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作者:出版六家

"用泡沫和秋水唱歌"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這封信是由陳元先生的家人提供的

這是一堆塵封了二十多年的信件,信紙已經泛黃變脆,但文字的沉澱仍然通過紙張的背面傳達了人性的溫暖和山水的深情。

在1992年至1995年寫給出版商陳元的一封信中,作家黃秋軒多次提到魏俊義。在1995年4月8日的一封信中,陳元岱被要求去醫院看望魏俊義,表達了他對被醫院病床上纏繞的老朋友的關心:

昨日收到魏俊怡女兒楊的來信,得知魏某于去年11月突發腦血栓被送往協和醫院,後來,雖然脫離了危險,但半身摔倒,咽不下,至今仍住院。如果你有空,你最好去看看她,為我問候她。我聽說她很孤獨,想找個人來看她。我沒有機會再見到她,在北京,沒有其他人可以取悅。當然,如果不友善,請停下來,不要強迫它。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黃秋玺圖由李輝先生提供

就是所謂的中央隐藏,怎麼忘記。其實黃秋軒在北京并不是"沒人要取悅",而是和陳元很了解,是以提出了一個不情願的要求。

黃秋軒和陳媛都來自廣東,他們出生于1918年,因為修改了國家的重大項目"言語之源"而相遇。《文字之源》修訂版是1975年國務院準許的中外文編制規劃中的重點工程,由廣東省牽頭,廣東、廣西、湖南、河南等省及商業印刷廠共同承擔。陳媛是《辭職之源》修訂組組長。黃秋軒于1975年10月25日緻信張光年,稱他"決定專職進行《字源》的修訂,目前正在開始準備'青春,茫然貧',對我來說,這種工作可能比較合适。我已經六十多歲了,我一直希望晚年能為黨做出一點貢獻,為人民,并談論彌補這一點。在接下來的五六年裡,黃秋軒如陳初所說,"跳入字典之火",作為《詞源》的三位編輯之一,以熱情、勇氣、毅力和奉獻精神,投入了繁重的工作。苦難與共同的合作使他們互相信任,互相幫助,陳元于1987年由黃秋宇的信任,為魏俊毅提供稿酬。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魏俊一紀念收藏》中的魏俊一圖

收到信後,陳元去醫院看魏俊義,寫了一封信說明情況。黃秋軒于1995年5月5日回信感謝:"原兄弟:5.2信閱讀,孟你代問俊毅同志,非常覺得她沒有康複的可能......"得知魏俊毅最近的情況他變得更加擔心,想盡可能多地為老朋友做更多的事情。1995年10月9日,黃秋璇寫信給穆輝:"聽說俊毅同志情況危急,深感憂慮。已盡快轉載到羊城晚報彩色版發表她的《人生留言》,期待早日投遞手稿和彩色照片。我最近在光明日報贊助的《世博會團書》雜志上寫了一篇關于《露莎之路》和《我對年輕人說》的散文評論。"

信中提到的段落,"兩本值得一讀的奇怪書",發表在1995年第12期的雜志"世博會集團的書"上。黃秋軒指出,魏俊義的《魯沙路》和《我對年輕人說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真理"。無論是小說還是好作文,寫一個人,幾個,栩栩如生,如聽到它的聲音,如看到它的人";"這兩本奇怪的書目前可能不受歡迎,但将來可能是傳家寶,"他說。

《露莎之路》是魏俊毅在病中用顫抖的左手寫着,1994年出版後文化界一緻稱贊,黃秋璇寫的一篇散文評論也是老朋友關心和鼓勵的。他之前曾寫信給陳元關于這項工作:

魏俊義的身體沒有太大變化,她最近出版了一部小說《露莎之路》,寫的是抗日戰争期間延安的一生,完全是紀錄片,講的是"救冤"運動,特别翔實,讓坦率的作品可以公開釋出,也讓人心滿意足。我想知道你是否讀過這本書?

在1994年12月22日給陳遠的一封信中,魏先生和他的著作再次被提及:

魏俊毅很久沒有寫信,聽說秦朝陽病死了,她的心情不是很好,我不敢多寫信來幹擾她。《樓沙路》自然是一本好書,燕香對這本書的評價非常高,說它"也是一部文學史"。但不知何故,北京的大多數朋友沒有看到,書店說還沒有公開釋出,這很奇怪。

從陳元這一時期的兩篇作文《魯沙的路》和《不能再這樣了》中,他讀了魏的書,并與黃秋璇的信進行了讨論。陳源認為,《魯沙之路》"書寫了延安時期著名的救援運動——一個被稱為'營救失人'運動的事件,即使不是恥辱的支柱,也将永遠釘在曆史的柱子上。這本書的描述,可以說是對這場運動最生動、最感性的總結,既不是所謂的文學誇張,也不是掩飾,因而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以小說的形式寫了自傳。這是一部回憶錄式的紀實小說,"精彩地以這第三人稱,真實的東西,變成了真假、友善、易用",這部作品得到了高度評價。(見陳源《暮光之城》第25-26頁)

"天涯不能召回"

黃秋璇和魏俊毅在清華大學相遇,在《文學學習》編輯部相遇。

魏俊義,1917年出生,1934年加入清華大學哲學系,1935年從香港考入清華大學漢語系。參加"十二九"運動成為他們成長的起點,1936年,他們一起入黨,在一個支部裡一起過着組織生活。1937年盧溝大橋事件後,北平淪陷,清華大學的學生大多逃往北平,分散到世界各地,他們也有一面:魏俊義在抗日洪汕中從武漢到延安;新中國成立後,魏俊義擔任國聯中央機關《中國青年》副主編、主編,黃秋璇在中聯部、文學雜志社工作。1954年,他們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創刊雜志《文學學習》的同僚:魏俊義任主編,新調任主編黃秋軒,任編輯部副主任。1957年,當文藝界剛開始的時候,魏俊義和黃秋義的文藝觀點和政策被認為是"修正主義"的思想遭到了系統的批評。據魏俊義回憶,黃秋軒的文章《面對人的痛苦不要閉上眼睛》和《生鏽靈魂的悲劇》被中宣部點名批評,"文學學習"也必須說明。魏俊彪不得不"服從指令"寫了一篇批評黃秋玉的文章,她把《菊木光》的文章簽給黃秋玉看,他笑着諷刺她:"把'餘相光'叫好,說明你向往光明,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啊。魏俊毅說,在她最困難的部分,如果把所有的問題都放在黃秋玉身上,她可以輕輕地放下。但是,在悲傷和失望中,她堅持自己的底線:"我甯願分擔罪惡,也不願出賣朋友。"他們倆一起受到批評,每天他們都相對秘密地講述着難以形容的痛苦和憤怒。後來,因為麒麟李寶同志,黃秋軒免除了權利,留在黨内遵守處罰。《文學學問》被迫停刊,七名編委會成員中有三人成為右翼,魏俊義和黃秋玉受到處罰,被下放到農村勞動。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魏俊毅被批判、隔離,黃秋軒被從廣州調回北京接受批判。通過這些困難和共同的經曆,他們的友誼有了超越世界的質感。之後,兩人一北一南,隔海相隔。直到混亂的春天,他們才回到了文學界。黃秋璇每次去北京、天津開會或出差,都會去看魏俊怡,談起對文藝現象的交流,《黃秋玉書信集》收錄了給魏俊義十三封信(與魏俊義到黃秋義的信有兩個環節),雖然不是他們所有的交流, 而是真實地反映了80年代的溝通情況。這一時期是繼清華大學和《文學學問》編輯部之後,他們密切接觸的第三個階段。1983年,他們一起被調到中央黨校第一副校長蔣南祥組織中央黨校黨史研究班,參加"12-9"運動簡史的研究和準備,計劃在1985年"12-9"50周年之際與讀者見面。

"一二九"運動是魏俊義和黃秋玉為新中國自由民主而萌芽的理想時期,滿是白發的突然回頭,胸膛還在激蕩着50年前純潔真情懷,魏俊怡詩句歌詞:"美人晚英雄老,想寫風春漸漸。一杯酒愛了五十年,就會遇見少。五月花還好,一首歌終于來了。可以像過去一樣驕傲,禮貌地擦拭眼睛删除手稿。"他們作為研究團隊的骨幹,以極大的熱情工作,彙編了曆史手稿。初稿完成後,蔣南翔委托魏俊毅負責起草和定稿。1985年10月,黃秋玉回穗後向魏俊毅提出忙,他"可以當助手",然後第二次去北京參加稿件的修整。蔣南翔親自審閱了手稿的主要章節,由黃秋軒逐字聽寫修改。魏俊義,考慮到要送出複審的稿件,估計1985年無法出版,于是寫信給人民出版社副總編輯範宇,提出重印楊泗寫的《12、9犃古》。信中說:

我1981年出版的小書《一二九咒語》,能在今年"十二九"50周年之際再版嗎?

上次印刷很少,隻有九千,後來我來應付不了。今年五十周年将由大會公布。而《第12、9屆體育史》的原著由于審判時間要求,似乎出版這本書為時已晚。原北京出版(學會)出版的《十二九運動史》很無聊,很難指望有體育的人不做這份工作就能接受。這本小冊子總是有點活潑,而且簡單,如果及時重印,加上一點宣傳,應該能回應城市。

請考慮,如果您可以轉載,請讓我知道,挖兩個字。

1986年1月,蔣南翔因病住院,魏俊義也于今年4月21日因腦出血住院,經搶救并轉移到安全地帶,但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最終版的手稿和印刷工作被委托給黃秋宇。正在貴陽、成都等地任教的黃秋軒接到緊急電話,于5月11日趕到北京接手手稿,去醫院看望魏俊義,長挂的心情可以緩解。回到廣州後,他派她的老朋友去華宇重新制作藥丸,建議她接受音樂療法,恢複自己的思維和記憶。此後,他一直在讀魏俊怡的病情,給魏的女兒楊集團的信,一邊了解情況,通過北京的朋友傳達了資訊,也給朋友詢問"推薦好藥,最好到她家治療"(1988年5月24日給齊豔平、郭青山的信)。1988年9月28日,他在給穆輝的信中,多次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憂慮,"俊毅同志好久沒寫信了,不知道她的病情有沒有好轉?"讀,然後西岱作為問候。

當時,魏俊毅同樣深切關注着黃秋宇。1988年,她寫信給黃秋軒,除了描述自己的病情外,更多的是表達了老朋友的回憶和鼓勵:

秋天:

我已經很久沒有溝通過了,我認為你的情況是正确的。

我的半身又被折斷了一些——多不能走路,不能治好,隻能由社群自己的醫生開一點中藥,頭痛,腳痛才有。

......

我們不能有太長的時間,可以想它也必須思考,可以寫多一點,你不去想的東西容易打開。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這麼謹慎嗎?

你根本寫不出來,這都是因為你生病了嗎?或者,一如既往,甚至更加小心?

我一直認為你不能無言以對,你有!是嗎?

我想到你生病了,就像你在1957年所做的那樣,我不知道情況會更糟多少。

一次又一次地握手!

奕俊

國慶節兩天後

知道黃秋玉,其實是魏俊毅也是。當時,黃秋軒的"審慎"并非沒有源頭。1987年起初是溫暖和寒冷,多雲和陽光明媚。他于8月6日寫信給魏俊義,坦白道:"我在這裡處境非常困難,原因你大概可以了解。還好我現在是'外來郎'的成員,可以住在簡出門,旅遊結束,不問外事......"魏俊義回信請他不要"擔心",向廣元同志學習,多寫。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香港封面

黃秋玉一直把魏俊怡尊為"大姐姐",不僅把自己的文藝交托,更要尊重自己的人,自言自語往往被她長期的重心所引導,甚至"哭又說"的勸勉。在這一點上,他再次聽從了建議,閱讀和寫作。他的長篇回憶錄《風雨》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後,更新的版本需要根據上級的意見進行删節。他寫了長篇短篇小說,每篇都是因為"不适合出版或出版,不得不隐藏"。這段時間他寫給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身心疲憊,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一年多的逆境,搬家去責備,卻避免了災難、死亡的禍害,一直心存感激,安敢說無序?(1990年12月農曆除夕給宋水良的信)他沒有給魏俊義寫信,但内心總是憂心忡忡:"俊毅同志倒下了,右股的麻痹程度比以前多了,不知最近有沒有好轉?"晚年的寂寞給了他無限的滄桑感:"人們來到黃昏和哀悼。今年,既沒有"相去泡沫,去濕潤",但不如"忘記在河裡和湖中"。"(《緻陳源的信》,1990年9月11日)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的心态,其中引用了"淚流滿面,有能力,發出資訊是多麼困難"這句詩。

1992年,黃秋軒患上了帕金森綜合症,走路、寫字不友善,寫作幾乎停頓,也不敢出北京去看魏俊毅,隻能寄一兩封信。12月4日,他寫信給陳元,表達了自己對暮年患病的失望,也掩飾不住對魏俊義的思念:

我的病情越來越糟,我的手腳都不在大腦的控制之下,獨自行走(不依靠别人的支援)不能超過一百米,很難上下樓梯。寫字比較不友善,拿起筆隻能寫十分鐘左右,不能繼續寫下去,苦惱!當然,更不用說寫文章了...魏俊怡已經三個月沒有寫信了,大概是身體越來越差了,其實我也不比她好多少。

1997年魏俊怡在醫院度過了他的80歲生日,聽說餘光遠等親戚朋友為她過生日,黃秋玉"遠在千裡之外,沒有遇到盛大事件",特别記錄了王洛賓詩《老易壯,甯動心白頭;

事實上,黃秋軒在1983年發表在《文學雜志》上的《我認識魏俊義同志》一文,論述了羅賓王和君彪兩首詩,十多年後,初心依然沒有改變,其内心可見一斑。1997年,他接受了《散文》主編黃偉靜的采訪,回憶了自己在清華校園裡與魏俊怡一一起追求真理的青春和奉獻生活(見《新文學史》1998年第2期)。他知道,躺在病床上無助的魏俊義,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寫下自己的想法了,此刻最需要老朋友的安慰和鼓勵,哪怕隻是這句問候,對她最大的支援和情感上的安慰。

魏俊怡以非凡的毅力寫下《思考之痛》,用自己獨特的經曆和反思的視角,描寫了她的愛與痛苦、遺憾與執着、思考與内省,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和現實内涵。1998年5月,她又出現了第二次腦梗塞,病情急劇下降。黃秋璇非常欣賞她的勇氣和人格魅力,寫了一篇《一本讀不懂的書》的評論,發表在《羊城晚報》上。他認為《思考的痛苦》是"震撼人心、催人淚下",它的思想和藝術魅力在于它所産生的痛苦,它不僅是一本敢于揭露黑暗的書,更是一本"孤獨的憤怒之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時代的人性和政治處境。今年秋天他寫了《魏俊義兩三件事》,美好的回憶與魏俊義的交流,文字《血淚篇戰士之心,用泡沫給秋水;

魏俊毅和黃秋玉在"12-9"運動洗禮後,都是終生的理想主義者,在人生的暮年,同樣經曆了深刻的反思。他們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相隔千裡,萦繞在病床上久久不能在一起,但六十多年來肝膽光的人們的道德轉變,在舊信書上一點一點地暴露出來。魏俊毅詩雲:"天涯無法回憶,北望燕雲風中滿是旗幟",那些歲月、滄桑的往事讓他們互相了解,最終成為彼此溫暖的共同記憶。

作者介紹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于淑敏,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主編。1990年畢業于河南大學中文系研究所學生,一直從事鄭州航空學院、河南日報社社的編輯工作。《中國出版史業餘研究》,《陳源序章》(商業出版社2008年版)近年來,《中國閱讀雜志》、《文彙閱讀周刊》、《出版科學》、《中國出版史研究》、《出版史》等報紙發表了10餘篇文章。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悠悠情思系素箋——黃秋耘和韋君宜交往小記

出版六

六家出版商的小家

釋出所有六個公共号碼,全部為原創号碼。

圖檔來自網絡

未經許可,請勿使用。

歡迎合作、轉載。

編者按:陳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