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是民族運動
"史上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編纂、失歸
位于國家圖書館的國家圖書博物館正在展出"珍珠和普曆的回歸和再創造 - 永樂大書"。永樂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書",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從皇室曆史到圖書館,從宮廷秘密收藏到人民所有制,永樂的傳奇經曆,也是曆史潮流的注腳。永樂大祭的邂逅告訴我們,國家強勢,才能延續弘達的脈絡。
永樂經典是一本史無前例的古籍
永樂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炜的一年,從1403年到1424年一直在使用。永樂時代,是明朝強國力的時代。遷都北京、建紫禁城、鄭和下西區等重大事件,都發生在永樂時代。永樂時代,也見證了中國古代史上最大規模的圖書的誕生,這類書名叫"永樂",就是"永樂節"。
1403年是永樂元年,朱轶璇等人編纂了一本同類著作,其法令稱:"古代和現代事物的世間散落着書,幅員遼闊,不易複習。我渴望了解書中包含的各種東西。而且都是用韻律,一些友善的測試,如搶包......自書行以來,由曆史的上百本書的子集,如天文學、地球科學、陰陽、醫學、僧侶、技能等,準備了一本書,不厭其煩。"
從這個順序來看,朱偉希望這種書包能覆寫世界上所有的文獻,包括所有的知識品類。類籍和系列書是不同的,我們熟悉的"四庫書"就是一系列叢書,它根據自己的選擇标準,完全收錄個别書籍,而書籍從單獨的書中抽取資料,然後分組排列。類書和資料庫是相似的,輸入一個關鍵詞,你可以看到每本書中散落的材料。
接到任務後,組織開始編纂書籍,隻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完成了,朱偉給取名"檔案丹頓"。但朱炜對這本書并不滿意,認為世界文學還沒有窮盡,還下令姚光孝、謝宇等人在南京文源閣開館修繕,這個項目始于1405年,1408年完成草稿,這就是"永樂盛典"。
《永樂大經典》僅目錄和執行個體就有60卷,全書22877卷,11095冊,總字數約3.7億字,以《洪武正雲》押韻編排内容,"用韻來詞,用字來系東西"。《洪武正雲》是朱元玄安東等人編纂的押韻書,收錄了76首韻律,每首押韻都包含許多字,如韻律"東方"下包括冬、桐、氣等字。就這樣,永樂盛大祭有序地安排了複雜的内容。
從儲存的《永樂大書》來看,它比一般的古籍寬得多,高約50厘米,寬約30厘米,每卷約50片葉子,書和衣物用多層紙硬,再用一層黃色包裹,書的左上角有一個長長的黃邊藍邊書簽, 标記了卷數,書的右上角用一個小方形黃色的側标,标明了押韻和書。
像永樂這樣的宏大文化工程,隻有一個國家強大,重視自己的文化事業,才能完成。由于《永樂經典》的海量,這本書出版後就沒有印刷出來。1420年,明朝正式遷往北京,原永樂節也從南京遷至北京。從那時起,花了五年時間才抄襲另一本,直到嘉靖年代,才抄襲。
我們今天看到的永樂經典的所有遺骸,都是從嘉靖年間抄襲而來的,永樂年代的原作甚至沒有流傳下來,其下落還是個謎。抄本後,藏品被收藏在嘉靖皇帝建立立的曆史檔案《石玄帝》中,并在清朝時期轉移到漢林宮廷。其實,此時的《永樂》已經逐漸散去,乾隆多年來已經查過一次書,留下了9000多冊。
乾隆多年來修繕了"四圖書館書",四館朝臣們用"永樂大書"編纂了許多已經消失在曆史塵埃中的書籍,但與此同時,一些圖書管理者也利用自己的位置,将"永樂大書"帶回家,作為自己的私人收藏。
對于永樂來說,更大的豺狼還在後面。
"永樂"曾被用作磚塊
近代以來,中國一再被列強入侵,書中的命運,就像人類的命運一樣,在風暴中幸存下來。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争進入最後時刻,今年10月,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帶走了大量中國珍寶,收集在翰林院子裡,"永樂節"也未能幸免,其中被英軍掠奪的書籍數量最多。
四十年後,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重新占領北京,漢林府地區成為戰場,一些永樂經典被大火燒毀,另一些被盟軍用來保護自己免受雨水侵襲。在同時代雷震的筆記《新燕語》中,有一張題為《斯文掃地》的筆記,其中提到"外軍進城時,他們拿了書的厚度兩英寸,長尺代替磚塊、緩沖軍裝等東西。武進劉偉珍泰史拿起幾本書,讀一讀,然後"永樂盛典"也來了,這真斯文掃地。據學者介紹,在1900年的戰争期間,至少有605份失落的永樂經典。
到1912年,民國昭建,如今國家圖書館的前身北京大師圖書館,隻有64本永樂經典,不到原文的1%。而這64卷成功進入西藏北京大師圖書館,與魯迅有着密切的關系。原來,64本《永樂大法典》,由翰林書院學士陸潤軒将藏品帶回家。民國成立後,魯迅成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負責圖書館工作,他代表教育部寫信給陸潤宇,希望能把珍貴的《永樂大書》送到北京大師圖書館收藏。1912年7月16日,這些藏品被編入西藏大師圖書館。
當時,公共圖書館的概念還需要更多人接受,北京大師圖書館的成立是中國公共圖書館發展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作為一個大型文獻國家,中國的國家公共圖書館應該擁有與其地位相比對的文獻。北京大師圖書館64卷《永樂經典》開啟了國家圖書館尋找《永樂大藏書》至今的曆程。
在這門課程中,鄭振軒的名字不忘不忘。鄭振軒對永樂大祭的興趣反映了時代的潮流和潮流。1938年,鄭振軒出版了具有開創性意義的著作《中國通俗文學史》,将他的願景轉向了以前文學研究者并不怎麼關注的"通俗文學",如民謠、變奏曲、鼓句、童書等,這些作品以民間文學形式出現,其實比《雅文學》的讀者群還多, 這深刻地影響了社會心理學的形成。這些民間文學資料中有許多儲存在永樂經典中。
永樂經典當然不僅儲存了很多民間文學素材,它還可以被稱為"深淵之書",尤其是它所包含的文學作品很少被删除,基本保持了原貌。從清代到現在,"永樂經典"的作品讓消失者的重生,讓被遺忘的人再次被銘記。
數百年來,國家圖書館一直是永樂經典藏書最多的圖書館
新中國成立後,鄭振軒成為國家文物局第一任局長。1951年8月31日,《人民日報》刊登鄭振軒的文章《論永樂大全》,介紹了《永樂大全書》的編纂、遺失和收藏。同月,在鄭振軒等人的策劃下,北京圖書館舉辦了"永樂節"展覽,在為期20天的正式展覽期間,共有8200多人觀看了"永樂節"的真實故事。
1951年,北京圖書館收藏的《永樂經典》數量從前一年的109本躍升至144本,其中33本來自以下三個地方:今年3月,蘇聯列甯格勒大學東方研究圖書館将有11本小冊子也送給中國;7月,在上海經濟新聞社社長張元基的建議下,商務印書館将其全部21件藏品捐贈給政府;8月,時任天津市副市長、實業家、收藏家周樹軒将其中一件藏品捐贈給政府。全部33卷被轉移到北京圖書館的統一館藏。
鄭振軒和張元基是老朋友。在上述文章中,鄭振軒介紹了商務印刷圖書館館藏《永樂大書》的一段往事:這本藏品原本藏在上海商務印書館附屬的漢芬大廈,1932年,日軍發動"一二八事件",漢芬樓被炸毀,無數書籍埋在火海中, "永樂盛大祭"因為提前轉移到其他地方而幸免于難。鄭振軒對商業出版社表示由衷的欽佩,"評論說,"博物館把曆史上最珍貴的書籍捐贈給了人民政府,把它變成公衆,愛護政府的心,令人欽佩。人們信任和熱愛他們的政府,并一直在捐贈他們的财産......他們明白,人民的力量将高度重視這些文化藝術遺産,并将珍惜儲存、管理和供應給人民的應用和參考研究。"
散落的書籍,像流浪的孩子,似乎有一種天生的"鳳巢"欲望。1951年,定居香港的收藏家陳清華賣出了一批古籍。由于陳清華的藏品以其珍貴著稱,鄭振軒很快将此事報告給周恩來總理。當時,國家陷入财政困境,但仍決定購買藏品,1955年陳清華的第一批藏品進入北京,其中包括四卷《永樂大書》。為了讓這批古籍安全歸來,鄭振軒要求不要飛。
然而,誰能想到,1958年,鄭振軒死于一次飛機失事。他去世後,他的家人将他所有的藏品捐贈給了北京圖書館。
如今,國家圖書館已成為全球藏書量最大的"永樂"圖書圖書館,224卷不易獲得,僅在百年這樣的成就中。這彙集了黨和政府保護傳統文化遺産的堅定決心,收藏家的私人胸懷,管理人員對書籍的認真搜尋和适當保護,以及公衆的關注。
背景是民族運動。永樂盛典的盛會,生動地展現了書與人的命運如何緊密相連,國家強勢,才能延續和發揚大境界。從皇室曆史到圖書館,從宮廷秘密收藏到人民所有制,永樂的傳奇經曆,也是曆史潮流的注腳。(簡單)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