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安西三任節度使攻打小勃律國相繼失敗!唐玄宗:高仙芝該你出馬了

作者:斜陽幾度
安西三任節度使攻打小勃律國相繼失敗!唐玄宗:高仙芝該你出馬了

公元747年三月,在海拔五千多米的蔥嶺山脈上,一隊唐軍正艱難地行進着。

此時恰是草長花開的季節,蔥嶺山脈在冰雪消融之後露出青翠的山巒,綠白相間格外的秀美迷人。時不時有着高原特有的羚羊、雪豹等動物好奇地張望着這隊人馬。

而行軍的大唐士兵卻無暇關注風景,此時他們呼吸着稀薄的高原空氣,戰戰兢兢地沿着羊腸小道蜿蜒而行。為首一人儀容俊美,身騎駿馬正是大唐安西副都護使高仙芝。這隊唐軍的目的地就是前往攻克不久前反叛大唐的小勃律國。

自從唐太宗滅高昌建立安西四鎮以來,無數的漢家兒郎奔赴西域征戰沙場以建功立業,而大唐的精兵強将也先後擊敗西突厥、吐蕃等強敵,用敵軍的累累屍骨鑄就了大唐軍人戰無不勝的威名!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就用自己的七絕寫出了盛唐西域唐軍的英雄氣概: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至唐玄宗登基之初,大唐先後在西域已建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兩者間隔天山一南一北牢牢的控制着西域。每當遠方的旅客沿着古絲綢之路踏足西域之時,遙望遍布西域的大唐旗幟他們知道自己來到了天可汗的領地。

絲綢之路聲聲駝鈴重新響起,也成為西域安定和平的象征。和西方殖民掠奪不同的是,自漢朝鑿空西域首次建立安西都護府以來,華夏民族從來都沒有把西域看成是自己的盤中之物,而是通過自由貿易和大量的賞賜來維系西域和中原的關系,古絲綢之路就是建立在各族和睦、平等貿易的基礎之上的。

随着絲路的開通,海量的貨物在這裡互通有無,西域的胡瓜、葡萄,大唐的絲綢瓷器和西方的各色貨物在這裡互相流通。在大唐強大國力的庇護下,西域各國富庶無比,人民生活安康幸福。

而富庶的西域也刺激了周邊的強鄰。高原之上的吐蕃也對西域垂涎不已。

安西三任節度使攻打小勃律國相繼失敗!唐玄宗:高仙芝該你出馬了

小勃律地圖

公元736年,吐蕃大軍攻破蔥嶺以南的小勃律國俘其國王。随後吐蕃贊普強迫小勃律國歸順并将公主嫁給小勃律王,從此小勃律國叛唐投吐成為吐蕃的附庸。

小勃律國是河中地區(帕米爾高原)的戰略要沖,他的反叛讓周圍二十餘小國都轉而臣服于吐蕃,嚴重的影響到絲綢之路南路的安全。

對此帝國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在此後十餘年中三次次诏令西域唐軍進攻小勃律,為此先後三任安西都護田仁琬、蓋嘉運和夫蒙靈察數次發兵攻打小勃律,但都因蔥嶺難行或者後勤補給不暢通進而無功而回。

天寶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決定再次發兵小勃律,打通河中地區的交通。他久聞安西副都護高仙芝的勇武,直接派監軍邊令誠前往安西都護府,讓高仙芝帶領安西軍再次遠征小勃律國。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1" data-track="15">

</h1>

高仙芝是高句麗人,容貌俊朗弓馬娴熟。作為一個胡族武将世家的子弟,原本是不容易被中原王朝所接納。而他生逢其時恰好生長在盛唐的榮光之中。

此時的大唐帝國光芒萬丈,文人士子們都效仿班定遠棄筆從戎的豪邁,武者俠客們也繼承霍骠騎絕域建功的壯志紛紛來到西域征戰沙場為國戍邊,以期待建功立業馬上封侯高仙芝也不例外。

他少年時就跟父親來到安西都護府效力,因為骁勇善戰20餘歲的時候就升為将軍和父親高舍雞的官職一樣。在夫靈察擔任節度使後,很是器重他的才幹又不斷地提拔重用,很快高仙芝就積功成為安西副使。

高仙芝的勇名很快就傳回長安,唐玄宗李隆基也對其贊賞有加。在唐朝前期,曆代君王都秉承李世民"愛之如一"的歸化政策,善待歸順的各族首領和部落并且挑選骁勇任命為将。正是這種政策的感召下加上大唐國力雄厚,無數的胡族将領勇士甘願為大唐效命沙場,而西域數萬唐軍才能上控絕域縱橫萬裡。

高仙芝就是其中著名的一員将領,此時他正帶着大軍翻越号稱飛鳥難過的蔥嶺山脈。即使時隔千年之後,我們回顧這次遠征,也不僅為唐軍的英雄主義氣概所折服。

安西三任節度使攻打小勃律國相繼失敗!唐玄宗:高仙芝該你出馬了

高仙芝劇照

小勃律國雖然兵力不多但得到吐蕃的大力支援,吐蕃萬餘大軍就駐屯在安西到小勃律國的要道連雲堡上。而高仙芝在接到诏令之後,和心腹封常清商議,決定乘着三月之時出征。因為此時大雪初化蔥嶺道路泥濘難行,不是大舉用兵的好時節。而此時出兵必然出其不意,小勃律王和吐蕃援兵都不會防備。

于是高仙芝帶領精挑細選的安西一萬兵馬(騎兵三千,步兵七千)開始了漫漫西征之路。由于大唐國力強大百姓富庶,在西域從軍的步兵也都自備戰馬,這部唐軍實則全是騎兵因而行進迅速,很快就經過疏勒鎮登上蔥嶺。沿途怪石林立道路曲折難行,唐軍在付出了不小的損耗之後來到特勒滿川修整。在整個的戰役中,翻越蔥嶺就占據了三分之二的時間,可見沿途的曲折難行,而高仙芝的身先士卒無疑是鼓舞士氣的最大因素。

特勒滿川屬于識匿國,在安西都護府的曉谕下國王早就在此備下糧草辎重迎接大軍。修整三天後高仙芝兵分三路而行,疏勒鎮大将趙崇玼自北谷道進軍,郎将賈崇瓘自赤佛道進軍,和監軍統率中軍居中而行。不日三路大軍都齊集吐蕃大軍據守的連雲堡。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2" data-track="24">

連雲堡位于婆勒川旁,依山畔水地勢險要是大唐進入小勃律國的必經要道。吐蕃将領深知此處的重要性,因而在此苦心經營幾年之久,兵員物資都很充沛。而且吐蕃在山頂隻駐紮一千精銳,其餘萬餘士兵在連雲堡下方數裡外的道路當中駐紮互為犄角。此前就有唐軍在此吃盡苦頭進而無功而返。

進攻連雲堡必先渡過娑勒河,起初封常清建議由趙崇玼、賈崇瓘兩路偏師大張旗鼓佯裝渡河以吸引吐蕃的注意力,唐軍主力則由上遊悄悄過河後突襲連雲堡。

對于這個避實就虛的戰略高仙芝很高興地采納了,但是大軍來到娑勒河上遊之時恰逢河水暴漲,數千人馬無法度過。封常清見此情況捶胸頓足,而高仙芝卻毫不慌亂,在來此之前他早就通過古籍和當地土人的口中得知,在春夏之時由于陽光照射強烈導緻娑勒河迅速暴漲,等到夜間寒冷自然會恢複。

作為主帥,高仙芝打算借此來鼓舞軍心。他讓随從布置香案禱告上蒼讓河水準落。

入夜之後河水果然跌落,三軍将士都驚呼不已士氣為之振奮。高仙芝指着空無一人的對岸對監軍邊令誠大笑道:"吐蕃無人,在河邊不設一兵一卒,如果等我軍半渡而擊則吾等死無葬身之地啊!"

娑勒河是冰川雪水所化入夜之時河水冰冷刺骨,在主帥的感召下大唐軍士們拉着駿馬不懼嚴寒有條不紊地度過。此時連雲堡中吐蕃大軍沒有預料唐軍竟然如此剽悍迅速,都在睡夢之中不知大亂将至。

唐軍山下點将,高仙芝令旗一揮唐軍最為精銳的陌刀手身披重甲而出,在安西悍将李嗣業和田珍的率領下佯攻連雲堡。

安西三任節度使攻打小勃律國相繼失敗!唐玄宗:高仙芝該你出馬了

唐軍陌刀手

山高路險危石聳立,李嗣業身披重甲手持陌刀一馬當先而上。山頂吐蕃守軍發現唐軍後大聲驚呼,滾木擂石、如林箭矢紛紛落下,李嗣業左躲右閃快步登上山頂,隻見陌刀揮出血光飛濺幾名吐蕃人碎為兩截。

其餘吐蕃軍士停止射箭都來圍攻李嗣業,後續的唐軍借此機會快步登上山頂,千餘吐蕃軍士轉瞬間被殺戮一空。

此時天色漸亮,山腳下吐蕃主力以得知消息開始增援山頂。大唐陌刀手已經整隊完畢,排成一列順着山勢而下迎戰,在後續跳蕩兵的弓箭掩護下大唐陌刀手們刀光似雪如林而進。敵軍紛紛敗退,十之五六被陌刀劈下山去。連雲堡一戰,萬餘吐蕃士兵僅剩五千多人全部被俘,唐軍首戰告捷!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3" data-track="30">

奪取連雲堡後軍中開始商議下一步的動向。封常清認為吐蕃大軍被滅下一步直搗黃龍攻占小勃律國都孽多城,以雷霆一擊震懾小勃律和周圍反叛的各個小國保障絲綢之路的安全。

而監軍邊令誠這時卻提出相反意見,他認為唐軍此時距大唐萬裡之遙已是孤軍深入,攻占連雲堡已經在吐蕃和小勃律國建立一個橋頭堡足以為為威懾小勃律進而向皇帝交差。加上前方還要翻越海拔五千多米延綿十餘裡的坦駒嶺,中間隻有一條羊腸小道蜿蜒難行,不利于大軍通過,這讓邊令誠心懷恐懼進而不願前行。

兩方都争持不休,最後高仙芝采取折中的辦法。讓邊令誠帶領三千體質較弱的士兵留守連雲堡看守吐蕃降軍,自己帶領主力繼續前行。

三日後來到坦駒嶺,唐軍将士都倒吸一口冷氣。雖然現在已是初夏時節,嶺上卻依舊冰雪聳立寒風逼人,一條彎曲的隻可一人落腳的小道盤山蜿蜒,腳下盡是懸崖峭壁萬丈深淵。山谷的寒風呼嘯而過卷起片片冰雪讓人睜不開眼睛。

安西三任節度使攻打小勃律國相繼失敗!唐玄宗:高仙芝該你出馬了

唐軍單人拉着戰馬而行,隊伍中不時地傳來一聲慘叫那是有人失足掉落懸崖。在這裡最為桀骜不馴的駿馬都任由主人牽着缰繩蒙眼而過。大軍行進一天,離坦駒嶺的出口阿驽越城還有一半路程。唐軍此時已經人累馬乏紛紛問主帥高仙芝:"将軍這是要到天邊去嗎?"

做為傑出的将帥高仙芝自然懂得鼓舞士氣的重要,他胸有成竹的說:"将士們,前面就是阿驽越城。阿驽越人已經派人告知我投降我軍,而且準備了美酒佳肴款待諸位。諸君隻要奮勇前行必建奇功!"

其實這都是高仙芝效法曹操的望梅止渴的方法。在出發前他就和封常清商議先派二十餘心腹假裝阿驽越人在前方等候(阿驽越是臣服小勃律的一個小部族)。

果然大軍行至轉彎處,身着阿驽越人服飾的軍士在前方等候迎接大軍。其中一人說道:"王師駕到,阿驽越人如見救星。我們已經砍斷小勃律和吐蕃之間的交通要道——娑夷水(印度河)上的索橋,吐蕃大軍必定無法馳援小勃律。"

軍士們聽聞都歡欣鼓舞,一身的疲乏也就散去軍心也穩定下來,高仙芝趁機指令大軍加速前進。三日後來到阿驽越城下,阿驽越人果然不戰而降。

随後大軍渡過娑夷水前面就是小勃律的國都孽多城。小勃律兵少将寡已經無法阻止唐軍前進的腳步,而為了防止小勃律君臣逃亡高仙芝派遣将軍席元慶帶領一千鐵騎先行入城抓捕。高仙芝叮囑道:"将軍可速速進城,沿途遇見小勃律人可詐稱大唐前來是讨伐吐蕃人和大勃律國,不會動小勃律一草一木以便讓小勃律人寬心進而減少抵抗。"

席元慶遵命而去,小勃律王聽聞守城士兵彙報後大驚失色帶領吐蕃皇後和幾個心腹逃往城外的深山,唐軍順利入城随後召集留在城裡的大臣等候大軍到來。

高仙芝進城之後首先斬殺親近吐蕃的幾位大臣,随後讓席元慶前往娑夷水斬斷藤橋防止吐蕃援軍。自己帶領人馬前往抓獲小勃律王,在投降的大臣們的勸說下,驚魂未定的小勃律王和吐蕃皇後出來投降并且哭訴自己是迫于無奈才投靠吐蕃。

而席元慶趕到橋旁剛剛用巨斧砍斷藤橋的時候吐蕃援軍已至。兩岸懸崖峭壁吐蕃人要想修複已經不可能,隻能看着對岸的唐軍歡呼雀躍地慶祝勝利。

<h1 class="pgc-h-decimal" data-index="04" data-track="43">

攻占小勃律後唐朝重新奪回了在蔥嶺以西地區的控制權,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大唐在中亞的聲威和勢力也達到頂點。

随後高仙芝另立親近大唐的王子為小勃律王并且留兵三千駐守,自己于公元747年九月班師。

然而迎接他的卻是安西節度使夫蒙靈察的迎頭臭罵,在夫蒙靈察看來高仙芝是自己一手提拔的親信,但是接到聖旨後不請示自己就悍然發兵,而且功成的時候也繞過自己直接向長安報捷簡直是目無上司(筆者認為直接報捷的主意估計是監軍邊令誠的主意)。

當官日久夫蒙靈察早就容不得不同的意見了,他痛罵高仙芝:"頭生反骨的高麗奴,你的于阗鎮守使是我舉薦的?你的焉耆鎮守使也是我舉薦的?你的安西副使更是我提拔的?你竟然敢繞過我擅自出兵?要不是看你立了大功我馬上砍了你的腦袋來執行軍法!"

對于這位昔日上司,高仙芝保持了一貫的尊重并沒有頂嘴。但是這惹惱了邊令誠,他直接派人向長安彙報了此事。一個月後唐玄宗下旨免去夫蒙靈察的職務任命高仙芝為安西節度使。大唐又一位将星在西域冉冉升起。

安西三任節度使攻打小勃律國相繼失敗!唐玄宗:高仙芝該你出馬了

其後南絲綢之路得以穩定和恢複帕米爾高原首次被大唐控制在版圖之中,高仙芝功不可沒。其後雖然在怛邏斯之戰中失利,但是帕米爾地區還是牢牢的控制在大唐手中。

此戰失利後,高仙芝解除了安西節度使的職務入朝為官。但他和其後續任的封常清仍被譽為安西都護府的"帝國雙壁",守護着帝國的邊疆。

直至安史之亂的爆發,帝國雙璧同日被冤殺。而骁勇善戰的安西、北庭軍隊被大批地調回中原平叛,一隊隊、一行行邊防軍隊告别他們守護幾十年的第二故鄉開赴中原。

從此,大唐軍人再也沒有能夠踏足這塊富庶的土地,古絲綢之路也在黃沙中逐漸淹沒,海量的财富和貿易定價權從此轉手讓人。直到千年之後,一位老者以破釜沉舟的決心擡着棺材西征,漢家兒郎才再次踏上這塊讓人魂牽夢繞的土地......

往事越千年滄海桑田,回首往事那個玉面俊朗的将軍面帶微笑孤軍萬裡遠征,書寫了那個無雙盛世的最後華章。

參考資料:《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

《新唐書·列傳第六十》

《安史之亂》 作者:黃沙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