黴豆渣,顧名思義就是豆渣發黴了,不識得其中滋味的人定然會想,這發了黴的東西如何吃得?在雲陽,黴豆渣就是一道家常菜。

魚泉鎮地理條件特殊,地處長江一級支流湯溪河的中段,水質條件較好,含有石灰質等礦物質,無任何環境污染,是生産黴豆渣最好的地方。2014年,雲陽“魚泉黴豆渣” 、“王大漢桃片糕”、“泥溪土法造紙”、“鳳鳴亞亞戲”等已成功申報為重慶市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産。
據相關資料介紹,黴豆渣遊離氨基酸含量高,味道鮮美,是營養豐富的風味豆制品,是一種綠色、環保、保健的食品。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礦物質果膠、木質素、氨基酸等,有降血壓、抑制糖尿病、抑制膽固醇上升,防肝髒上積累脂肪,還有補腎、利尿、助消化等方面的功效。
做黴豆渣須選在冬春時節,氣溫太高,發酵的度就很難把握,豆渣易發臭,到時候長出來的就不是白黴,而是有毒的綠黴,不能食用,隻有在冬春時節,氣溫在攝氏20度以下,才可掌控黴豆渣發酵的度。
其實,黴豆渣的做法比較簡單,将精選的黃豆浸泡,磨成豆漿後,用紗布過濾,經過濾後的豆渣再次脫水,用火焙炒,炒到用手捏能成團,松開手後,豆渣能散開為止,再等到冷卻後,用模子做成黴餅,或者用手捏成團放到黴房裡面,或者放到鋪有稻草的竹兜裡,用稻草、棉被或舊衣服蓋起來,放到一個木櫃子裡發酵,幾天後,豆渣上面就長滿了長長的白色的菌絲,等待菌絲長齊了,就可取出食用或者用竹簽串着賣。
據袁皮蛋豆制品加工作坊的老闆袁廷明介紹,以前他們家隻是一個小作坊,不到20平方米,每天隻打4鍋豆腐,2015年,袁廷明擴大了規模,将原來的小作坊擴大了600餘平方米,專門設定了黴房,現在每天要打12鍋豆腐,銷售最旺的時節每天要磨黃豆300多斤,分别制成鮮豆腐、豆腐乳、黴豆渣等食品。豆渣變成黴豆渣大約需要5天時間,發酵後黴豆渣取出後儲存時間隻有7天左右,要想儲存的時間更長,将黴豆渣用食用油炒,再放鹽,密封儲存,這樣儲存的時間更長點。
黴豆渣從每年的10月立冬或者小雪後開始生産,一直到第二年的4月,大約7個月時間,冬臘月是黴豆渣生成品質最好的時段,也是銷售最旺的時節。
走進袁廷明的黴房,一股淡淡的清香撲面而來,三排整齊的木架子上放着正在生成黴豆渣豆渣餅、生成豆腐乳的小豆腐塊,有的已經長出了毛茸茸的菌絲,在微弱的燈光下,顯得更加晶瑩剔透。
據了解,袁廷明每年利用冬春時節生産黴豆渣、豆腐乳、鮮豆腐等5萬多斤,銷往縣城、江口場鎮以及沙沱、路陽、南溪等周邊鄉鎮,光黴豆渣一項就可收入1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