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永乐大典》的编纂、流失与回归

背景是民族运动

"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编纂、失归

位于国家图书馆的国家图书博物馆正在展出"珍珠和普历的回归和再创造 - 永乐大书"。永乐是"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从皇室历史到图书馆,从宫廷秘密收藏到人民所有制,永乐的传奇经历,也是历史潮流的注脚。永乐大祭的邂逅告诉我们,国家强势,才能延续弘达的脉络。

永乐经典是一本史无前例的古籍

永乐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朱炜的一年,从1403年到1424年一直在使用。永乐时代,是明朝强国力的时代。迁都北京、建紫禁城、郑和下西区等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永乐时代。永乐时代,也见证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大规模的图书的诞生,这类书名叫"永乐",就是"永乐节"。

1403年是永乐元年,朱轶璇等人编纂了一本同类著作,其法令称:"古代和现代事物的世间散落着书,幅员辽阔,不易复习。我渴望了解书中包含的各种东西。而且都是用韵律,一些方便的测试,如抢包......自书行以来,由历史的上百本书的子集,如天文学、地球科学、阴阳、医学、僧侣、技能等,准备了一本书,不厌其烦。"

从这个顺序来看,朱伟希望这种书包能覆盖世界上所有的文献,包括所有的知识品类。类籍和系列书是不同的,我们熟悉的"四库书"就是一系列丛书,它根据自己的选择标准,完全收录个别书籍,而书籍从单独的书中抽取资料,然后分组排列。类书和数据库是相似的,输入一个关键词,你可以看到每本书中散落的材料。

接到任务后,组织开始编纂书籍,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朱伟给取名"文件丹顿"。但朱炜对这本书并不满意,认为世界文学还没有穷尽,还下令姚光孝、谢宇等人在南京文源阁开馆修缮,这个项目始于1405年,1408年完成草稿,这就是"永乐盛典"。

《永乐大经典》仅目录和实例就有60卷,全书22877卷,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以《洪武正云》押韵编排内容,"用韵来词,用字来系东西"。《洪武正云》是朱元玄安东等人编纂的押韵书,收录了76首韵律,每首押韵都包含许多字,如韵律"东方"下包括冬、桐、气等字。就这样,永乐盛大祭有序地安排了复杂的内容。

从保存的《永乐大书》来看,它比一般的古籍宽得多,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每卷约50片叶子,书和衣物用多层纸硬,再用一层黄色包裹,书的左上角有一个长长的黄边蓝边书签, 标记了卷数,书的右上角用一个小方形黄色的侧标,标明了押韵和书。

像永乐这样的宏大文化工程,只有一个国家强大,重视自己的文化事业,才能完成。由于《永乐经典》的海量,这本书出版后就没有印刷出来。1420年,明朝正式迁往北京,原永乐节也从南京迁至北京。从那时起,花了五年时间才抄袭另一本,直到嘉靖年代,才抄袭。

我们今天看到的永乐经典的所有遗骸,都是从嘉靖年间抄袭而来的,永乐年代的原作甚至没有流传下来,其下落还是个谜。抄本后,藏品被收藏在嘉靖皇帝新建立的历史档案《石玄帝》中,并在清朝时期转移到汉林宫廷。其实,此时的《永乐》已经逐渐散去,乾隆多年来已经查过一次书,留下了9000多册。

乾隆多年来修缮了"四图书馆书",四馆朝臣们用"永乐大书"编纂了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尘埃中的书籍,但与此同时,一些图书管理员也利用自己的位置,将"永乐大书"带回家,作为自己的私人收藏。

对于永乐来说,更大的豺狼还在后面。

"永乐"曾被用作砖块

近代以来,中国一再被列强入侵,书中的命运,就像人类的命运一样,在风暴中幸存下来。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进入最后时刻,今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带走了大量中国珍宝,收集在翰林院子里,"永乐节"也未能幸免,其中被英军掠夺的书籍数量最多。

四十年后,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重新占领北京,汉林府地区成为战场,一些永乐经典被大火烧毁,另一些被盟军用来保护自己免受雨水侵袭。在同时代雷震的笔记《新燕语》中,有一张题为《斯文扫地》的笔记,其中提到"外军进城时,他们拿了书的厚度两英寸,长尺代替砖块、缓冲军装等东西。武进刘伟珍泰史拿起几本书,读一读,然后"永乐盛典"也来了,这真斯文扫地。据学者介绍,在1900年的战争期间,至少有605份失落的永乐经典。

到1912年,民国昭建,如今国家图书馆的前身北京大师图书馆,只有64本永乐经典,不到原文的1%。而这64卷成功进入西藏北京大师图书馆,与鲁迅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来,64本《永乐大法典》,由翰林书院学士陆润轩将藏品带回家。民国成立后,鲁迅成为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负责图书馆工作,他代表教育部写信给陆润宇,希望能把珍贵的《永乐大书》送到北京大师图书馆收藏。1912年7月16日,这些藏品被编入西藏大师图书馆。

当时,公共图书馆的概念还需要更多人接受,北京大师图书馆的成立是中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个大型文献国家,中国的国家公共图书馆应该拥有与其地位相匹配的文献。北京大师图书馆64卷《永乐经典》开启了国家图书馆寻找《永乐大藏书》至今的历程。

在这门课程中,郑振轩的名字不忘不忘。郑振轩对永乐大祭的兴趣反映了时代的潮流和潮流。1938年,郑振轩出版了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中国通俗文学史》,将他的愿景转向了以前文学研究者并不怎么关注的"通俗文学",如民谣、变奏曲、鼓句、童书等,这些作品以民间文学形式出现,其实比《雅文学》的读者群还多, 这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心理学的形成。这些民间文学资料中有许多保存在永乐经典中。

永乐经典当然不仅保存了很多民间文学素材,它还可以被称为"深渊之书",尤其是它所包含的文学作品很少被删除,基本保持了原貌。从清代到现在,"永乐经典"的作品让消失者的重生,让被遗忘的人再次被铭记。

数百年来,国家图书馆一直是永乐经典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新中国成立后,郑振轩成为国家文物局第一任局长。1951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刊登郑振轩的文章《论永乐大全》,介绍了《永乐大全书》的编纂、遗失和收藏。同月,在郑振轩等人的策划下,北京图书馆举办了"永乐节"展览,在为期20天的正式展览期间,共有8200多人观看了"永乐节"的真实故事。

1951年,北京图书馆收藏的《永乐经典》数量从前一年的109本跃升至144本,其中33本来自以下三个地方:今年3月,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研究图书馆将有11本小册子也送给中国;7月,在上海经济新闻社社长张元基的建议下,商务印书馆将其全部21件藏品捐赠给政府;8月,时任天津市副市长、实业家、收藏家周树轩将其中一件藏品捐赠给政府。全部33卷被转移到北京图书馆的统一馆藏。

郑振轩和张元基是老朋友。在上述文章中,郑振轩介绍了商务印刷图书馆馆藏《永乐大书》的一段往事:这本藏品原本藏在上海商务印书馆附属的汉芬大厦,1932年,日军发动"一二八事件",汉芬楼被炸毁,无数书籍埋在火海中, "永乐盛大祭"因为提前转移到其他地方而幸免于难。郑振轩对商业出版社表示由衷的钦佩,"评论说,"博物馆把历史上最珍贵的书籍捐赠给了人民政府,把它变成公众,爱护政府的心,令人钦佩。人们信任和热爱他们的政府,并一直在捐赠他们的财产......他们明白,人民的力量将高度重视这些文化艺术遗产,并将珍惜保存、管理和供应给人民的应用和参考研究。"

散落的书籍,像流浪的孩子,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凤巢"欲望。1951年,定居香港的收藏家陈清华卖出了一批古籍。由于陈清华的藏品以其珍贵著称,郑振轩很快将此事报告给周恩来总理。当时,国家陷入财政困境,但仍决定购买藏品,1955年陈清华的第一批藏品进入北京,其中包括四卷《永乐大书》。为了让这批古籍安全归来,郑振轩要求不要飞。

然而,谁能想到,1958年,郑振轩死于一次飞机失事。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将他所有的藏品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

如今,国家图书馆已成为全球藏书量最大的"永乐"图书图书馆,224卷不易获得,仅在百年这样的成就中。这汇集了党和政府保护传统文化遗产的坚定决心,收藏家的私人胸怀,管理人员对书籍的认真搜索和适当保护,以及公众的关注。

背景是民族运动。永乐盛典的盛会,生动地展现了书与人的命运如何紧密相连,国家强势,才能延续和发扬大境界。从皇室历史到图书馆,从宫廷秘密收藏到人民所有制,永乐的传奇经历,也是历史潮流的注脚。(简单)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