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2017年是著名翻譯家曹敬華先生逝世30周年。他曾經将蘇聯著名的革命小說《鐵流》翻譯成中文,在革命戰争期間激勵成千上萬的讀者加入革命洪流,是以被稱為"向起義奴隸提供武器的人"。

與魯迅的友誼

曹靜華(1897-1987),原名曹良雅,出生于河南省西部魯孜縣一個遠離縣城的小山村。曹培源神父(字志福)是晚清修才,因為政治腐敗的憎惡,也同情落後的家鄉文化,堅決放棄名字後,終身從事山地教育。曹敬華6歲時,1916年進入河南開封市第二中學。入學後不久,曹敬華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在民族語言課堂上鼓吹"書不讀秦漢下,寓意山水之間"的老師們對白話的口水戰,并寫了一篇長文作新式的辯護,讓老師憤怒地辭職。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曹敬華晚年

1920年高中畢業後,他移居上海,在"外國漢語補充學校"學習俄語。"事實上,這所補習學校的代号是SY(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他被SY派往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學習,在東方大學學習俄語和文學,從那時起一直與俄羅斯和蘇聯文學聯系在一起。

到1922年秋天,曹敬華等人被準許護送生病的學校朋友回家。回國後,他在北京大學俄羅斯系時認識了魯迅,聽了魯迅先生講中國小說史。曹敬華後來回憶道,"魯迅先生的教室裡坐滿了人,連站不住的地方。1925年5月,時任國民革命第二軍顧問的曹敬華與魯迅共同成立,協助蘇聯漢學家包瓦西裡耶夫(漢王阿什利夫)将轟動一時的《阿Q正傳》翻譯成俄文。為了讓《AQ》"在中國革命前夕仿佛第一春在風雨中與友誼的萌芽一起吞噬,穿過封建軍閥的網絡,橫跨廣闊的蒙古沙漠來到蘇聯",魯迅先生不僅做了詳細的回答,還專門為紹興的賭博方法繪制了一張地圖, 根據《天門》等地圖的地點和如何賭博,還受邀撰寫譯者人生的第一本自傳(後來收錄在《魯迅收藏》第七卷中)。這是魯迅先生對《AQ鄭傳》第一手資料最翔實的解讀。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魯迅

從曹敬華與陸訓通的第一封信到魯迅去世(1936年10月19日),僅根據魯迅的日記,11年來他們之間有多達292封信。曹敬華成為除魯迅的妻子徐光平外,收到魯迅的來信最多,魯迅與蘇方的接觸也被他翻譯為"過境"。兩人之間的友誼可以在這裡看到。

同樣在1925年夏天,在魯迅的倡議下,曹敬華、魏素媛、李彥業和魯迅共同成立了一個進步的文藝團體——無名社,出版自己的譯本。當時,除了魯迅先生拿出200元,其餘每人支付50元作為公積金,并"決心不做資本家的馬",從寫文章到經營印刷廠,一切都是手工完成的。從此,曹敬華在魯迅和于秋白的關懷下,開始将自己的翻譯事業與整個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魯迅一向非常重視引進俄羅斯進步文學和蘇聯文學的翻譯,将其比作"向起義的奴隸走私武器"和"普羅米修斯向人類開火"。曹敬華也擔任這一職務,專門挑選和翻譯能夠激發戰鬥精神、調動革命熱情的蘇聯革命文學作品,聲援國内的革命鬥争。他早期翻譯的埃倫堡的"煙袋"和拉夫列涅夫的"第四十一"也由未命名的社團出版。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鐵流

曹靜華最著名的譯本是《鐵流》。這是俄羅斯(蘇聯)進步作家尤拉菲莫維奇(Yulafimovich,1863-1949 年)于 1924 年創作的一部小說,講述了蘇聯内戰初期塔曼(今俄羅斯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人民的革命鬥争:在十月革命之前,肥沃的塔曼半島由哥薩克紳士統治,從俄羅斯各地逃來謀生的"外國人"和貧窮的哥薩克人受到壓迫。十月革命後,他們在蘇維埃政權下翻身。然而,隨之而來的白匪叛亂導緻了對紅軍家庭和支援蘇聯政權的其他勞動人民的殘酷迫害和屠殺。為了逃避死亡,他們用自己能找到的最原始的武器武裝自己,選舉郭如和為首領,在沒有食物、衣服和彈藥的情況下,開始了從黑海沿岸的庫班草原向北高加索和紅軍總師的進軍, 這持續了32天和500名俄羅斯人。這支隊伍一路奮戰奮戰,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最終成為了一股高瞻遠矚的"鐵流"。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茲拉坦·伊布拉希莫維奇

"鐵流"在中國的流行"經曆了一段有點艱難的曆史"。1930年上半年,上海神州國光學會為"展示自己的進步",大約魯迅編纂了一套新的俄文系列,魯迅本應準備10種"世人有定論"的劇本和小說,稱為"現代文藝叢書"。茲拉菲莫維奇的代表作《鐵流》也在其中。之後,魯迅寫信給當時第二次來蘇聯的曹靜華翻譯。曹景華毫不猶豫地同意了,用他自己的話說,"列甯格勒讀《鐵流》的時候,我們不禁想起了黑暗的鬥争,在我們人民的血泊中,這樣的作品會産生如此巨大的靈感。是以我開始翻譯它。

翻譯過程并不順利。因為《鐵流》原文中穿插着很多烏克蘭方言,曹敬華曾多次寫信給作者求助,讓熱情的茲拉菲莫維奇很難一一一看懂這本書的俄語評論。曹敬華唯一可以依靠的工具書翻譯是一本俄日詞典。在隆冬時節,他還穿着外套,腳上穿着橡膠鞋,戴着皮帽子。為了防止手稿在郵件中被沒收,他不得不重寫三份副本;經過一年半的努力,1931年五一節,曹景華終于翻譯了這本書。翻譯終于安全送到了魯迅。

可惜,到了魯迅拿到譯本的時候,上海出版業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變化:"對左翼作家的壓迫越來越緊,最後又緊張到書店都吓壞了"。在國民黨當局反動統治的文化壓力下,上海神州國光會被迫違約。對此,魯迅也束手無策,"這不是中國書店的勇氣特别小,而是中國政府的壓迫特别惡毒。為了散布革命之火,魯迅以個人拿錢的名義,誣托了一個"三閑書屋",印制了一千本《鐵流》。當時是1931年11月,但一出版,就被國民黨當局禁,印刷的1000本大部分是通過日本朋友在上海開的名山書店的一本書半秘密出售的。

直到抗日戰争爆發,溫網才稍寬一些。《鐵流》于1938年重印。雖然國民黨當局仍然公開保密,用各種手段控制其發行量,但該書"在如此石如磐石般的壓力下",終于"在讀者面前掀開了一朵亮霖如鐵的新花"。"參加長征的老幹部很少看到鐵流,"林說。在長征中,這是大家争先恐後讀的書,因為它激勵着大家完成艱苦長征。延安有一家非常大的印刷廠,"鐵流"不知道有多少份,印刷了多少份。它成為教育人民和教育團隊的教科書"。毫無疑問,這是對作者安迪·拉菲莫維奇和翻譯家曹敬華的極大緻敬。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林博運河

"俄蘇文學的推動者和翻譯者"

1933年秋,曹敬華從蘇聯回國,先後在國立北平大學文理學院、東北大學(現址在北平)、中國大學等學校任教。"七七"事件後,他随校搬到西安,再搬到漢中。1938年,他因宣揚馬克思列甯主義的"罪行"而被國民黨政府開除出聯合國西北大會。在險惡的政治環境和極其艱苦的生活條件下,他帶着一家四口,長途跋涉,翻山越嶺,尋找共産黨組織。在周恩來的悉心照料下,他被安置在改組後的"中蘇文化協會",并讓他擔任協會理事,他立即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翻譯并引進了大量反映十月革命和反法西斯的文學藝術作品,并按照周恩來的訓示, 他主持了《蘇聯抗日戰争文學叢書》的編輯工作,系統地翻譯和出版了蘇聯革命文學,包括高爾基的《敵人》、列昂諾夫的《侵略》、托爾斯泰的《保衛察裡津》、卡達耶夫的《我是勞動人民的兒子》等著作。正如鄧英超後來說,"你們的文學活動(指曹靖華)總是與我國的革命事業緊密相連的。在革命戰争期間,你對蘇聯革命文學的翻譯影響了無數年輕人的革命。魯迅也稱贊他補充道:"不過,也有的人沒有哄騙起來,當時似乎落後了,還因為也不是一聲吵鬧和散亂,而是後來成了骨幹。(曹)《京華》是一部沉默的、不斷被翻譯的著作。他學了20年俄語,默默地走出了"三姐妹",走出了"白茶",走出了"煙袋"和"41",走出了"鐵流"等一行小冊子,非常多。但是,還沒有廣告,是以沒有名字,并且被人群,兩個被封鎖。但他仍然在不斷修改他以前的翻譯,他的翻譯仍然在讀者的腦海中活着。"

新中國成立後,曹敬華成為北京大學教授。1951年至1983年任北京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系主任。他繼續他的翻譯生涯,同時教授和教育人們和其他社會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曹靜華翻譯出版了《列昂諾夫的侵略》、克拉莫夫的《油輪德賓》、肖洛霍的《死敵》、高爾基的《一月九日》、契诃夫的戲劇集等著作,編纂了《魔戒》、《列甯傳奇》、《斯大林傳奇》、《夏伯陽傳奇》等蘇聯民間故事。 《藍牆地毯》等等,據不完全統計,曹敬華譯本一共約40種,近300萬字,可稱為作品等等。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1 月 9 日

1987年5月15日,蘇聯國立列甯格勒大學學術委員會授予曹靖華列甯格勒國立大學榮譽博士學位,"鑒于曹敬華對科學發展、人民教育和人類知識進步的傑出貢獻"。到1997年,在曹敬華百年誕辰之際,時任俄羅斯聯邦駐華大使羅高壽稱贊"曹敬華教授不僅是中、中、華文學的大師,而且是俄語、俄蘇文學的傑出專家,俄蘇文學的宣傳家和翻譯家"。應該說這種評估是适當的。

“俄蘇文學的翻譯家”曹靖華:為起義的奴隸提供軍火的人

前俄羅斯駐華大使羅高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