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作者:百年巨匠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劉天華1895年生于江蘇,2021年出生126周年。

"音樂百年"研讨會暨開幕式于2014年11月18日在中國美術學院舉行。光明報、北京青年報、中國藝術報、新華社、ChinaNews.com、人民日報、光明網、政協網、中國日報中文網、新浪、搜狐等報道了開幕式。

近百年前的今天,年輕的音樂家劉天華是北京大學的一名教師。他與李大昭、陳獨秀、魯迅、胡石一起在北京大學任教。

1922年,北京大學成立音樂學院。劉天華受聘于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任教。當時,北京大學給劉天華的聘書上寫着"恭教授"。在北京大學音樂學院引進二胡課程,是劉天華努力的結果。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劉天華《明線》文字實錄

當時,劉天華正處于人們視二胡為"走私犯和棋子"的玩物的時期。從唐宋到明清,古鋼琴、蜻蜓、三弦、管、笛、鼓等民族器樂演奏的演奏日益提高。作為一種傳統的民族樂器被廣泛接受,但二胡因其"胡"性質而遭到拒絕,而且結構簡單,仍處于原狀。人們認為這是"粗俗和肮髒,不足以登上名人堂"的事情。是以,在北京大學音樂學院規劃組建期間,教育學院院長肖有梅并不贊成開設二胡課程。

但劉天華從小就對二胡有着特殊的感情。小時候,他曾經從市場上買過一個紙桶。這個家庭曾經難以了解。在北京大學就業的頭幾年,劉天華的生活狀況并不好,曾"偶爾去城裡買二胡,每天拉,表達心情和抱負"。

1915年,劉天華寫下了他的處女作初稿:二胡的獨唱《病中歌》。在此之前,二胡幾乎沒有以獨奏家的身份出現在觀衆面前。通常作為歌劇,說唱,民歌和舞蹈的伴奏,或作為民間樂隊的合奏。

對二胡的普遍認識并沒有成為劉天華的障礙。相反,改變人們對二胡根深蒂固的偏見,成為劉天華開設二胡課程的重要原因。

在《李陳小友梅,論書蔡元培》等努力中,北京大學音樂使團對劉天華的委任書,正式指出"齊教授、二胡教授兩件樂器"。從此,二胡這種樂器終于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除了在高校任教外,劉天華還熱情地輔導了社群的二胡愛好者。在工作休息期間,他被迫在困難的情況下教了幾年電話局的從業人員,他建議舉辦暑期音樂學校,為社群的音樂愛好者和中國小的音樂老師提供學習機會,認為"學費越少越好"。

為了更好地改變當時人們對二胡的态度,找出中西音樂的差別,1923年,劉天華開始學習小提琴。在當時的沉重教學壓力下,劉天華28歲的"晚年"學習了被認為是樂器中最難的小提琴之一,其中的障礙是可以想象的。根據他兒子的回憶:"盡管上課時間繁重,但父親仍然每天保持五六個小時的鋼琴練習。有時天氣太熱了幾分鐘,他不會坐下來休息。一旦你拿着盒子,你就開始解開長襯衫的紐扣。去書房,扣子剛剛完成。衣服一脫下來,他們就開始練習鋼琴。"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劉天華與郭樂改善會

許多曆史學家認為,劉天華的二胡教學體系自1922年以來一直存在。到了20世紀30年代、40年代,以劉天華弟子為代表的一批年輕音樂家,形成了二胡創作團隊,如陳振軒、儲藏師竹等,活躍在二胡表演創作的舞台上。

劉天華的弟子嚴亞新回憶道:"當時,江鳳芝先生的著名弟子蔣鳳芝先生經常在協和禮堂舉行二胡獨奏會,每場演出都注定會滿員。當時,觀衆的熱情,已經達到了頂峰,真的是一股熱潮。"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劉天華來京任教後,全市演出活動逐漸活躍起來。他在北京的工作使劉天華能夠廣泛接觸各種民間藝術家和傳統藝術。除了教學,劉天華還活躍在北京的大大小小的小巷裡:拜訪了遍布全城的藝術家,從街頭藝人到著名的平劇大師梅蘭芳。他一直在不斷學習,收叢集組織民間音樂。

所謂的"教學長"就是這種情況。這個階段也是劉天華創作的巅峰,他的大部分二胡作品都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這些作品已成為中國民間音樂的瑰寶。

2017年,北京大學周英辰教授在《中國音樂學院發展的兩條道路》一文中對劉天華進行了評論:

"劉天華的作品,現在算是真正的民族音樂,确實有民族風格的作品,但當時,它們太新穎,太時髦,太開拓性。劉天華未完成的手稿《中西音樂之争》是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的重要文獻。"

曆史默默地運作。除了泛黃的曆史手稿,模糊的圖像,總有幾百年後仍然沒有淡淡的情感,跨越時空,勾勒出真實人物的心目。

文章的來源是|北京大學音樂劇研究中心

聲明|文章及圖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此公衆号已被認定為來源,如涉及侵權,請與我們聯系,即進行處理。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2014年11月18日,"百年巨人音樂"啟動儀式揭幕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2014年11月18日,"百年巨人音樂"揭幕

|監督大廳

負責任的編輯|偉大

藝術編輯|魔海螺

走近巨匠 | 劉天華:一百年前的北大二胡導師

大型文化項目"百年巨人"是由中國文藝總會、中央廣播電視台、中國美術學院、中央新電影集團、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的以20世紀為重點的大型傳記紀錄片系列, 百年藝術(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銀谷美術館等機關聯合制作。

從2013年到2017年,《大師百年》第一季已經完成,分為藝術、書法、平劇、話劇、音樂、文學。《巨人100年》第二季57位大師的拍攝于2018年啟動,新增科技、教育、中國研究、建築、中醫、戲劇、電影等内容,計劃于2021年完成,屆時将以"百年"紀念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 100人100集"紀錄片,"100位大師特别展覽"和"出版100本書"。

拍攝的紀錄片《百年巨人》已在中央電視台(一、三、四台、九套、十五台、探索頻道、國際頻道)、中國教育電視台、省電視台、海外電視台等國内外115家電視台播出,廣受好評,并多次創下同類紀錄片的新高收視率。Centennial(國際版)以8種語言提供,并在全球範圍内播出。

央視市場研究有限公司(CTR)2020年7月根據CSM國家計量儀器統計,《巨人100年》總觀衆達102億次。

《百年巨人》系列叢書已被教育部、文化旅遊部、财政部列為"高雅藝術走進校園"的學習書籍,分發到全國近千所高校。

《巨人百年》連續第二年入選中宣部"記錄中國"傳播工程,是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十四五"紀錄片重點課題規劃項目、《記錄新紀元》紀錄片項目和紀錄片重點項目, 以及中央電視台的主題宣傳和重點評選項目。北京廣播電視網視聽發展基金、北京市西城區文化藝術創作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曾獲得九項紀錄片獎項。

"百年巨人"已成為文化領域最高端現象級的品牌之一,并以其獨特的優勢搭建了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诠釋和展示文化自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