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韋君宜與《文藝學習》(一)

作者:山河歲月長

本文分為六個部分:前言、《文藝研究》内容、從"正統教條論者"到"右傾"、"雙百"政策和"文藝研究"、反右鬥争與"文藝研究",以及總結性發言。

前言

魏俊義(1917-2002)1963年從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宣傳部副主任、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報《中國青年》主編調任北京市文化委員會副書記。次年,《文藝研究》創刊,魏俊義任主編。關于《文藝研究》,魏俊義曾在1986年1月的《文藝研究紀念》中寫道:"我作為編輯的一生中,一直走在子彈雨中,雖然傷口已經愈合,但隻要我稍微觸摸一下,還是會有一些痛苦",指的是《文藝研究》的停刊, 她寫道:"每次我想到這一點,我的心情都不會平靜很長一段時間。這本雜志在年輕人中很受歡迎,銷量超過30萬份(這在當時是一個了不起的數字),在與反右派一起發表了許多批評和自我審查的文章後,悄然結束了。甚至沒有關于結束理由的最後陳述——因為本來是沒有理由的"。"我們投入了大量精力的這本雜志已被無緣無故宣布停刊。

那麼,《文藝學習》是什麼樣的雜志呢?在文獻或網際網路上沒有找到有關該雜志的注釋。在《中國百科全書》中。在《中國文學》和《文藝報》的項目中也沒有"文藝研究"的痕迹。在陳文新編輯的《中國文學紀事報》中。以下記載見《當代卷》(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但沒有與"暫停"有關的文字。

1954年4月27日,由中國作家協會編輯的文學藝術普及雜志《文藝研究》創刊。在就職演說中出版本刊的主要任務是:"對廣大青年進行文學教育,普及文學知識,提高文學鑒賞能力,培養文學陣容的後備力量"。唐可欣的短篇小說《我的主人》在創刊号上發表。

1957年12月,本月的《文藝研究》并入《人民文學》,組成編委會,張天一為《人民文學》主編,陳白辰、魏俊義、葛羅為副主編,艾青、吳祖珍、袁水培、趙樹麗等9人為主要成員。

當時事實上是《文藝研究》副主編的黃秋雲(1818-2001)在回憶錄《風雨歲月》修訂版中寫道:"自1954年4月《文藝研究》創刊以來,至1957年12月共出版45期,每期48頁約8萬字, 自成立以來,印刷品數量從12萬張增加到近40萬封,每月收到的信件數量達到1000多封,這足以說明它在廣大年輕人中非常受歡迎。據黃秋雲回憶,由于與右派的鬥争,全國約有55萬人被列為右派,其中大多數是知識分子,當時的知識分子總數不到500萬,也就是說,大約十分之一的知識分子被歸類為右派。最終的結果是,許多雜志,如《文學與藝術研究》和《新觀察》,不得不關門大吉。也有一些雜志勉強維持其出版物,但像中國作家協會監督下的主刊《人民文學》一樣,由于編輯短缺,《文藝報》的品質大幅下降,《文藝報》的發行量從原來的18萬份下降到12萬份, 整整三分之一的減少。雖然不清楚《人民文學》到底有沒有減少,但秦朝陽在1955年12月成為《人民文學》常務副主編後,直到1957年上半年,《人民文學》的發行量隻增加了2倍,從10萬左右增加到20萬多冊。

但全盛時期《文藝研究》的發行量接近《人民文學》的2倍,大約是《文藝報》的2倍,甚至超過2倍,正如魏俊義所說,這是一個相當可觀的數字。那麼,"沒有任何理由"完全停止出版是什麼感覺呢?是什麼讓它變得至關重要?通過"雙百"(百花齊放,百學派争鳴)的原則和反對右派的鬥争,魏俊義和中國革命将何去何從,又将如何生存?本文的目的是關注魏俊怡編輯《文藝研究》的時期,找出魏俊怡的私事和她所生活的時代。

一、《文藝研究》内容

根據前述魏俊義的《文藝紀念》,《文藝研究》設有編委會和編輯部。編委會由熱衷于青年工作的作家(黃耀綿、小陰、李耿、彭輝、公木等)組成。編輯部基本上都是年輕人,隻有杜麥青、黃秋雲、楊當和魏俊義都在30歲左右,其他編輯都在30歲以下,整個成員在此之前都沒有從事過編輯工作。他們組成了一個新的團隊,一點一點地向别人學習,然後立即付諸實踐,就像新生的小牛不怕老虎一樣,每個人都充滿了精神和活力。

雖然黃秋雲是《文藝研究》事實上的副主編,但據《風雨年》增刊報道,黃秋雲從新華社福建分社代理主任轉任《文藝研究》編輯部是在1954年9月,作為編輯委員會成員,他的名字也自第6期(9月27日, 此外,在第二期之前,編輯們隻以"中國作家協會文藝研究編輯部"的名義集體記錄,從第三期開始,魏俊義、黃耀綿、小尹等編委的名字都清晰地刊登出來。

韋君宜與《文藝學習》(一)

早期文學研究

那麼《文學與藝術學習》是什麼樣的雜志呢?讓我們從魏俊義對1986年1月《文藝研究的回憶》的回憶開始。魏俊義在這本回憶錄中作了如下記載。

這本雜志既不是評論雜志,也不是創意雜志。它不是一本文學和藝術研究雜志,也不是一本中文學習助手的雜志。顧名思義,該雜志隻是一個文學研究。讓教授和專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文學史,然後連載。像王瑤的《中國詩史》、吳小儒的《中國小說史》、臧克佳的《五四後新詩》等等。介紹名著的文章占據了雜志的大部分篇幅,但這并不是像中學教師那樣的"鑒賞家分析"或選集的講義。它沒有按原文出版原文,而隻是介紹其大綱,引導想要學習文學并對文學感興趣的讀者找到适合自己閱讀的書籍。這種"傑作"的範圍極其廣泛,從古至今,中西都比比皆是。

當時蘇聯的《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和《普通士兵——馬特洛索夫》非常受歡迎,大多數年輕人都讀過(這就是今天許多中年人與"純潔50年代"的關系,他們懷有無限的懷舊之情)。魏俊義等人的初衷是拓展熱愛文學的年輕人的視野,讓他們懂書以外的東西。在該雜志中,介紹了大量以巴爾紮克,契科夫等人的小說為代表的19世紀西方作品,以及當代作品如"保衛延安",新蘇聯作品"拖拉機站站長和首席農藝師"等作品。

雖然有必要"拓展視野",但自然是有界限的(在當時的環境中),是以基本上局限于文學常識的範圍。但是,本着"最好是太窄或太寬"的想法的精神,思維方式是一樣的,比肌腱更積極,隻是這樣認為。

該雜志組織讀者讨論《拖拉機站長兼首席農藝師》和《組織部新青年》(以下簡稱"組織部")兩部作品。目的無非是引導年輕人多思考問題,關心祖國正在發展的疾病,共同治愈。年輕人不滿足于在"糖罐"(五十年代用于青年生活的常用形容詞)中吃糖。為了了解年輕人的處境,該雜志組織了一個全國性的記者網絡。

同時,為了與群衆保持聯系,北京記者主持了一場電影放映會。組織作家,進行文學講座,并跳過公開發行的門票。除了文學,雜志還精選了一些藝術作品供作者解釋這些作品的細微之處,以幫助讀者提高他們的藝術鑒賞力。特别是舉辦了一系列讀者研讨會。該雜志還出版了一些年輕人的學習作品,并有一個專門出版研究作品的小專欄,用于發表不知名的年輕貢獻者的短篇小說,然後是評論。張天民、尚久玮、蕭山等後來成為作家的作品,最初發表在這本雜志上。

魏俊義曾說過:"為了把雜志辦好,我們孜孜不倦地工作,忘了睡覺,忘了吃飯。許多主要上司人也做過編輯雜志之類的事情,在負責"文藝研究"之前,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擔任過導演或導演的職位。但此時,我們仍然像剛開始工作時一樣,大家輪流去錢梁胡同印刷廠校對室進行校對,如果發現問題,就當場解決。這大大縮短了列印工時。我一直記得,我曾經和黃秋雲、王錫厚一起乘坐搖搖晃晃的公共汽車去印刷廠。每個人都不知疲倦地沉浸在這份工作中。從來沒有人說過這樣的話,"你可以以作家的身份寫書(或者你處于更高的位置),做這樣的工作會阻礙你的未來"。但是,我們一直緻力于的這本簡單的雜志卻無緣無故地被停刊了。"

正如魏俊義上面所說,"我們傾注了心血和靈魂,《文藝研究》不僅是一本"文藝普及雜志",這本雜志沒有無緣無故地停刊;在與右派的鬥争中,有組織讀者讨論組織部,因關心祖國慢性病和許多思想思想而受到批評。魏俊義本人此時也因"右傾"而受到诟病,但作為《文藝研究》的主編,他一開始不應該被歸類為右傾陣營。我将在後面的章節中讨論這個問題。

是以現在,筆者在《文藝研究》創刊号上整理出了黃秋雲的《出版的話》,《文藝研究》的工作内容如下。

1、幫助讀者正确閱讀、欣賞、了解作品,使讀者能夠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通過作品更好地了解生活,受到更多的教育。

2、提供國内外古典文學相關知識,幫助讀者在一個階段正确了解中外文化傳統,在更大範圍内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

3、提供寫作相關知識,介紹創作經驗,出版和介紹反映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培養新人才(有才華的新人)。

4.提供與文學,藝術和科學相關的知識。

5、回答讀者關心的文學作品的閱讀和寫作相關問題 組織讀者讨論具有高度一般性的問題。

6、報道大衆文學活動,發表讀者學習文學作品的收獲和經驗。

在《文藝研究》創刊号上,緊接着卷首的《出版的話》,時任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中央書記書記胡耀邦出版了《文藝作品是教師和青年之友》,随後又出版了馮雪峰寫給魯迅的《醫學》, 還有郭沫若寫的莊克家詩《地球,我有一個母親!!評注,附上原文和附錄。就連穆慕田為紀念莎士比亞誕辰390周年而寫的《莎士比亞及其戲劇》,也以"文學知識"的名義發表在雜志上。此外,在"問題讨論"欄目中,魏俊怡在收錄讀者投稿"作品的内容與自己的生活沒有直接關系,閱讀這類作品有什麼用"的基礎上,寫了《談如何閱讀文藝作品》,在這篇文章中,她寫道:對于與自己的生活沒有直接關系的作品, 比如魯迅的作品,寫到的土地改革和抗戰有關的作品是否具有現實意義,閱讀文藝作品的目的是什麼,等等。我希望組織各學校、廠、機構、部隊的文藝團體進行讨論,然後發給我們一份相關意見摘要(《文藝研究》主編),刊登在第2期、第3期上。雜志下一期後,人民文學出版社也開始出版杜鵬成1954年6月的《保衛延安》(第4号)以及蘇聯文學等當代文學作品,從第三期開始,連載《詩集》、《楚辭》、《樂福詩》、《魏武炎詩》、《魏武炎詩集》、《金武炎詩集》等《文學知識》, 和王瑤寫的唐詩。一方面,《文學與藝術研究》出版這樣的讀者,參與和提出問題,另一方面,它也發表一流作家和研究人員針對年輕人撰寫的文章。它還包括從當代文學到中外經典,這種編輯政策可以說是非常優美的。

韋君宜與《文藝學習》(一)

魏俊毅年輕時的畫像

這篇文章是2010年我的高中同學和朋友在他的博士論文階段需要用日本學者南原敏洋(Toshiyo Nanbara)對魏俊義的研究和《文藝研究》的相關資料,因為學生不懂日語,委托我翻譯中文,日語手稿很長,翻譯成中文後還有近3萬字, 是以一直沒有在國内雜志上發表,這篇論文太長了,在國内發表的内容需要删除,符合翻譯《信達雅》的要求,尊重原作者,而每一句話都是譯者的辛苦付出,是以譯者不願意删除稿件,翻譯已經躺在我的郵箱裡11年了。國内對魏俊義和《文藝學習》的研究很少見,這位日本學者對魏俊義和《文藝學習》的研究一直很詳細,不忍心抄襲的手稿已經封存,現在決定利用鬥條軍的平台發表并與感興趣的朋友分享。喜歡它的朋友可以喜歡評論并轉載,關注我,關注更多好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