起,这些英雄人物的没落就已经说明明朝的繁荣已经不复存在了。

万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为了自己的私欲,不顾国家的兴衰而争斗。最后,明朝社稷被摧毁了。从整个明代的历史来看,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度,加速了官僚集团与皇权的对抗。最后,崇祯皇帝没有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朱元璋希望他的后人继续一样,最终只能是一场梦。也许作者通过万历十五年想告诉我们一个事实:作者认为,中国从万历十五年开始走下坡路,文人越来越迂腐,封建统治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也逐渐加深。也许万历十五年并不是真正的转折点,但笔者敢于将这一刻定格,结合东西方历史,着实令人赏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