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宗師劉天華和他的二胡作品賞析

視訊加載...

虎琴起源于公琴,自公元8世紀以來一直用于唐朝宮廷,被稱為公琴。北宋的獨奏非常熟練。随着戲曲藝術的發展,胡琴逐漸成為不可或缺的伴奏樂器,用來支撐戲曲的演唱,小提琴家成為該劇伴奏的主要角色。20世紀上半葉,劉天華作為最具代表性的胡琴藝術家,從傳統文化和新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創作出新的創作,貢獻了一批吸引世界矚目、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胡琴藝術經典。本期經典藝術演講廳,著名二胡演奏家宋飛将向您介紹胡琴藝術家劉天華的音樂生涯和對二胡經典作品的演繹,帶領大家走進二胡藝術殿堂。

一代宗師劉天華和他的二胡作品賞析

在中國現代音樂史的發展中,劉天華(1895-1932)作為中國現代民族音樂一代當之無愧的大師,就他的貢獻和成就而言,可以說為中國民族器樂藝術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奠定了百年之久的基礎。作為作曲家和表演者,劉天華的音樂實踐被世界學者(黃子,王偉安蓮)稱為"樂福太鬥","中國和西方都擅長兩者"。劉天華的音樂實踐是以民族音樂的振興為基礎,與世界音樂"并行"為己任。出生于江蘇省江陰市的劉天華,年輕時,對傳統音樂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從江南著名人物周少美二胡那裡學習,到代表龔崇明學校學習和掌握了《禹州古曲》全套的演奏譜系,成為正宗的民族音樂傳承。

劉天華被認為是中國二胡演奏學校的創始人。在二胡創作中,他以民族音樂的語言和表達為基礎進行傳承和創新,同時借鑒西方器樂的創作和表演技巧,巧妙地将民族音樂語言的表達與西方作曲的創作和表演技巧相結合,并将其應用于演奏技巧揉弦, 輪指、泛音、顫音弓、拱門、獨奏弦樂和多位置演奏方法的建立和運用,通過拓展二胡的創作語言,豐富二胡的演奏技巧,深化二胡表演的情感内涵,賦予二胡作品新的創作主題。

一代宗師劉天華和他的二胡作品賞析

劉天華的音樂創作成果,主要表現在民族器樂上,其創作的10首二胡歌曲,每個首都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每個首都都是中國二胡藝術作品中不可替代的經典。

《病中歌唱》

又名《安士》或《胡石》,是劉天華先生的處女作,從初稿到終稿,共八年。天華先生說,"病态的吟唱"不是病的意義,而是心裡和病一樣苦澀,是苦澀之歌的心。筆者會郁悶的心情,生活安慰的歎息,在逆境中掙紮而無路可投的音樂,透過音樂,有時會淡淡地唱歌,有時會憤怒地唱歌,有時深情地吐露,有時呻吟和歎息,表現出最生動。

《空山鳥語言》

它的初稿寫于1918年,書名取自唐王威詩《空山看不見,卻聽見人聲》(鹿翟)。在這首歌中,劉天華創造性地運用三弦拉扯式的練習方式,描繪了深山深峻的山谷,鳥兒哭泣的美麗情緒,是一部非常富有形象的作品。從這部作品中,也展現了中西合璧概念的可行性和重要性。《空山鳥語》顯然在技術和思想上走在了時代前面,借鑒了許多新的創作手段和方法,追求作品的思想本質。他極大地挖掘了二胡的表現力,引進了新技術,改革了樂器,改進了配樂方法等,對二胡的演奏藝術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一代宗師劉天華和他的二胡作品賞析

蠟燭陰影搖動紅色

這是劉天華創作的最後一首二胡歌曲,寫于1932年。這首歌是一首舞曲,由廣東歌名中的三拍華爾茲節奏,将傳承和借鑒人們在面前的結合展現出華麗、絢麗的舞蹈場景,展現出獨特的風格。音樂歡快,旋律流暢,讓人陶醉,但這首歌卻沒有充滿歡樂,就像一個被壓抑的歌手,燦爛的笑容,婆婆的舞蹈,在華麗、激情的曲調中蘊含着悲傷和漣漪,它的意義深遠而令人回味。

這首歌用音樂現場寫的象征的哀悼标題和旋律寫出一座建築會傾斜,瘋狂地靠近,當喚醒電話結束時的情感複雜,隐藏着"泰山壞,光束柱毀滅,因為鼻涕"的時代感覺快節奏透露出的憂慮, 幸福的一幕折射出悲傷,展現了美麗冰冷、無助的喜悅、沉重的苦澀與不可預測的死亡,将國家破碎的家庭仇恨交織在一起,用象征性的暗示、冰冷的焦慮感交織在一起,感受着"悲傷的奏鳴曲"。它的标題是詩意的,但它包含了同情和警告;它的節奏是西方舞蹈,但它也透露出一絲憂郁和多愁善感;它的風格是傳統的音樂,但它具有哀悼和長期仇恨的含義;而題材則充滿了對時代覺醒、民族危難和民族繁榮與死亡的深刻感。

本期主講人履歷

宋飛,著名虎琴行為藝術家、教育家、博士、碩士生導師。曾就職于中央民族樂團和中國音樂學院。現任中國戲劇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音樂家協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表演藝術委員會主任,二胡會會長。曾獲國務院頒發特别貢獻獎,被國家認定為"中青年工藝美術"稱号。曾獲中國"金唱片"獎(2003年)、中國"金唱片"獎(2005年)、2006年中國十大發燒唱片獎(2005年)、中國音像博覽會"特别金獎"(2006年)、亞洲十大發燒唱片最佳唱片獎及最佳表演獎(2007年)、傑出民謠音樂人(2017年)等主要獎項。

一代宗師劉天華和他的二胡作品賞析

教育部/藝術普及規劃部

宋飛/溫

盧天一/整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