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专家视角 | 姜华等: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作者:乌海市生态环境局

开展污染物与二氧化碳的协调减排,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途径和重要手段。自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强调了碳峰、碳中和以及碳峰、碳中和与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指导方针。通过分析碳减排协同效应的意义和必要性,从目标、路径、管理、效果和部门协同作用等角度,进一步阐述了碳减排协同效应的丰富内涵,并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碳减排顶层设计、实现目标的关键措施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科技支撑等,为促进碳减排协同作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中国。

关键词: 去污和碳减排;生态文明;协同作用;内涵;建议

作者简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研究员蒋华;高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平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本文发表于2021年第16期《环境保护》杂志

2020年9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会上宣布,中国将加大国家自主权贡献,采取更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努力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重大会议上重申了碳峰和碳中和,这是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经过深思熟虑的重要战略决策,突出了责任国的使命和我国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重要历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碳达到顶峰,碳中和并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愿景》的《建议》要求加快绿色发展,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现代性。我们要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加快减少污染与碳减排的协同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

碳减排协同作用的意义和必要性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美丽中国,是必然的要求。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全球变暖给人类带来了许多自然灾害。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建设,必须率先减少碳排放,直至实现碳中和,体现大国的使命和责任。同时,大幅减少污染物排放,建设美丽中国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正确意义。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是必然要求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坚决淘汰高消费、高排放、高污染产业,改变我国产业结构现状,必须坚决摒弃以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的盲目发展,必须走以绿色为背景,以低碳为标志的高质量发展道路。只有减少污染和碳减少协同作用才是唯一的途径。

实现碳中和,要通过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高生产要素投入效率,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强度高、物质资源消耗低、整体效率高、增长潜力高、制造业与制造业相匹配的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碳中和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催化剂。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保护人民利益,是根本措施。

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分享。中国采取一切可能的碳减排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努力防范和减轻全球变暖造成的极端恶劣天气造成的自然灾害,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同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包容民生和福祉的,环境就是民生,青山是美,蓝天也是幸福,人民追求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生态产品是我们的目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建设一个回归人民的美丽天空、白云、星光灿烂、海岸清澈、鱼底浅、田园风光、鸟语花香的美好中国。

它是生产中生活方式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的根本驱动力。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载承重、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交织在一起,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趋势压力总体上没有得到根本缓解。只有以碳峰、碳中和为制约,推动能源结构的根本性变革和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推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整体绿色转型,才能同时实现常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幅减少。

为新阶段深层次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把握

实现减少污染、减少碳排放的协同效应,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反污染斗争中的新要求。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机遇是,党中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把气候变化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把实现减少污染与碳减排协同作用作为深入开展污染防治工作的目标要求, 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碳减排、碳减排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将二氧化碳减排纳入生态环境保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中发挥主导作用,本质上是保护与发展的深度融合。我们必须坚持"减碳"这一"牛鼻",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实现根本性的改善。

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优势,推动能源革命,是必然选择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能源结构将从化石能源转向非化石能源,石油统治的时代将结束。这必将推动一场以清洁和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全球能源革命,国际竞争的焦点将逐渐转向新的低碳技术。我国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可以逐步摆脱石油、天然气对进口的依赖,受制于人们的被动处境,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的"弯道超车"。

碳减排协同作用的内涵

减少污染与碳减排之间可以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这是由我国的高碳能源结构以及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产业结构决定的。减少煤炭和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加工可以减少腥气排放,同时减少常规污染物排放。实施碳减排和共同管理可以更好地促进环境治理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的有效转变。

协调减少污染和碳减排目标

持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甚至实现净零二氧化碳排放(碳中和),旨在保护共同居住的家园。不断减少各种污染物的排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的质量,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减少污染、减少碳排放,都是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最终都是为了保护人类安全和健康,其目标本质上是一致的。

去污和碳减排路径协同

Cohmogen和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同过程,处理和减排路径基本相同,体现了路径的协调性。抗击污染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调整能源结构,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消费比重,促进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油气消费增速,加快能源清洁高效发展;提高排放标准等,三是调整交通结构,加快公交到铁路、公共到水的升级换代,淘汰三国以下的黄标车辆和柴油卡车,升级油,提高排放标准,逐步实现电动化。上述污染物减排路径也是二氧化碳减排路径,在碳中和情景下,上述路径将进展更快、更彻底,污染物减排力度更大,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和幅度将远远大于没有碳峰、碳中和约束的情况。

减少污染和碳减排管理合作

"十四五"期间,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战,必须突出治理的源头,制度治理、综合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也将从污染治理转向碳减排和共管,这是由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决定的。减少污染与碳减排的协同作用,将从根本上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从更广阔、更深层次上实现更高程度的结构性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同时,加快实施生态保护和恢复,将增强生态系统的碳固存能力,增加生态碳汇。

去污与碳减排效果协调

"十一五"期间,通过节能减排措施,共减排二氧化硫470万吨,氮氧化物减排430万吨,研究测算显示,二氧化碳同时减排量为15亿吨。"十三五"期间燃煤治理体现了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的协同防控,同力: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消费比重从64%下降到56.8%,pm2.5浓度降低28.8%,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19.5%。近年来的经验,特别是"十大大气"和蓝天保卫战实施以来的经验表明,为控制环境污染和实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特别是污染减排措施(包括结构减排、工程减排、管理减排等),也可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的协同减排, 这对促进碳强度降低起着重要作用。在碳峰的约束和倒置下,碳中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结构等将发生根本性调整,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将发生重大变化,政府、企业、公众将充分参与绿色低碳行动,与碳减排相结合将释放出更大的污染减排潜力。

碳减排部门的协调

能源、工业、交通等重点领域的主管部门,如火电、钢铁、煤炭、石化等高排放行业和企业,加上减少污染和碳的责任,可以充分借鉴蓝天保卫战中形成的多部门联合防控的成功经验, 共同规划,共同制定一系列减少污染和碳的法规和指导方针,以更好地推动环境治理从关注报废治理到更加注重源头预防和源头治理的有效转变。

碳减排协同效应的对策

在全球范围内,高污染和高碳的处理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我国在开展碳减排的同时,对污染物进行高强度处理,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任务繁重而紧迫。这一阶段性特征决定了我国污染物减排与碳减排的战略一致性和战术耦合。

做好污染减排碳协同顶层设计

一是按照碳减排和碳协同体系的一般原则,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逐步将气候变化纳入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体系,依法实现碳减排和污染治理:加快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立法, 加强碳减排和具体规定的控制;二是完善碳排放减排标准规范和指导意见,研究制定碳基准和碳排放标准体系,尽快建立碳排放监测、考核、核算方法制度、核查准则。第三,将污染减排和碳减排纳入生态环境相关评价体系。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以碳排放控制为辅,将碳减排任务和污染物减排任务纳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四是加强污染物减排和碳减排的监督执法。建立健全适合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的配套规章制度。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包括增加对配备便携、快速和准确执法设备的执法人员的培训。

把握碳减排协同的关键和关键,实现最大效益

减少污染和减少碳排放的关键是煤压,关键是结构调整。煤炭消费量与CO2排放量和污染物排放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020年煤炭消费量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6.8%,煤压是减少污染和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不仅要降低煤炭消费强度,还要减少煤炭消费总量。煤炭消费总量应尽快达到峰值,力争到2025年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降低到50%左右,发展新能源代替煤炭,推动非化石能源成为能源消费增长的主体。我国产业结构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也是高碳排放的重点产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严禁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新改革和拓展,加快淘汰减压钢铁、有色、建材、石化、 化工、火电、造纸等行业落后和产能过剩。我们积极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碳固存能力,增加碳汇。

加大科技支持碳减排协同效应

减少污染和碳排放的根本途径,无论是开发新能源推动能源革命,还是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从源头上减少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还是通过报废管理,都离不开科技创新。要尽快建立碳减排和协同增效的科技体制机制,鼓励科研院所、企业或个人开展相关核心或关键技术的研发。

引用

黄润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中国。智慧中国, 2021 (7): 8-11.

孙金龙.准确把握十九届五中全会庆祝建党100周年、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突出成就的"三新"重大判断:在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讲话。中国生态文明, 2021(1): 6-11.

黄润秋.深入贯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共同推进高层次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经济发展: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工作报告。中国生态文明, 2021(1): 12-23.

刘振亚.在碳峰中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学习时报, 2021-03-15 (08).

何克斌.富碳碳中和目标对环境技术提出了哪些挑战?中国环境报, 2021-06-22 (03).

曹军开启碳减排与共管新阶段。中国生态文明, 2021 (2): 7.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