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作者:出版六家

"用泡沫和秋水唱歌"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这封信是由陈元先生的家人提供的

这是一堆尘封了二十多年的信件,信纸已经泛黄变脆,但文字的沉淀仍然通过纸张的背面传达了人性的温暖和山水的深情。

在1992年至1995年写给出版商陈元的一封信中,作家黄秋轩多次提到魏俊义。在1995年4月8日的一封信中,陈元岱被要求去医院看望魏俊义,表达了他对被医院病床上缠绕的老朋友的关心:

昨日收到魏俊怡女儿杨的来信,得知魏某于去年11月突发脑血栓被送往协和医院,后来,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半身摔倒,咽不下,至今仍住院。如果你有空,你最好去看看她,为我问候她。我听说她很孤独,想找个人来看她。我没有机会再见到她,在北京,没有其他人可以取悦。当然,如果不方便,请停下来,不要强迫它。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黄秋玺图由李辉先生提供

就是所谓的中央隐藏,怎么忘记。其实黄秋轩在北京并不是"没人要取悦",而是和陈元很了解,所以提出了一个不情愿的要求。

黄秋轩和陈媛都来自广东,他们出生于1918年,因为修改了国家的重大项目"言语之源"而相遇。《文字之源》修订版是1975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外文编制规划中的重点工程,由广东省牵头,广东、广西、湖南、河南等省及商业印刷厂共同承担。陈媛是《辞职之源》修订组组长。黄秋轩于1975年10月25日致信张光年,称他"决定专职进行《字源》的修订,目前正在开始准备'青春,茫然贫',对我来说,这种工作可能比较合适。我已经六十多岁了,我一直希望晚年能为党做出一点贡献,为人民,并谈论弥补这一点。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里,黄秋轩如陈初所说,"跳入字典之火",作为《词源》的三位编辑之一,以热情、勇气、毅力和奉献精神,投入了繁重的工作。苦难与共同的合作使他们相互信任,互相帮助,陈元于1987年由黄秋宇的信任,为魏俊毅提供稿酬。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魏俊一纪念收藏》中的魏俊一图

收到信后,陈元去医院看魏俊义,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黄秋轩于1995年5月5日回信感谢:"原兄弟:5.2信阅读,孟你代问俊毅同志,非常觉得她没有康复的可能......"得知魏俊毅最近的情况他变得更加担心,想尽可能多地为老朋友做更多的事情。1995年10月9日,黄秋璇写信给穆辉:"听说俊毅同志情况危急,深感忧虑。已尽快转载到羊城晚报彩色版发表她的《人生留言》,期待早日投递手稿和彩色照片。我最近在光明日报赞助的《世博会团书》杂志上写了一篇关于《露莎之路》和《我对年轻人说》的散文评论。"

信中提到的段落,"两本值得一读的奇怪书",发表在1995年第12期的杂志"世博会集团的书"上。黄秋轩指出,魏俊义的《鲁沙路》和《我对年轻人说的》"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真理"。无论是小说还是好作文,写一个人,几个,栩栩如生,如听到它的声音,如看到它的人";"这两本奇怪的书目前可能不受欢迎,但将来可能是传家宝,"他说。

《露莎之路》是魏俊毅在病中用颤抖的左手写着,1994年出版后文化界一致称赞,黄秋璇写的一篇散文评论也是老朋友关心和鼓励的。他之前曾写信给陈元关于这项工作:

魏俊义的身体没有太大变化,她最近出版了一部小说《露莎之路》,写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延安的一生,完全是纪录片,讲的是"救冤"运动,特别翔实,让坦率的作品可以公开发布,也让人心满意足。我想知道你是否读过这本书?

在1994年12月22日给陈远的一封信中,魏先生和他的著作再次被提及:

魏俊毅很久没有写信,听说秦朝阳病死了,她的心情不是很好,我不敢多写信来干扰她。《楼沙路》自然是一本好书,燕香对这本书的评价非常高,说它"也是一部文学史"。但不知何故,北京的大多数朋友没有看到,书店说还没有公开发布,这很奇怪。

从陈元这一时期的两篇作文《鲁沙的路》和《不能再这样了》中,他读了魏的书,并与黄秋璇的信进行了讨论。陈源认为,《鲁沙之路》"书写了延安时期著名的救援运动——一个被称为'营救失人'运动的事件,即使不是耻辱的支柱,也将永远钉在历史的柱子上。这本书的描述,可以说是对这场运动最生动、最感性的总结,既不是所谓的文学夸张,也不是掩饰,因而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以小说的形式写了自传。这是一部回忆录式的纪实小说,"精彩地以这第三人称,真实的东西,变成了真假、方便、易用",这部作品得到了高度评价。(见陈源《暮光之城》第25-26页)

"天涯不能召回"

黄秋璇和魏俊毅在清华大学相遇,在《文学学习》编辑部相遇。

魏俊义,1917年出生,1934年加入清华大学哲学系,1935年从香港考入清华大学汉语系。参加"十二九"运动成为他们成长的起点,1936年,他们一起入党,在一个支部里一起过着组织生活。1937年卢沟大桥事件后,北平沦陷,清华大学的学生大多逃往北平,分散到世界各地,他们也有一面:魏俊义在抗日洪汕中从武汉到延安;新中国成立后,魏俊义担任国联中央机关《中国青年》副主编、主编,黄秋璇在中联部、文学杂志社工作。1954年,他们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创刊杂志《文学学习》的同事:魏俊义任主编,新调任主编黄秋轩,任编辑部副主任。1957年,当文艺界刚开始的时候,魏俊义和黄秋义的文艺观点和政策被认为是"修正主义"的思想遭到了系统的批评。据魏俊义回忆,黄秋轩的文章《面对人的痛苦不要闭上眼睛》和《生锈灵魂的悲剧》被中宣部点名批评,"文学学习"也必须说明。魏俊彪不得不"服从命令"写了一篇批评黄秋玉的文章,她把《菊木光》的文章签给黄秋玉看,他笑着讽刺她:"把'余相光'叫好,说明你向往光明,看不到人民的痛苦啊。魏俊毅说,在她最困难的部分,如果把所有的问题都放在黄秋玉身上,她可以轻轻地放下。但是,在悲伤和失望中,她坚持自己的底线:"我宁愿分担罪恶,也不愿出卖朋友。"他们俩一起受到批评,每天他们都相对秘密地讲述着难以形容的痛苦和愤怒。后来,因为麒麟李宝同志,黄秋轩免除了权利,留在党内遵守处罚。《文学学问》被迫停刊,七名编委会成员中有三人成为右翼,魏俊义和黄秋玉受到处罚,被下放到农村劳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魏俊毅被批判、隔离,黄秋轩被从广州调回北京接受批判。通过这些困难和共同的经历,他们的友谊有了超越世界的质感。之后,两人一北一南,隔海相隔。直到混乱的春天,他们才回到了文学界。黄秋璇每次去北京、天津开会或出差,都会去看魏俊怡,谈起对文艺现象的交流,《黄秋玉书信集》收录了给魏俊义十三封信(与魏俊义到黄秋义的信有两个环节),虽然不是他们所有的交流, 而是真实地反映了80年代的沟通情况。这一时期是继清华大学和《文学学问》编辑部之后,他们密切接触的第三个阶段。1983年,他们一起被调到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蒋南祥组织中央党校党史研究班,参加"12-9"运动简史的研究和准备,计划在1985年"12-9"50周年之际与读者见面。

"一二九"运动是魏俊义和黄秋玉为新中国自由民主而萌芽的理想时期,满是白发的突然回头,胸膛还在激荡着50年前纯洁真情怀,魏俊怡诗句歌词:"美人晚英雄老,想写风春渐渐。一杯酒爱了五十年,就会遇见少。五月花还好,一首歌终于来了。可以像过去一样骄傲,礼貌地擦拭眼睛删除手稿。"他们作为研究团队的骨干,以极大的热情工作,汇编了历史手稿。初稿完成后,蒋南翔委托魏俊毅负责起草和定稿。1985年10月,黄秋玉回穗后向魏俊毅提出忙,他"可以当助手",然后第二次去北京参加稿件的修整。蒋南翔亲自审阅了手稿的主要章节,由黄秋轩逐字听写修改。魏俊义,考虑到要提交复审的稿件,估计1985年无法出版,于是写信给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范宇,提出重印杨泗写的《12、9犃古》。信中说:

我1981年出版的小书《一二九咒语》,能在今年"十二九"50周年之际再版吗?

上次印刷很少,只有九千,后来我来应付不了。今年五十周年将由大会公布。而《第12、9届体育史》的原著由于审判时间要求,似乎出版这本书为时已晚。原北京出版(学会)出版的《十二九运动史》很无聊,很难指望有体育的人不做这份工作就能接受。这本小册子总是有点活泼,而且简单,如果及时重印,加上一点宣传,应该能回应城市。

请考虑,如果您可以转载,请让我知道,挖两个字。

1986年1月,蒋南翔因病住院,魏俊义也于今年4月21日因脑出血住院,经抢救并转移到安全地带,但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最终版的手稿和印刷工作被委托给黄秋宇。正在贵阳、成都等地任教的黄秋轩接到紧急电话,于5月11日赶到北京接手手稿,去医院看望魏俊义,长挂的心情可以缓解。回到广州后,他派她的老朋友去华宇重新制作药丸,建议她接受音乐疗法,恢复自己的思维和记忆。此后,他一直在读魏俊怡的病情,给魏的女儿杨集团的信,一边了解情况,通过北京的朋友传达了信息,也给朋友询问"推荐好药,最好到她家治疗"(1988年5月24日给齐艳平、郭青山的信)。1988年9月28日,他在给穆辉的信中,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忧虑,"俊毅同志好久没写信了,不知道她的病情有没有好转?"读,然后西岱作为问候。

当时,魏俊毅同样深切关注着黄秋宇。1988年,她写信给黄秋轩,除了描述自己的病情外,更多的是表达了老朋友的回忆和鼓励:

秋天:

我已经很久没有沟通过了,我认为你的情况是正确的。

我的半身又被折断了一些——多不能走路,不能治好,只能由社区自己的医生开一点中药,头痛,脚痛才有。

......

我们不能有太长的时间,可以想它也必须思考,可以写多一点,你不去想的东西容易打开。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这么谨慎吗?

你根本写不出来,这都是因为你生病了吗?或者,一如既往,甚至更加小心?

我一直认为你不能无言以对,你有!是吗?

我想到你生病了,就像你在1957年所做的那样,我不知道情况会更糟多少。

一次又一次地握手!

奕俊

国庆节两天后

知道黄秋玉,其实是魏俊毅也是。当时,黄秋轩的"审慎"并非没有源头。1987年起初是温暖和寒冷,多云和阳光明媚。他于8月6日写信给魏俊义,坦白道:"我在这里处境非常困难,原因你大概可以理解。还好我现在是'外来郎'的成员,可以住在简出门,旅游结束,不问外事......"魏俊义回信请他不要"担心",向广元同志学习,多写。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香港封面

黄秋玉一直把魏俊怡尊为"大姐姐",不仅把自己的文艺交托,更要尊重自己的人,自言自语往往被她长期的重心所引导,甚至"哭又说"的劝勉。在这一点上,他再次听从了建议,阅读和写作。他的长篇回忆录《风雨》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更新的版本需要根据上级的意见进行删节。他写了长篇短篇小说,每篇都是因为"不适合出版或出版,不得不隐藏"。这段时间他写给朋友的信中可以看出身心疲惫,陷入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一年多的逆境,搬家去责备,却避免了灾难、死亡的祸害,一直心存感激,安敢说无序?(1990年12月农历除夕给宋水良的信)他没有给魏俊义写信,但内心总是忧心忡忡:"俊毅同志倒下了,右股的麻痹程度比以前多了,不知最近有没有好转?"晚年的寂寞给了他无限的沧桑感:"人们来到黄昏和哀悼。今年,既没有"相去泡沫,去湿润",但不如"忘记在河里和湖中"。"(《致陈源的信》,1990年9月11日)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他的心态,其中引用了"泪流满面,有能力,发出信息是多么困难"这句诗。

1992年,黄秋轩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走路、写字不方便,写作几乎停顿,也不敢出北京去看魏俊毅,只能寄一两封信。12月4日,他写信给陈元,表达了自己对暮年患病的失望,也掩饰不住对魏俊义的思念:

我的病情越来越糟,我的手脚都不在大脑的控制之下,独自行走(不依靠别人的支持)不能超过一百米,很难上下楼梯。写字比较不方便,拿起笔只能写十分钟左右,不能继续写下去,苦恼!当然,更不用说写文章了...魏俊怡已经三个月没有写信了,大概是身体越来越差了,其实我也不比她好多少。

1997年魏俊怡在医院度过了他的80岁生日,听说余光远等亲戚朋友为她过生日,黄秋玉"远在千里之外,没有遇到盛大事件",特别记录了王洛宾诗《老易壮,宁动心白头;

事实上,黄秋轩在1983年发表在《文学杂志》上的《我认识魏俊义同志》一文,论述了罗宾王和君彪两首诗,十多年后,初心依然没有改变,其内心可见一斑。1997年,他接受了《散文》主编黄伟静的采访,回忆了自己在清华校园里与魏俊怡一一起追求真理的青春和奉献生活(见《新文学史》1998年第2期)。他知道,躺在病床上无助的魏俊义,再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写下自己的想法了,此刻最需要老朋友的安慰和鼓励,哪怕只是这句问候,对她最大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慰。

魏俊怡以非凡的毅力写下《思考之痛》,用自己独特的经历和反思的视角,描写了她的爱与痛苦、遗憾与执着、思考与内省,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内涵。1998年5月,她又出现了第二次脑梗塞,病情急剧下降。黄秋璇非常欣赏她的勇气和人格魅力,写了一篇《一本读不懂的书》的评论,发表在《羊城晚报》上。他认为《思考的痛苦》是"震撼人心、催人泪下",它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在于它所产生的痛苦,它不仅是一本敢于揭露黑暗的书,更是一本"孤独的愤怒之书",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时代的人性和政治处境。今年秋天他写了《魏俊义两三件事》,美好的回忆与魏俊义的交流,文字《血泪篇战士之心,用泡沫给秋水;

魏俊毅和黄秋玉在"12-9"运动洗礼后,都是终生的理想主义者,在人生的暮年,同样经历了深刻的反思。他们生活在北京和上海,相隔千里,萦绕在病床上久久不能在一起,但六十多年来肝胆光的人们的道德转变,在旧信书上一点一点地暴露出来。魏俊毅诗云:"天涯无法回忆,北望燕云风中满是旗帜",那些岁月、沧桑的往事让他们相互了解,最终成为彼此温暖的共同记忆。

作者介绍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于淑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编。1990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研究生,一直从事郑州航空学院、河南日报社社的编辑工作。《中国出版史业余研究》,《陈源序章》(商业出版社2008年版)近年来,《中国阅读杂志》、《文汇阅读周刊》、《出版科学》、《中国出版史研究》、《出版史》等报纸发表了10余篇文章。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悠悠情思系素笺——黄秋耘和韦君宜交往小记

出版六

六家出版商的小家

发布所有六个公共号码,全部为原创号码。

图片来自网络

未经许可,请勿使用。

欢迎合作、转载。

编者按:陈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