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視角 | 姜華等: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作者:烏海市生态環境局

開展污染物與二氧化碳的協調減排,是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關鍵途徑和重要手段。自2020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并強調了碳峰、碳中和以及碳峰、碳中和與生态文明相結合的指導方針。通過分析碳減排協同效應的意義和必要性,從目标、路徑、管理、效果和部門協同作用等角度,進一步闡述了碳減排協同效應的豐富内涵,并在經濟社會綠色轉型、碳減排頂層設計、實作目标的關鍵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和建議。 科技支撐等,為促進碳減排協同作用,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中國。

關鍵詞: 去污和碳減排;生态文明;協同作用;内涵;建議

作者簡介: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研究員蔣華;高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楊平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進階工程師

本文發表于2021年第16期《環境保護》雜志

2020年9月22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宣布,中國将加大國家自主權貢獻,采取更強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到2030年實作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到2060年實作碳中和。此後,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内外重大會議上重申了碳峰和碳中和,這是黨中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經過深思熟慮的重要戰略決策,突出了責任國的使命和我國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重要曆史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碳達到頂峰,碳中和并融入生态文明建設布局。《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綱要和2035年願景》的《建議》要求加快綠色發展,不斷提高環境品質,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現代性。我們要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加快減少污染與碳減排的協同作用,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新的貢獻。

碳減排協同作用的意義和必要性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美麗中國,是必然的要求。

人類隻有一個地球,溫室氣體排放造成的全球變暖給人類帶來了許多自然災害。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中國應該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現代化建設,必須率先減少碳排放,直至實作碳中和,展現大國的使命和責任。同時,大幅減少污染物排放,建設美麗中國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正确意義。

貫徹新發展理念,實作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是必然要求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必須堅決淘汰高消費、高排放、高污染産業,改變我國産業結構現狀,必須堅決摒棄以資源和環境為代價盲目發展的盲目發展,必須走以綠色為背景,以低碳為标志的高品質發展道路。隻有減少污染和碳減少協同作用才是唯一的途徑。

實作碳中和,要通過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提高生産要素投入效率,加快發展知識技術強度高、物質資源消耗低、整體效率高、增長潛力高、制造業與制造業相比對的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是以,碳中和将成為中國經濟轉型更新的助推器和催化劑。

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保護人民利益,是根本措施。

中國共産黨的執政理念是,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同分享。中國采取一切可能的碳減排措施,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努力防範和減輕全球變暖造成的極端惡劣天氣造成的自然災害,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的生命财産。同時,良好的生态環境是最包容民生和福祉的,環境就是民生,青山是美,藍天也是幸福,人民追求優美的生态環境和優質的生态産品是我們的目标。黨中央、國務院曆來高度重視生态環境保護,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态文明建設融入國家"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态環境品質不斷提高。習近平總書記号召建設一個回歸人民的美麗天空、白雲、星光燦爛、海岸清澈、魚底淺、田園風光、鳥語花香的美好中國。

它是生産中生活方式廣泛而深刻的系統性變革的根本驅動力。

生态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我國生态文明建設仍處于壓載承重、保護與發展的關鍵時期,長期沖突與短期問題交織在一起,生态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趨勢壓力總體上沒有得到根本緩解。隻有以碳峰、碳中和為制約,推動能源結構的根本性變革和産業結構、交通結構和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調整,推動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整體綠色轉型,才能同時實作正常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幅減少。

為新階段深層次生态環境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把握

實作減少污染、減少碳排放的協同效應,也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反污染鬥争中的新要求。新發展階段生态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最大機遇是,黨中央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把氣候變化放在生态文明建設中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把實作減少污染與碳減排協同作用作為深入開展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要求, 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動碳減排、碳減排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整體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抓手。将二氧化碳減排納入生态環境保護,在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标中發揮主導作用,本質上是保護與發展的深度融合。我們必須堅持"減碳"這一"牛鼻",促進生态環境品質的整體改善,實作根本性的改善。

充分發揮可再生能源優勢,推動能源革命,是必然選擇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結構将從化石能源轉向非化石能源,石油統治的時代将結束。這必将推動一場以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全球能源革命,國際競争的焦點将逐漸轉向新的低碳技術。我國清潔能源資源豐富,可以逐漸擺脫石油、天然氣對進口的依賴,受制于人們的被動處境,實作在新能源領域的"彎道超車"。

碳減排協同作用的内涵

減少污染與碳減排之間可以有很好的協同作用,這是由我國的高碳能源結構以及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産業結構決定的。減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燒和加工可以減少腥氣排放,同時減少正常污染物排放。實施碳減排和共同管理可以更好地促進環境治理從末端治理到源頭預防和源頭治理的有效轉變。

協調減少污染和碳減排目标

持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甚至實作淨零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旨在保護共同居住的家園。不斷減少各種污染物的排放,不斷改善生态環境的品質,就是要不斷滿足人民群衆對優美生态環境的需求,建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減少污染、減少碳排放,都是生态文明建設總體布局的重要内容,最終都是為了保護人類安全和健康,其目标本質上是一緻的。

去污和碳減排路徑協同

Cohmogen和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同過程,處理和減排路徑基本相同,展現了路徑的協調性。抗擊污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調整能源結構,不斷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費比重,促進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油氣消費增速,加快能源清潔高效發展;提高排放标準等,三是調整交通結構,加快公交到鐵路、公共到水的更新換代,淘汰三國以下的黃标車輛和柴油卡車,更新油,提高排放标準,逐漸實作電動化。上述污染物減排路徑也是二氧化碳減排路徑,在碳中和情景下,上述路徑将進展更快、更徹底,污染物減排力度更大,環境品質改善的速度和幅度将遠遠大于沒有碳峰、碳中和限制的情況。

減少污染和碳減排管理合作

"十四五"期間,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戰,必須突出治理的源頭,制度治理、綜合治理、生态環境保護也将從污染治理轉向碳減排和共管,這是由我國經濟和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和低碳高品質發展的新階段決定的。減少污染與碳減排的協同作用,将從根本上加快能源結構、産業結構、交通結構、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結構的調整,從更廣闊、更深層次上實作更高程度的結構性減排、工程減排和管理減排。同時,加快實施生态保護和恢複,将增強生态系統的碳固存能力,增加生态碳彙。

去污與碳減排效果協調

"十一五"期間,通過節能減排措施,共減排二氧化硫470萬噸,氮氧化物減排430萬噸,研究測算顯示,二氧化碳同時減排量為15億噸。"十三五"期間燃煤治理展現了污染減排和碳減排的協同防控,同力: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消費比重從64%下降到56.8%,pm2.5濃度降低28.8%,機關GDP二氧化碳排放強度降低19.5%。近年來的經驗,特别是"十大大氣"和藍天保衛戰實施以來的經驗表明,為控制環境污染和實作生态環境的持續改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污染減排措施(包括結構減排、工程減排、管理減排等),也可以實作二氧化碳排放的協同減排, 這對促進碳強度降低起着重要作用。在碳峰的限制和倒置下,碳中和、能源結構、産業結構、交通結構等将發生根本性調整,生産方式、生活方式等将發生重大變化,政府、企業、公衆将充分參與綠色低碳行動,與碳減排相結合将釋放出更大的污染減排潛力。

碳減排部門的協調

能源、工業、交通等重點領域的主管部門,如火電、鋼鐵、煤炭、石化等高排放行業和企業,加上減少污染和碳的責任,可以充分借鑒藍天保衛戰中形成的多部門聯合防控的成功經驗, 共同規劃,共同制定一系列減少污染和碳的法規和指導方針,以更好地推動環境治理從關注報廢治理到更加注重源頭預防和源頭治理的有效轉變。

碳減排協同效應的對策

在全球範圍内,高污染和高碳的處理代表了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我國在開展碳減排的同時,對污染物進行高強度處理,污染物減排和碳減排任務繁重而緊迫。這一階段性特征決定了我國污染物減排與碳減排的戰略一緻性和戰術耦合。

做好污染減排碳協同頂層設計

一是按照碳減排和碳協同體系的一般原則,修訂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逐漸将氣候變化納入生态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依法實作碳減排和污染治理:加快推進應對氣候變化的相關立法, 加強碳減排和具體規定的控制;二是完善碳排放減排标準規範和指導意見,研究制定碳基準和碳排放标準體系,盡快建立碳排放監測、考核、核算方法制度、核查準則。第三,将污染減排和碳減排納入生态環境相關評價體系。實施以碳強度控制為主,以碳排放控制為輔,将碳減排任務和污染物減排任務納入中央生态環境保護督察。四是加強污染物減排和碳減排的監督執法。建立健全适合減少污染和碳排放的配套規章制度。加強執法能力建設,包括增加對配備便攜、快速和準确執法裝置的執法人員的教育訓練。

把握碳減排協同的關鍵和關鍵,實作最大效益

減少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是煤壓,關鍵是結構調整。煤炭消費量與CO2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之間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020年煤炭消費量占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6.8%,煤壓是減少污染和減少碳排放的關鍵,不僅要降低煤炭消費強度,還要減少煤炭消費總量。煤炭消費總量應盡快達到峰值,力争到2025年将煤炭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降低到50%左右,發展新能源代替煤炭,推動非化石能源成為能源消費增長的主體。我國産業結構尚未發生根本性轉變,高能耗、高污染産業也是高碳排放的重點産業,必須加快産業結構調整,嚴禁高耗能、高排放項目的新改革和拓展,加快淘汰減壓鋼鐵、有色、建材、石化、 化工、火電、造紙等行業落後和産能過剩。我們積極開展生态系統保護和恢複,通過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不斷提高生态系統碳固存能力,增加碳彙。

加大科技支援碳減排協同效應

減少污染和碳排放的根本途徑,無論是開發新能源推動能源革命,還是結構調整促進産業轉型更新,無論是從源頭上減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還是通過報廢管理,都離不開科技創新。要盡快建立碳減排和協同增效的科技體制機制,鼓勵科研院所、企業或個人開展相關核心或關鍵技術的研發。

引用

黃潤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中國。智慧中國, 2021 (7): 8-11.

孫金龍.準确把握十九屆五中全會慶祝建黨100周年、生态環境保護取得突出成就的"三新"重大判斷:在2021年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國生态文明, 2021(1): 6-11.

黃潤秋.深入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同推進高層次生态環境保護和高品質經濟發展:2021年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工作報告。中國生态文明, 2021(1): 12-23.

劉振亞.在碳峰中實作碳中和的根本途徑。學習時報, 2021-03-15 (08).

何克斌.富碳碳中和目标對環境技術提出了哪些挑戰?中國環境報, 2021-06-22 (03).

曹軍開啟碳減排與共管新階段。中國生态文明, 2021 (2): 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