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一場巅峰對決,唐軍究竟輸在哪裡?

唐玄宗在位中前期,唐朝國力達到巅峰,其西部疆域深入中亞腹地,影響力更是波及至西亞乃至東歐地區。随着大唐帝國在中亞勢力的日漸壯大,周邊小國紛紛選擇依附,位于中亞錫爾河流域的石國(今烏茲别克斯坦塔什幹一帶)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就在雙方簽訂和平條約後不久,唐朝安西四鎮節度使高仙芝就擅自撕毀協定,并以石國“無番臣禮”為由,率部前去讨伐。石國的國力本就很弱,再加上被唐軍打了個措手不及,是以沒堅持幾天就亡國了。

雖說兵不厭詐,但在雙方簽訂和平條約後又突然向對方發動攻擊還是太不講武德了。更過分的是,高仙芝在占領石國後縱兵擄掠,還下令唐軍屠城。經此一役,唐朝在中亞人心目中的仁義道德形象頓時蕩然無存。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一場巅峰對決,唐軍究竟輸在哪裡?

石國滅亡時,有一位王子僥幸逃了出來。面對如日中天的大唐帝國,這位落難王子根本無法憑自己的力量報仇,于是他便在中亞各國奔走,控訴唐朝背信棄義以及唐軍屠城的暴行。石國滅亡的慘劇讓中亞其他小國也感到唇亡齒寒,各國在商議後決定組成反唐聯合戰線,并請求阿拉伯帝國出手相助。

阿拉伯帝國(唐朝稱“大食”)與唐朝建立的時間相近,經過一百多年發展,當時已成為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強大國家。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随着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疆域的逐漸靠近,兩大帝國之間勢必要展開一場激烈角逐。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一場巅峰對決,唐軍究竟輸在哪裡?

高仙芝得知阿拉伯帝國及中亞諸國組成了反唐聯盟,于是便打算率先出手,隻要擊敗了聯盟老大阿拉伯帝國,其他小國自然也就作鳥獸散了。

天寶十年(751年)四月,高仙芝率安西四鎮兩萬精銳,并從西域拔汗那國和葛邏祿部征調了四萬番兵,合計六萬人。大軍從安西出發,曆時三個多月時間,于同年七月抵達中亞古城怛羅斯(今哈薩克斯坦東南部江布爾城)附近。

高仙芝用兵的特點是長途奔襲,攻其不備。這招在之前曆次戰鬥中都屢試不爽。然而這一次,當唐軍風塵仆仆地趕到怛羅斯時卻發現,阿拉伯帝國的呼羅珊總督艾布·穆斯林早已帶着十萬大軍進駐怛羅斯。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一場巅峰對決,唐軍究竟輸在哪裡?

唐軍失去了先機,而且人數也遠低于對方,“天時、地利、人和”哪一樣都不占。此時如果選擇退兵應該是個穩妥且明智的決定。可是高仙芝仍決定與阿拉伯人正面決戰。

不得不說,唐軍的戰鬥力非常強悍。在面對諸多不利條件的情況下,依然在戰鬥開始階段與阿拉伯人打得難分勝負。然而當戰鬥進行到第六天的時候,意外發生了——葛邏祿部倒戈!

在阿拉伯軍隊和葛邏祿部的前後夾擊下,唐軍全線潰退,最終隻有數千人回到安西。

唐朝與阿拉伯帝國的一場巅峰對決,唐軍究竟輸在哪裡?

“怛羅斯之戰”是唐朝與阿拉伯帝國數次交鋒中比較出名的一場戰役,也是唐朝唯一一次失敗的戰役。總體來說,唐軍在此戰中表現并不差,之是以遭遇幾乎全軍覆沒的局面主要責任還是得歸結于主帥高仙芝。

首先,高仙芝撕毀和約入侵石國,并在對方投降後縱兵屠城,此舉使得中亞諸國都将唐朝視為大敵,葛邏祿部臨陣倒戈很大一部分原因也出于此;其次,在面對阿拉伯帝國這樣的強敵時,高仙芝仍采用過去對付小國的那套戰術,這顯然也犯了經驗主義錯誤;此外,在深入敵境且明知局面不利的情況下,高仙芝仍決定按原定戰略執行。可唐軍既沒有可靠的補給線,也沒有可以固守的陣地。也就是說,隻要唐軍無法迅速取勝,那即便葛邏祿部不反叛,唐軍也必将在長期的對抗中被耗死。

“怛羅斯之戰”雖然以唐朝戰敗告終,但交戰雙方都沒有發起後續戰略行動,中亞局勢基本維持不變。直至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唐朝對西域的影響力才急劇下降,并最終失去了控制。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