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作者:曆史總探長

康熙王朝三十三年,康熙皇帝頒布诏令,指令許多蒙古部落加入聯盟,準備親自調和蒙古部落之間的沖突。

然而,由于加爾丹這次害怕被康熙俘虜,他拒絕了康熙皇帝的诏令。不僅如此,由于與其他部落的不和,卡爾丹不僅再次入侵蒙古部落,還拼命地想向康熙皇帝索要圖舍圖汗和哲蔔尊丹巴。對于康熙皇帝來說,這兩人早已率領自己的軍隊依附于清廷,而噶爾丹的舉動無疑是想再次挑起一場戰争。

憤怒的康熙皇帝決定重組他的武器,并帶領他的軍隊親自征服卡爾丹。

康熙三十五年3月,康熙皇帝下令三大軍将軍隊劃分為加爾丹。

東路軍:薩布索從興安嶺出發,從東面進攻

西路軍:飛陽谷從歸化城出兵甯夏,從西進軍

中路軍:康熙皇帝從都市口進軍,擔任指揮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康熙皇帝原本想趁着東西道路的大局,作為中路軍隊的天然屏障,直接開進了卡爾丹腹地,但東路軍隊行軍緩慢,西路軍也不得不繞道而行,因為加爾丹會燒掉沿路的草。

為了防止加爾丹手下的蹤迹被發現,西路軍司令費揚古隻能繞道前進。

然而,費揚古的彎路給他的行軍帶來了很大的障礙,行軍當時遭遇了大雨,行軍難度極大。

結果,康熙皇帝失去了兩翼的天然屏障,容易受到噶爾丹的攻擊。許多官員總是建議康熙皇帝退伍,康熙皇帝立即駁斥人群,拒絕撤退。

幸運的是,噶爾丹并沒有直接進攻康熙皇帝的中路軍,而是沖向了西路軍。西路軍的行軍受阻,長征之路也意味着大部分士兵疲憊不堪,這是卡爾丹獨自擊敗西路軍的最佳機會。

康熙皇帝看到噶爾丹的西行,指令費揚古等人準備并迅速占領附近的昭模堂,等待噶爾丹的軍隊。

西路軍行軍歸化時,士兵們死傷難傷,飛揚谷指令一部分軍隊駐守附近的翁津河,同時選拔精銳部隊以兩種方式快速行軍,會合後,兩軍來到昭模堂。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費揚古聽說加爾丹率領一大軍前往昭模堂,匆匆忙忙安排部署。

前鋒部隊:選擇400名精銳騎兵,前往超茂道東側引誘敵人

主力軍:主力部隊轉移到朝墨島森林深處,在高山上紮營

對于主力軍的安排,費揚古還是采取了分兵、駐軍的方法。

東區:費揚古率領大軍駐守東側高地

中央:孫思克率領大軍駐軍中部地區

西側:騎兵駐守在圖拉河畔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費揚古占領高地和河流的方式,以及重兵把守,為他打赢這場勝利的戰鬥奠定了基礎。

加爾丹的大軍是一支騎兵部隊,在大平原之上,可以起到巨大的沖擊作用,但是當遇到高山時,騎兵的沖擊效果會小得多,很容易成為戰場上的負擔。

當加爾丹被費揚古的400名精銳騎兵引誘下山時,加爾丹對守衛高地、控制水源的費揚古編隊頗為惱火,加爾丹要進攻,隻能用強力攻擊。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面對高地,騎兵失去了自然的沖擊力,卡爾丹隻能指令所有人下馬進攻高地,這些習慣于騎馬作戰的蒙古騎兵,對俯沖高地的方式極為不舒服,即使卡爾丹下令猛烈攻擊,但每次都受到沖擊, 費揚古利馬在他面前作為天然防禦,當卡爾丹的士兵進攻時,他們下令放箭,卡爾丹的進攻一再受挫。

加爾丹的人牆攻擊方法很快就用屍體填滿了地面。

他驚訝地發現,費揚古的方式也有緻命的弊端,那些費揚古作為防禦的戰馬被擺在了軍隊的前面,雖然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自己軍隊的戰鬥力,但那些倒下的戰馬卻成了費揚古軍隊的障礙,因為這些倒下的戰馬越來越多, 費揚古的弓箭手由于戰馬的阻擋而無法射殺卡爾丹的士兵。

看到危急的局面,費揚古指令将盾兵放在馬匹前方,緩緩前進,而弓箭手們還躲在高地上,以壓制加爾丹軍隊的進攻。

費揚古将防禦轉化為進攻、緩慢推進的方式,仍然阻止了加爾丹的騎兵形成有效的沖擊力。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加爾丹不僅沒能奪取高地,反而被高地上方弓箭手的死亡所壓制,軍隊也損失慘重。然而,噶爾丹下令戰鬥不要撤退,發誓要戰鬥到死,堅決要吞沒清軍的這支西軍。

加爾丹的不斷攻擊,終于讓指揮的費揚古發現了自己的弱點。

卡爾丹的前軍繼續進攻,卻意外地忽視了後軍的防禦,費揚古看着加爾丹後軍還沒有加入戰場,猜測卡爾丹的後背一定是糧食和草重的地方,于是決定一方面抵擋卡爾丹的進攻,一邊派出騎兵在河岸上從東南方向突襲, 後軍原來是卡爾丹的糧食和草的重量。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這支騎兵迅速向卡爾丹的後軍發起進攻,後軍陷入混亂,很快影響了在前面繼續進攻的大軍,卡爾丹營地一度陷入混亂,有無數人互相踐踏。

在高地上,費揚古指令他們全部沖到高地進攻,加爾丹立于不敗之地,帶領軍隊匆匆撤退,費揚古仍追了很久,追敵三十多裡,等到天亮才撤軍回來。

卡爾丹戰敗,沿圖拉河向西逃亡,而康熙皇帝也率軍前往昭模多,親自爬上山頂為将領們記錄銘文,結束了昭模渡之戰。

康熙三十五年,11月。

卡爾丹在塔米爾河谷搶走了牲畜,康熙皇帝再次率領軍隊進入歸化城市,準備攻占卡爾丹。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這時,卡爾丹記載下的士兵們聽說康熙皇帝又一次親自進軍,有不少人從卡爾丹軍中逃走了,本已虛弱的卡爾丹已經開始到達路的盡頭,即将一步步步地進入毀滅的深淵。卡爾丹派出使者求和,但他沒有親自到康熙皇帝的賬戶認罪,而是再次逃往塔米爾河。

康熙三十六年,二月。

康熙皇帝再次出發,率領北京師大軍進攻甯夏。

這一次,加爾丹那一千人的軍隊到處逃,他們選擇離開卡爾丹,而處于路盡頭的卡爾丹選擇服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地圖上的戰争:康熙帝三征噶爾丹,一舉蕩平噶爾丹主力

這一年,康熙皇帝在狼祐山的功勳功勞大獎,結束了他多年的征服。

卡爾丹多次叛亂對清朝的影響無疑是前所未有的,但卡爾丹的舉動也讓康熙成為皇帝。其實,對于早已叛逆的加爾丹來說,他一再敗給康熙皇帝之手,處于繩索的盡頭,能夠支援自己一再的叛亂,是他心中燃燒的野心。

他想成為草原之王,但曆史的車輪卻讓他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心中所謂的野心,随着自己的滅亡,變成了空虛的夢想。

本文收錄在"發現中國"中,這是一張分享知識的地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