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是一年情濃時,文化習俗說不完----家家戶戶做米糖

作者:黃山古村吳秋虎

最是一年情濃時,文化習俗說不完

---家家戶戶做米糖

在我們徽州過年,有很多傳統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米糖便是其中之一,過年拜年時,主人端上桌的茶點裡必定有她們 。

農村臘月家家戶戶要做米糖,這是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兒時最難忘的幸福時光。快到臘月時,家家戶戶開始準備制作米糖,首先孵小麥芽,用五六斤左右的小麥用溫水浸泡,裝入木桶中,保溫一周後長出寸許長嫩芽,搗碎後放入大鍋煮的米稀飯之中,充分攪拌後用麻袋過濾出米渣,将米糖水大火熬緻粘稠成糖稀備用,按食材不同,又分大米糖、甘蔗糖、山芋糖等等,但不管用什麼食材,都離不開麥芽,這就是耳能熟詳的麥芽糖。同步(前後)進行的還有蒸糯米飯、曬幹、炒凍米;爆米花;炒芝麻等(後來有年糕了,還用年糕切薄片下油鍋煎炸,做成美其名曰的芙蓉糕糖)......,一切料備齊了,再請來切糖師傅開始制作各種不同食材的米糖。

切糠師傅做米糖的一道一道工序讓我們小孩看得是眼花眼花缭亂,又心花怒放,其中最讓人最神奇的是看切糖師傅的“試糖”:将前面熬制的糖稀倒入大鍋再次熬,火候要恰到好處才可倒入米花等食材,這可是一門隻可會意不可言傳的技術活,據說:火候不到則太嫩,米糖軟而不可久存,火候超過則太老,米糖一切即碎,外觀不美。食材攪拌均勻後,再起鍋放入一個長方形模具中,不斷的壓實,再用刀切成小片,冷卻後裝入大瓷瓶(鐵皮箱)中。

聞着飄滿廚房的糠香、嘗着剛出鍋的香脆米糠,解着已經熬一年的嘴饞,感受着快過年的那種喜慶與熱鬧,那真是一種文字不足以完全表達出來的心情......。

兒時的記憶裡,前面的準備程式都是母親一手在那準備,我們都是打下手的,坐在鍋竈前燒柴火或者遞個工具,兒時的冬天特别的冷,是以特别喜歡鍋竈前的溫暖,看着鍋爐裡燒得正旺的火苗,聞着飄滿廚房的清香,感受着即将過年的喜悅.....

雖然那時的童年很清貧,但那裡的年味很濃,那時候一點點的小滿足都很開心、幸福!

但在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農村逐漸富裕,米糖這一傳統的徽州美食,在90年代初已經漸漸淡出了家家戶戶的舞台。此文的目的就是留下兒時的故事,助力非遺傳承。(吳秋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