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40年,唐朝貞觀十四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事,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發生。在這場戰争之後,原本在西域地區頗為強大的高昌國,被唐軍将領侯君集,一戰滅國。

在這一戰之後,唐朝終于得以将勢力範圍,擴張到了西域。自從西晉滅亡之後,中原王朝終于再一次控制了西域地區,意義重大。
但匪夷所思的是,作為這場大戰的領軍大将,唐軍主将侯君集傳回長安之後,卻很快被李世民打入監獄。而且,三年之後,向來号稱不殺功臣的李世民,竟是難得破了一次例,直接殺了侯君集這位大功臣!
作為唐朝收複西域的主将,侯君集到底做了什麼事情,才會讓李世民如此憤怒?甚至不惜破例誅殺功臣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侯君集率軍傳回之後,極其狂傲,最後甚至直接開始謀反,是以才讓李世民動了殺心。
要想說清楚這件事,我們還得從侯君集這個人說起。
侯君集出身上谷侯氏,家裡世代做官。爺爺侯植曾先後追随過賀拔嶽和宇文泰,在西魏的時候當過骠騎大将軍,後來被北周權臣宇文護所殺。宇文護被殺之後,又被平反追封。總之,侯家算是典型的關隴貴族家族,而且侯君集他爺爺,絕對處于第一代關隴集團的核心區域裡面。
後來的幾十年裡,天下雖然從北周換成了隋朝。但對于侯家來說,影響并不算大。作為關隴貴族集團的核心家庭,侯家有這個資格。不過,侯家家教一般,導緻侯君集小時候做人特别浮誇,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好吹牛。天天吹自己弓馬娴熟,但實際上卻本事平平,能力有限。說自己學識淵博,但其實根本沒讀過幾天書。
照理來說,這樣一個人,在隋朝末年那個群星閃耀的時候,本來應該默默無聞才對。就算上了戰場,也是去送死的。但在侯君集長大之後,他的家世卻再次深刻影響到了他的命運。作為關隴集團的核心家族之一,隋朝末年的時候,随着李淵入住長安。整個關隴集團的所有家族,幾乎都開始一邊倒地支援李淵,侯家也是如此。
更重要的是,侯君集他媽姓窦,和李淵的正妻窦氏(也就是李世民他媽)沾點親戚,而且親戚關系還不遠。在這兩個關系的作用下,侯君集後來直接進入唐軍高層,到了李世民麾下工作。
此後的幾年裡,侯君集随着李世民南征北戰,也算立下了不少功勞。不過,當時李世民麾下能打的猛人實在是太多,本事平平的侯君集,其實也排不上号。但就是這樣的侯君集,後來卻逐漸被李世民看中。因為侯君集有個優點,那就是對李世民特别忠誠,基本上稱得上是死忠粉。尤其是到了後來,随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的沖突越來越激化,侯君集更是堅決追随李世民身邊,和尉遲恭、長孫無忌等人,力勸李世民直接幹掉李建成。
正是在他們的勸說下,李世民終于下定決心,發動了那場玄武門事變,最後登上了皇位。侯君集作為李世民的心腹,自然也參加了那場玄武門事變,沖鋒在前,也算是立下的大功。
經過這一連串的奇遇之後,原本資質平平的侯君集,就這樣一路成為了唐朝的右衛将軍。不得不說,家世和運氣,有時候真的是比人的努力更重要。
到了貞觀年間之後,作為李世民的心腹手下,侯君集的位置,自然也是穩如泰山。不過,到了這個時候,侯君集的弱點就凸顯出來了。除了作為李世民心腹的這個優勢之外,侯君集的能力,其實根本配不上他的地位。李世民當時對此也是很無奈,有心給侯君集更重要的位置,但侯君集卻根本扛不起來。是以,出于栽培侯君集的目的,李世民後來把侯君集調到了名将李靖的麾下,讓李靖教侯君集兵法,希望侯君集能夠有所長進。
此後的幾年裡,侯君集确實跟着李靖,學了不少能耐。但在這個過程中,侯君集性格當中的缺點,開始繼續放大。侯君集這個人,性格特别浮誇,這種浮誇有時候就讓他顯得十分驕狂。照理來說,能夠跟着李靖這種當世名将學兵法,這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機會。然而對此,侯君集卻并不滿足,反倒是因為李靖對他有所保留,沒有傾囊相授,暗地裡向李世民舉報,說李靖有謀反之意。後來雖然查無實據,沒給李靖造成什麼麻煩。但這件事,也讓李靖徹底看清了侯君集這個人,更不願意教他了。
不過,既然在李靖門下學了幾年,就算是一點皮毛,對付一般的敵人也夠用了。貞觀九年,李世民任命李靖為統帥,率領唐軍去收拾西北的吐谷渾。在這場戰鬥當中,侯君集也被任命為李靖麾下的将軍。在征讨吐谷渾的戰鬥當中,侯君集曾和李家宗室王爺李道宗一起,追擊了兩千多裡,橫跨整個柴達木盆地,終于殲滅了吐谷渾主力。
這場仗打完之後,侯君集也就算是有了過硬的功勞,李世民也可以繼續提拔他了。傳回長安之後,侯君集被李世民直接封為陳國公,而後又被拜為吏部尚書。李世民的這個任命,等于是直接将侯君集從軍隊系統轉到了文官系統,栽培之意顯而易見。而侯君集借着這個機會,也同樣學習到很多文治方面的東西,出将入相,一時間被傳為佳話。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兩年之後,當西域的高昌國有所異動,和唐朝斷絕往來之後。李世民便任命侯君集為主帥,前去讨伐高昌。
西域這邊,情況其實有點特殊。早在漢朝那會兒,西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被漢朝政府牢牢控制着。後來漢朝滅亡之後,因為東漢政府太弱,是以西域曾短暫失聯過一段時間。後來曹魏統一北方之後,魏國名将曹真,又打通了西域。但是再後來,随着司馬家篡魏建立西晉,西晉又迅速衰敗被滅之後,西域就徹底脫離了中原王朝的掌控。
此後的幾百年裡,中原内部自己都沒能統一,自然也就顧不上西域這邊了。南北朝結束後,隋朝雖然統一了天下。但隋朝統一天下後,主要敵人是北方的突厥。當時的西域,大部分也都在突厥的掌控當中。此後隋朝開始對突厥發力,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終于算是打服了突厥。但在這之後,沒過多久,隋朝就亡了,是以也沒來得及對西域這邊動手。
再之後,就到了唐朝。貞觀年間,李世民首先對付的,就是北方的東突厥,貞觀四年直接讓李靖去把東突厥給滅了。解決了東突厥之後,李世民下一個解決的,是西北的吐谷渾,這就是之前李靖帶侯君集打得那場仗。
打敗了這兩個敵人之後,唐朝才終于和西域那邊,有了更多的接觸範圍,終于有條件解決西域問題了。
至于西域這邊,當時的局面,則更像是一個松散的聯盟。小國林立,這其中又以高昌國最大。作為西突厥和大唐的緩沖地帶,這些小國自然就成了西突厥和唐朝雙方争取的對象。之前唐朝打趴下了東突厥,成了整個東亞的霸主,西域的這些小國,也清一色的順風倒,認唐朝做大哥。當時的高昌國自然也在其中,高昌國的國王麴文泰,十年前還曾親自帶着媳婦來長安,朝見過李世民。
但是如今,随着西突厥内部結束了内亂,開始招攬高昌,并且給出了更高的籌碼。是以,當時高昌的國王麴文泰,便直接倒向了西突厥那邊。不但徹底和唐朝斷絕了來往,甚至還利用高昌國的地理優勢,完全掐斷了唐朝和西域的商貿道路。
對于李世民來說,高昌國的所作所為,無疑是在打他的臉,這肯定忍不了啊!是以,李世民才會當即派侯君集率軍,前去征讨高昌國。另外,高昌國雖然并不算強,但地理位置很重要,打下高昌之後,唐朝就能将勢力範圍,延伸到西域。以後在西域那邊開疆擴土,繼而進攻西突厥,就更容易了。
正是帶着這樣的使命,侯君集率兵出發,前往高昌。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高昌國王麯文泰差點沒吓死。他原本以為,唐朝遠在中原,不可能橫跨兩千多裡,派軍隊來吐魯番這邊來進攻他,是以才敢和唐朝斷交。可眼下,唐軍真的來了,這可就要命了。麯文泰是親自去過長安的,自然知道唐軍的厲害,當即吓得不輕。更讓人沒想到的是,麯文泰被吓到之後,竟是一病不起,最後直接被吓死了。
等到侯君集帶着唐朝大軍,跨越兩千多裡荒漠,抵達吐魯番的時候,麯文泰已經被吓死了。他的兒子麯智繼位,做了新的高昌國王。麯智上位之後,對于眼前這個爛攤子,也沒什麼好辦法。不過麯智當時仗着有西突厥撐腰,還是打算先和唐軍打一架再說。
但麯文泰萬萬沒想到的是,等他組織好人手,準備和唐軍硬碰硬了一仗的時候。西突厥那邊早就跑的沒影了,根本不願過來和唐軍直接交戰。僅憑高昌國自己那點軍隊,自然不是唐軍的對手,一個回合都沒撐住,很快就被侯君集擊潰了。
眼見于此,麯智也傻了眼,知道自己是惹上了真正的大哥。于是麯智連忙給唐軍寫信,把所有責任都推給他那個死掉的老爹,把自己摘得幹幹淨淨,然後表示願意投降。
可侯君集哪裡會放過到手的軍功?再說,唐軍勞師遠征,也不單單隻是為了讓高昌簡單臣服,本就是為了滅國而來的。于是侯君集開出了條件,讓麯智直接開城,解除所有武裝,聽憑唐軍發落。麯智也不傻,知道開城之後,自己肯定是必死無疑,根本不敢開城。侯君集當即指揮唐軍進行猛攻,很快就攻下了高昌國的都城,俘虜了整個高昌國的高層。
就這樣,侯君集一戰滅了高昌,徹底将唐朝的控制範圍,擴張到了西域地區。此後,唐朝又直接在西域地區,設立了安西都護府,繼而繼續在西域開疆擴土,逐漸走向了極盛時代。
不提唐朝後來在西域這邊的情況,我們繼續說侯君集。打完這一仗之後,侯君集也有點飄了,覺得自己也有了滅國之功,可以和李靖這種頂級名将相媲美了。但縱觀整個戰役,我們不難發現,侯君集攻滅高昌這一役,和當初李靖滅掉的突厥和吐谷渾相比,難度實在不是一個檔次的。侯君集能滅掉高昌,主要還是靠唐軍當時出色的戰力。至于他本人的指揮能力,其實并不是至關重要的,換其他唐軍将領來,其實結果也是一樣的。
但當時侯君集顯然沒想到這些。滅了高昌之後,侯君集覺得自己有了滅國之功,一下子就飄了。攻下高昌國之後,侯君集私自将高昌國的财寶給吞了。侯君集當時做這些的時候,基本上等同于是半公開,自然瞞不過李世民的耳目。等到侯君集傳回長安之後,自然就會有禦使來彈劾他。私分戰利品本就是大罪,是以李世民也沒辦法,隻好将侯君集暫時抓了起來。
以侯君集的身份和功勞來說,這事其實原本也不是什麼大事。既是李世民的寵臣,又有滅國之功。如果隻是A錢一些财寶的話,李世民其實根本不會往心裡去,甚至會覺得更加滿意。李世民在乎的,其實隻是侯君集不聽自己的号令而已。而且,這待遇其實也不光侯君集享受過,當初李靖打完吐谷渾回來,也曾被禦史彈劾過。
果不其然,短暫入獄之後,很快就有人替他求情,李世民最後也‘念在侯君集有大功’,将侯君集從牢裡放了出來,甚至都沒怎麼責罰他。而且,不久之後,李世民評定淩煙閣功臣榜,還把侯君集也加了進去,而且名列第十七位。這個排名其實已經相當高了,要知道,演義小說裡大名鼎鼎的程咬金、徐茂公、秦瓊等人,清一色全都排在他之後。這足以說明,在李世民心裡,侯君集到底有多重要。
這個結果,如果換成李靖這種有大智慧的名将,肯定會覺得慶幸。但放到侯君集這邊,侯君集反倒覺得,李世民對不起自己了。
在侯君集看來,自己好歹也是滅了一個高昌國,不過是拿了一些财寶,怎麼就被抓起來了?因為這件事,侯君集越想越生氣。再加上之前的滅國功勞,讓他越來越膨脹。最後,侯君集甚至幹脆生出了造反的念頭。
這個念頭産生之後,便再也無法抑制了。
當然,侯君集也不傻,知道僅憑自己這點能耐,想要和李世民較量,無疑是在找死。但恰在此時,當時身為太子的李世民嫡長子李承乾,因為種種原因,和李世民關系越來越差,侯君集便把主意打到了李承乾的頭上。
李世民和李承乾父子之間的沖突,說來話長。簡單來說,就是李世民作為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對自己的太子要求過于苛刻。早些年李承乾的母親長孫皇後在世的時候,還能居中調停一下,讓父子二人有個溝通的橋梁。但後來随着長孫氏去世,李世民隻知道嚴苛教導太子,根本不顧李承乾能不能受得了,導緻父子二人的關系越來越僵。恰好當時李世民又很寵自己的嫡次子李泰,搞得李承乾認為,李世民打算換太子。
為了保護自己的太子之位,李承乾也開始生出了一絲反意。
在李承乾生出這絲反意的同時,侯君集的女婿,賀蘭楚石,正好在李承乾的東宮内做官,而且還是李承乾的心腹。在察覺到李承乾的反意之後,賀蘭楚石就把自己的嶽父侯君集介紹了過來。就這樣,李承乾這位太子,和侯君集這位實權大将,一拍即合,共同決定,謀反篡位。
這裡要多解釋一下。很多電視劇小說當中,說侯君集之是以要幫李承乾謀反,是因為他女兒嫁給了李承乾,他是李承乾的嶽父。這事在正史上是沒影的事情,正史上李承乾的妻子姓蘇,和侯君集半毛錢關系都沒有。侯君集和李承乾能走到以前,完全就是他女婿賀蘭楚石的原因。
太子和實權大将勾結在一起,這個陣容,其實還真算是頂配了。而且,當時李世民作為一個嚴父,雖然對李承乾很嚴格,但也從來沒想過李承乾會謀反,根本沒懷疑過李承乾。是以,李承乾和侯君集的這個謀反計劃,至少在策劃階段,還真的是一切順利,差一點就真的成功了。
但就在這個時候,一個突然事件的發生,改變了曆史。
就在這時,李世民的另一個兒子李佑,同樣也是因為李世民管得太嚴,産生了誤會,直接在封地造反起兵了。當時唐朝猛将如雲,李佑的這次謀反,最後自然是被輕易平定了。照理來說,李佑和李承乾倆人根本沒有任何關系。這場謀反案,是怎麼都查不到李承乾頭上的。但在審訊李佑同黨期間,審查官員偶然查到了一個叫纥幹承基的人。這個人恰好是東宮的官員,而且還是李承乾的心腹。纥幹承基被抓之後,一不小心把李承乾謀反的事情,也給抖落出來了。
這下子,問題大了。
之前李佑謀反,隻是一個王爺,處理起來還沒那麼複雜。但李承乾不一樣,他是太子,那影響可就太大了。而且,在查案期間,審訊官員很快就查到了侯君集的頭上。最終證據确鑿,侯君集想抵賴也無能為力了。
得知這個結果的李世民,當時受到的沖擊極大。因為他怎麼都沒想到,自己精心培養的兒子,會和自己最信任的大臣聯手,想要逼宮造反。經過這場謀反案之後,後來的李世民,開始變得多疑。而參與組織謀反計劃的侯君集,最後自然也是難逃一死。不過,李世民到底還是念及侯君集過去立下的功勞,最後隻是殺了侯君集一個人,沒有株連全家。侯君集死後,侯君集的妻兒都被特赦,而後隻是流放嶺南。
這個結果,對于侯家來說,已經算是不幸中的萬幸了。
縱觀侯君集的整個故事,我們不難發現:侯君集最後被殺,其實純粹是自己作出來的。侯君集的問題,就是典型的‘錯把平台當能力’。侯君集始終不明白,他的地位和功勞,其實都是李世民給的。不管是之前平定吐谷渾,還是滅高昌,都是李世民給他機會。當時唐朝能打得猛人一抓一大把,為啥李世民偏偏要讓侯君集去?顯然是在培養他!
然而侯君集顯然沒領會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甚至還心生反意。這樣的人,最後沒禍及滿門,都算李世民善良。這要是換某個嗜殺的皇帝,估計會直接殺侯家十族。
從侯君集的故事,我們也得到一個啟發:做人,一定要厘清平台和自身能力的差別。有些人在大公司呼風喚雨,但離開大公司之後,自己卻連溫飽都成問題,其實就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