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張瑞圖《桃源行》,一卷極為精彩的草書力作

張瑞圖",桃園線,粗略,垂直31,水準610cm。本卷王偉《桃源線》一書,筆筆略顯緩慢,結實,筆沉穩,力量始終在最後。避免尖銳的習慣,并改為圓形厚度。但在卷的結尾,他激情澎湃的個性充滿了筆,往往有幾行,比如對不起的繩子、聲音,會把他的個性、情感和力量發揮到極緻。在張瑞圖的傳記中,這是一部精彩著作。

張瑞圖《桃源行》,一卷極為精彩的草書力作

大圖形模式

在晚明書界,張瑞圖的地位相當重要,可以說他是晚明新學派出現的象征。在他這個年紀,他比當時出名的董啟昌小15歲,比鄒小19歲,但比鄒大15歲,比王琦大22歲,比于元軒大23歲。同時,他的高位地位和獲得的名氣在當時也很有影響力。

張瑞圖《桃源行》,一卷極為精彩的草書力作

更重要的是,如果他将自己的工作與前任進行比較,差異是巨大而明顯的。無論是明初的"三歌"和"兩神",中期的朱雲明、文正明,還是和張瑞圖一起稱"四"的"四"的齊、董其昌和糜萬鐘,雖然他們在明代書界都有自己的藝術成就,但如果整體的風格特征, 這些人的作品仍然與傳統的"兩王"制度相同。

張瑞圖《桃源行》,一卷極為精彩的草書力作

但張瑞圖的書法,無論是外觀還是内涵,都與前輩大相徑庭。尖銳的點畫,奇怪的字形,構成了作品的主旋律;這也是接下來的一周,王偉、于元軒等人的書法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張瑞圖的草率著作《桃源線》

張瑞圖《桃源行》,一卷極為精彩的草書力作
張瑞圖《桃源行》,一卷極為精彩的草書力作

注:根據古軒畫廊整理釋出,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