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世界經濟的格局,一個世紀以來世界的巨大變化,有賴于中國能否持續發展,才能進入一個新的、和平的、穩定的格局。10月18日上午,由京東物流主辦的2021全球智能物流峰會(GSSC)在北京舉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應邀出席并就世紀沒有發生巨大變化的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發表主題演講。
林毅夫說,今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始,也是社會主義強國建設新征程的開始。面對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前所未有的變化,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鍊實體經濟,在傳統行業具有後發優勢,也可以利用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源泉。他還指出,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人工智能、大資料、網際網路等特點下,新經濟背景,産品技術研發周期縮短,人力資本投資為主,而中國擁有全球最豐富的人力資本,也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市場,是以在新經濟中具有超車優勢。
"從2036年到2050年,中國應該有潛力以每年6%的速度增長,并實作4%左右的增長。林毅夫說,在新的發展模式下,企業家需要抓住中國後發的優勢和超車的優勢,并将這一優勢變為現實,不僅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和世界和平格局的重建做出貢獻,還要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商機。

林毅夫,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
以下為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朋友們,早上好!
今年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開始,也是向社會主義強國建設邁進新征程的開始。面向未來,總書記要求我們牢記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大局和世界百年未見的巨大變化。我想在本次峰會上談談為什麼一個世紀以來世界沒有發生重大變化,以及這種變化下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戰略全局。
百年大事态的巨大變化,是總書記在2018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提出的主張。經濟是基礎,是以我想談談世界經濟格局變化一百年來沒有發生的巨大變化。
我想你會記得,1900年世界上有一位大師,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八國是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和奧匈帝國。這八個國家是當時的世界工業化大國和世界大國,按購買力計算占世界GDP的50.4%,占世界的一半。到2000年,世界上有八個國家,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意大利,日本,前七個國家與八國聯盟完全相同,第八個是加拿大,因為奧匈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解體并成為奧地利,匈牙利,退出世界大國并被加拿大取代。2000年,八國集團占世界經濟的47%,幾乎是這個數字的一半。
由于經濟是基礎,在整個20世紀,世界和平或戰争決定了八國之間的關系如何共同生活。我們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等盟國以及其他五個盟國之間的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由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組成,并在與其他五個盟國發生沖突後成為世界大戰。如果這八個國家能夠和平共處,世界就能和平共處。
到2018年,當總書記提出"100年變革"的論點時,G8的總經濟産出在購買力方面僅為34.7%,略高于三分之一,失去了主導世界格局的能力。那麼,最明顯的是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過去如果發生這樣的危機,如果G8坐下來同意處理它,這一次他們無能為力,是以G8已經被G20取代了。
世界格局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當然,主要是因為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快速發展改變了世界經濟版圖,哪個國家受影響最大?這是美國。
在整個20世紀,美國在經濟總量方面一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但在2014年,就購買力而言,中國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經濟是基礎,是以中國的影響力正在增長。
在這種情況下,奧巴馬此後提議"重返亞太",以軍事力量保衛中國,在特朗普時代,他發動了貿易戰,對中國發動了技術戰,并試圖阻撓中國的進一步發展。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擁有120多個國家是最大的貿易夥伴,而其他70多個國家是第二大貿易夥伴,在這種格局下,第一和第二大經濟體的沖突給世界各國帶來了各種不确定性和挑戰。
面對這樣的世界經濟格局,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穩定的格局?我認為中國隻能繼續發展,如果中國的人均GDP能夠達到美國的一半,我相信世界将回到重新穩定的格局。因為如果中國的人均GDP是美國的一半,如北京、上海、天津和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和廣東這五個東部省份,它們的人均GDP将與美國處于同一水準,其人口将略高于4億, 這樣的經濟将與美國的經濟相媲美。人均GDP實際上代表了勞動生産率的平均水準,工業技術的平均水準,如果人均GDP、經濟總量與美國相當,那麼美國就不會有手腕摟住中國的脖子。
其次,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如果人均GDP達到美國的一半,中國的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兩倍,這是美國再也不能不高興的事實。同時,中國中西部有10億人口,其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3,他們也可以迅速發展,到那時中國的市場經濟規模是美國的兩倍,而且比美國快,就像2008年後世界經濟增長的30%左右來自中國, 市場擴張來自中國,那麼美國為了中國的市場,為了自己的發展,為了自己的就業不能離開中國。我相信,到那時,美國将樂于接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隻要中美關系關系可以處理好,世界可以有和平的模式。
是以,世界"一百年來沒有改變大局",可以說是因為中國的快速發展導緻了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政治格局總是帶來的變化,世界"100年史無前例的變化"也取決于中國的持續發展,才能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和平穩定的模式。為了中國未來的發展,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0年,即2049年,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書記在《十四五》和《到2035年願景》的講話中建議,到2035年,我國國内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收入要比2020年水準翻一番。
在世界"百年史無前例的變革"下,我們有可能實作這樣的增長目标嗎?在我個人看來,展望中國經濟發展,我們有兩個優勢:
首先,在傳統産業中我們有後發優勢,在傳統産業中,我們和德國、日本、南韓、瑞士等還存在差距,我們也可以利用引進消化吸收作為再創新的源泉。
從後來的優勢來看,2019年我國人均GDP購買力為美國的22.6%,相當于1946年德國與美國的差距,1956年日本與美國的差距,以及1985年南韓與美國的差距。德國、日本和南韓利用了與美國的差距,德國從1946年到1962年以年均9.4%的速度增長,日本從1956年到1972年以9.6%的年增長率增長,南韓從1985年到2001年以每年9%的速度增長。特别是德國1946年至1962年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0.8%,占平均勞動力的0.8%,勞動生産率平均每年增長8.6%,而日本1956年至1972年的年均人口增長率為1個百分點,即勞動生産率年均增長8.6%。從1985年到2001年,南韓的平均年人口增長率為0.9個百分點,即勞動生産率的年增長率為8.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即使我們面臨人口老齡化,根據德國,日本和南韓的經驗,到2035年,在生産率增長的基礎上,我們應該有8%的機會增長,因為這是他們正在實作的目标,代表了我們的機會。這是後來者的優勢。
其次,德國、日本、南韓在追求美國時并不具備優勢,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和人工智能、大資料、網際網路的新經濟。在這個新經濟中,其産品技術研發周期特别短,投入主要是人力資本,而中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擁有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力資本,中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加上硬體,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供應鍊實體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在新經濟中變道和超車的優勢。
這一優勢也展現在獨角獸公司的數量上,中國和美國已經處于不平坐狀态。2019年,全球獨角獸企業将達到484家,中國206家,美國203家,全球獨角獸568家,美國233家,中國227家。是以,在後來的優勢和變道的優勢下,我相信到2035年,我們應該有可能以平均每年8%的速度增長。
但是,潛力是否完全實作?就像我們在京東購買立體聲一樣,根據它的技術名額,看看它的最大音量是多少,這是一個技術名額,但不是說我們每次打開這個立體聲時都要放這個音量。如果我們想有8%的增長潛力,不一定是8%的增長,視國際國内情況而定,我們要實作碳峰,在未來發展中實作碳中和,我們還必須解決共同富裕的問題,我們還必須解決美國的問題,我們必須用國家制度來克服這個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8%的增長潛力,但即使考慮到這些問題,我相信到2035年,年均增長率将在6%左右。如果我們能夠達到這樣的增長率,到2025年左右,中國的人均GDP将達到14,535美元,成為一個高收入國家。
我們知道,現在世界人口的18%生活在高收入國家,如果中國成為高收入國家,生活在高收入國家的世界人口将增加一倍以上,因為中國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8%多一點。到2030年,中國經濟将超過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即使按市場匯率計算也是如此。到2035年,總書記到2020年GDP翻一番的目标已經實作,到2020年,我們的人均GDP應該在22,000美元到23,000美元之間。
同樣,從2036年到2050年,中國應該有每年增長6%的潛力,我相信它可以增長約4%。如果這些增長目标得以實作,到2050年,中國建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提出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标就已經實作。到那時,我們的人均GDP應該至少是美國的一半,世界将能夠走向一個新的、和平的、穩定的格局。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們一方面需要發揮你的創業才能,抓住中國後來的優勢,改變超越的優勢,把這個優勢變成現實,但與此同時,如果能把這個優勢變成現實,不僅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和世界和平格局的重建做出貢獻, 同時也給您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