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最是一年情浓时,文化习俗说不完----家家户户做米糖

作者:黄山古村吴秋虎

最是一年情浓时,文化习俗说不完

---家家户户做米糖

在我们徽州过年,有很多传统的美食是必不可少的,米糖便是其中之一,过年拜年时,主人端上桌的茶点里必定有她们 。

农村腊月家家户户要做米糖,这是六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儿时最难忘的幸福时光。快到腊月时,家家户户开始准备制作米糖,首先孵小麦芽,用五六斤左右的小麦用温水浸泡,装入木桶中,保温一周后长出寸许长嫩芽,捣碎后放入大锅煮的米稀饭之中,充分搅拌后用麻袋过滤出米渣,将米糖水大火熬致粘稠成糖稀备用,按食材不同,又分大米糖、甘蔗糖、山芋糖等等,但不管用什么食材,都离不开麦芽,这就是耳能熟详的麦芽糖。同步(前后)进行的还有蒸糯米饭、晒干、炒冻米;爆米花;炒芝麻等(后来有年糕了,还用年糕切薄片下油锅煎炸,做成美其名曰的芙蓉糕糖)......,一切料备齐了,再请来切糖师傅开始制作各种不同食材的米糖。

切糠师傅做米糖的一道一道工序让我们小孩看得是眼花眼花缭乱,又心花怒放,其中最让人最神奇的是看切糖师傅的“试糖”:将前面熬制的糖稀倒入大锅再次熬,火候要恰到好处才可倒入米花等食材,这可是一门只可会意不可言传的技术活,据说:火候不到则太嫩,米糖软而不可久存,火候超过则太老,米糖一切即碎,外观不美。食材搅拌均匀后,再起锅放入一个长方形模具中,不断的压实,再用刀切成小片,冷却后装入大瓷瓶(铁皮箱)中。

闻着飘满厨房的糠香、尝着刚出锅的香脆米糠,解着已经熬一年的嘴馋,感受着快过年的那种喜庆与热闹,那真是一种文字不足以完全表达出来的心情......。

儿时的记忆里,前面的准备程序都是母亲一手在那准备,我们都是打下手的,坐在锅灶前烧柴火或者递个工具,儿时的冬天特别的冷,因此特别喜欢锅灶前的温暖,看着锅炉里烧得正旺的火苗,闻着飘满厨房的清香,感受着即将过年的喜悦.....

虽然那时的童年很清贫,但那里的年味很浓,那时候一点点的小满足都很开心、幸福!

但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农村逐步富裕,米糖这一传统的徽州美食,在90年代初已经渐渐淡出了家家户户的舞台。此文的目的就是留下儿时的故事,助力非遗传承。(吴秋虎)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