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曆史就是那麼有意思,有時候我們普通人看來非常小的一件事情卻是帝國衰敗的開始,像萬曆十五年。

關于大陸和阿拉伯帝國的那場戰争如今還有幾個人知道呢?盡管那僅僅隻是一場小小的邊界摩擦戰,雙方一共才傷亡不到3萬人,這對兩個疆域都超過了1000平方公裡的大帝國來說真是不值得一提,但為何從此卻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當我們揭開“

怛邏斯

之戰”的前因後果之後,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居然是引起大唐衰落的開始。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大陸與阿拉伯帝國的為數不多的一次戰争

大唐之是以被帶一個大字,那是因為唐朝在疆域最大時達到了1600萬平方公裡。

在古代交通和通訊那麼落後的時候,帝國統治那麼大的地域,僅管理就需要多難吧!

大唐從建國之初到安史之亂前夕一直都在對外擴張,這當然是好事。如果有宰割别人的能力,誰也不願躲在家裡被人宰割。

當大唐處于巅峰時期,有個帝國也悄悄崛起,它就是後來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本來生活在今天的阿拉伯半島上,因為他們所居住的地區幹旱少水,是以他們過着分散而四處漂泊的遊牧商人生活。

是兩樣東西讓阿拉伯人快速發展了起來,一個是伊斯蘭教的興起,一個波斯和羅馬的争鬥。我們大概都看過斯巴達八百戰士這部暴力感十足的電影吧,講的正是那個時候的故事。

當羅馬人和波斯人打得兩敗俱傷後,阿拉伯人通過宗教将分散在阿拉伯半島地區的阿拉伯人快速凝聚到了一起。

形成一定規模之後,阿拉伯人就不再滿足他們的種族隻窩在那個狹小的半島上了。

阿拉伯人先滅亡了已經是半殘廢的波斯,又打敗了已經垂垂老矣的羅馬,從此開始了一路東征。

而此時的大唐,則是往東擴張到大海之後逐漸往西擴張,就這樣兩個大帝國在輻射自己的勢力範圍時交錯在了一起。

當戰争爆發前,無論是大唐還是阿拉伯,他們都沒有做過與對方長期為敵的打算。

而這一仗的誘因卻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的名字叫高仙芝,是高句麗人。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一次屠城誘發的大唐突變

屠城,今天聽起來很恐怖,很不人道。但在古代,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

古代戰争中為什麼喜歡屠城?有時是為了威懾,有時是為了獎勵士兵,有的幹脆就是将軍們自己想撈一把。

當年李世民攻打高句麗之後,從那邊俘虜了很多人過來,這些人中就有大唐名将高仙芝的祖先。

在唐玄宗時期的少數民族将領中,一個是高仙芝,另一個就是安祿山,這兩位今天看來都是異族出身的大将軍。

但在開放和包容的大唐,這都不算什麼。

日本人、北韓人、西域人、阿拉伯人、還有黑人,誰有能力誰在大唐就可以生活和做官,到最後連女人也可以當官當皇帝了。

在人口100多萬的長安城内,有來自世界各國的10-20萬外國長居人口。是以,像高仙芝這樣的“外國人将軍”在大唐一點都不新鮮。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高仙芝作為安西節度使,負責為大唐壓制西域和吐蕃,并在必要時繼續向西擴張。

我們看西遊記唐僧每往西經過一個小國,他幾乎都能受到來自國王的親自接待。

這其實不是因為唐僧有多高的威望,而是他身後的大唐在為他撐腰。

在公元749年,高仙芝對中亞的一個叫“石國”的小國家發動了進攻。原因是因為,在這個小國裡當時分為了親唐派和反唐派。在西域等國的挑唆和支援下,反唐派占據上風後圍攻了親唐派。

吃了敗仗的石國親唐派就向高仙芝發出了求救,高仙芝正愁沒理由收拾這些小國呢,這下不請自來,二話不說就大兵壓境。

像石國這樣的小國,一個國家有的才十幾萬人,怎麼可能頂得住高仙芝幾萬大軍的猛攻呢?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反唐派投降之後,高仙芝卻幹了一件危害大唐聲譽的不恥之事。

高仙芝趁對方沒有了防備之心,居然發令向已經投降了的反對派發起了進攻。

在快速占領城池之後,高仙芝居然縱容士兵屠城。

這一搞,不但反唐派急了,開始的親唐派家人也都在城裡。

而且,更加嚴重的是,這釀成了巨大的國際醜聞。

人家明明已經投降了,你大唐也接受了投降,你們卻言而無信,趁人不備做下了屠城之事。

你大唐這麼幹,今後還誰還敢跟着你混?就算開始已經依附于唐朝的中亞小國也都個個心驚膽寒,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石國。

這時,石國的一個王子逃出來之後四處遊說,并最終被一直想染指大唐勢力範圍的阿拉伯帝國利用。

為了防止大唐進一步往西擴張,也為了彰顯自己的國力,阿拉伯帝國決定借着給石國出頭的機會警告一下大唐。

于是乎,兩國在約定後開啟了一場匆匆忙忙的戰役。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一次看似平淡無奇的戰役

關于大唐帝國和阿拉伯帝國這兩個超級帝國的這場戰役,如果真是雙方精心策劃的,想要滅掉對方的大戰,那肯定不止僅僅隻死了三萬人。

當時唐玄宗根本沒把沙特阿拉伯放在眼裡,僅僅讓高仙芝帶了3萬人就出征了。

當然,長期駐紮邊境的高仙芝心裡是知道阿拉伯帝國的實力的,但他的話根本沒人聽。

加上這事本來就是他引起的,他必須出面解決。在匆匆忙忙中,高仙芝率領着三萬人馬出征了,而且還是孤軍作戰。

而阿拉伯帝國則出動了10萬大軍,這中中間還有中亞幾個國家的聯合部隊。

大唐這邊的輕敵,以及敵我兵力的懸殊都給高仙芝造成了很大的壓力。即便如此,名将依然是名将。

在最開始的三天戰役中高仙芝居然以少勝多,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如果不出意外,大唐不說打敗阿拉伯帝國,打個平手還是不成問題的。就在這時,高仙芝屠城的惡果終于出來了。

原本站在大唐這邊的一個小國突然臨陣倒戈,帶着他們的一萬軍隊投靠到了阿拉伯帝國。

本來就壓力山大的大唐這下算是雪上加霜了,重大的心理打擊令大唐的軍心快速瓦解。

在扔下15000具屍體後,高仙芝兵敗而歸。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這一仗之後,大唐也沒有報複,阿拉伯帝國也沒有乘勝追擊。大家已經形成了默契,誰也不再向對方的勢力範圍擴張了。

這就像兩個鄰居因為家裡小孩子打架而吵了一架一樣,事後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從沒想過要和對方拼刀子或報警。

但此戰之後,剛剛經曆過開元盛世的大唐快速走向了衰落,并在四年後爆發了安史之亂。而阿拉伯帝國卻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昌盛至極。

看似平淡無奇的一場接觸戰,為何造成了兩國截然不同的國運呢?

原來在高仙芝屠城的時候,原本夾在大唐和阿拉伯帝國中間左右逢源的中亞諸國都已經在心理上傾向了阿拉伯。

加上大唐戰敗,高仙芝被貶,接替高仙芝用來壓制中亞諸國的将軍能力遠遠不如高仙芝。這讓中亞衆小國快速投入到了阿拉伯帝國的懷抱,大唐瞬間被孤立了起來。

在這種狀态下,原本和大唐關系還算緩和的契丹趁機反水,并打敗了安祿山的6萬大軍。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而南線戰場,楊國忠率領的8萬大軍被南诏國殺死了6萬多,大唐13萬中央軍被楊國忠幾乎敗光了。

接二連三的戰場失利讓一直對外擴張的大唐遭受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紛紛圍攻,大唐從此走向了衰落。

而阿拉伯帝國則因為仗義出兵,并在勝利後退出了戰場,從此赢得了中亞衆小國的尊敬,他們反而成立萬國來賀的中央王朝。

看到機會後的安祿山四年後起兵造反,這标志着大唐從此徹底走向了衰落。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兵家常說殺降不降,高仙芝在後來的安史之亂中被人害死是不是和他當年在石國屠城有關呢?

當然,關于因果報應這種事常遇春和朱元璋都不信,但曆史告訴我們,有初一就有十五。

大唐帝國的衰落起于高仙芝,也衰于高仙芝。對于唐朝和阿拉伯帝國這場戰争,讀者您知道多少呢?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這場戰争鮮為人知,卻從此改變了兩國的國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