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北京周口店人民遺産管理辦公室的記者獲悉,近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北京辦事處文化專員,為周口店遺址1号遺址(猿洞)保護建設項目頒發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産保護獎"創新獎。

在此之前,該項目還獲得了2019年亞洲建築師協會建築獎保護項目金獎,中國建築金屬結構協會第十三屆中國鋼結構工程獎,中國鋼結構協會空間結構劃分空間結構獎設計銀獎...
這次你得到了什麼樣的獎項?
教科文組織亞太文化遺産保護獎設立于2000年,旨在表彰個人以及公共和私營部門在保護或修複本區域具有遺産價值的建築物、遺址和不動産方面取得的成就,以鼓勵個人參與和公私夥伴關系,以保護本地區的文化遺産,造福今世後代。
為什麼要建構此項目?
作為北京猿頭骨的陸地,周口店遺址(猿洞)的第一塊遺址主要面臨着風雨侵蝕的一系列自然破壞,如風化、剝落、不穩定等。2012年一場大雨過後,洞底和洞西段發現雨水迅速積聚,然後消失了。經過實地調查證明,洞底有一個大空腔和斷裂帶,嚴重危及場地的整體穩定性。
随即,相關部門開始推進周口店遺址第一遺址(猿洞)保護建築方案落地。施工始于2015年5月。2018年8月底,該項目建成驗收,并于2018年9月底正式向公衆開放。建築的保護就像猿洞的"頭盔",可以隔離雨雪、冰雹和陽光對場地本身的直接影響,減緩風溫差的影響,減少自然風化。
這個項目的亮點是什麼?
1、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防護建築遵循幹預最小、可逆性最小的原則,采用大跨度空間的單層網殼結構,以"保護棚"的形式跨越猿人洞遺址。設計團隊在現有山體輪廓的基礎上,推斷出猿洞坍塌前的山體形态,在此基礎上,從周圍山地環境的形式整合了受保護建築的整體形态。受保護建築物的外表是綠色種植的屋頂,使其隐藏在綠色的樹木中。
2、825刀片"就位數"
庇護所不是一個光滑的整體,而是825片葉子,按順序排列,保護棚屋的外部,通過全自動灌溉技術確定植被的健康生長。
内屋面采用岩壁圖案設計,将場地内部環境傳達給觀衆。觀衆走進廢墟,仿佛置身于一個真正的山洞裡,卻不覺得有保護棚的存在。
3、洞牆内場地成為"屏風"
今天,猿人洞穴中有許多高科技裝置。洞牆成為數字展示平台,采用多媒體技術,注重西側牆顯示挖掘資訊,同時在北側牆介紹猿類挖掘的曆史背景和整體結果,讓公衆在遺址環境中了解遺址的價值,達到最佳的解讀效果。
4、項目資料監控全過程
在施工過程中,設計團隊通過數字風洞技術,基于猿人洞的小型環境氣象監測資料,在設計全過程中模拟受保護建築的形狀、大小、溫濕度、采光和通風,進而為設計提供調整依據,確定建築設計方案的科學合理保護。
小檔案:
名稱:周口店北京人址第一遺址(猿洞)保護施工工程
地點:北京房山
類型:保護項目
占地面積:2878平方米
建築面積:3487平方米
項目年份: 2018
來源 北京日報 客戶|記者 陳強
編輯:王海平
流程編輯 吳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