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8 07:31 |浙江新聞 客戶|記者 嚴繼基 通訊員 于景軒拍攝朋友 張文濤 孫傑宇

9月7日,新學期開學一周後,杭州文心國小的學生們興奮不已:校園裡多了一個博物館!有成千上萬的美麗貝殼,以前從未見過。
這是中國濕地博物館推出的第一個"校園博物館",以生物多樣性的貝殼為特色,并設有永久性的"海灣-貝殼特别展覽",展出了近600種中外來貝類标本。
杭州的同學對二班并不陌生,各大免費開放的博物館、美術館,都是周末的好去處,但博物館這個"教室"搬到了校園裡,下課後可以四處走走,這是省内第一。
自去年以來由中國濕地博物館籌備的"校園博物館"于9月7日上午正式開放。
博物館從展覽、濕地研究、科普教育、收藏儲存等部門紛紛抽調專業人員組建籌備小組,專門負責跟進"校園博物館"項目,包括動物學、植物學、博物館科學和展覽設計專家,還聘請了國家相關領域的頂尖專家負責通關。經過四輪傾覆調整,炮彈的主題終于确定。
文心國小專門用了兩間教室和一整個屋頂來建設貝殼博物館。
教室外面是一個科學畫廊,分為基礎文章、擴充文章和戶外文章,由各種與貝殼相關的趣味知識組成。室外是一個屋頂花園,用花草的圖形組合在實體上展示植物科學知識,如濕地植物分類、西溪濕地植物的特征、神奇植物的知多。
由于展館建在國小校園内,濕地博物館的策展人摒棄了傳統的以公衆為導向的展覽方式,以"豆點寶藏"的形式寫下了一個童趣的故事,貝殼英雄帶領參觀者參觀展覽,學習知識,睜開眼睛。
貝類是肉還是素食?他們如何進食?你如何生活?潛艇以炮彈為基礎?在名畫《維納斯的誕生》中,女神踩到了我們可以吃的鳥蛤。展覽不僅讓學生的外表着迷,也讓老師們着迷。一千多枚貝殼整齊地擺放在陳列櫃裡,根據不同的"版塊"排列,濕地博物館特别會把每一枚貝殼準備成2件,一件一件地陳列,每件都标有序列号,對應自己的名字。比如,有像象牙馬角牛,像的石蛞蝓,比白蝸牛的臉還大,魚骨像金星骨蝸牛。
兩個展館都配備了教學裝置和桌椅,鼓勵孩子們學習自然科學并進行自己的實驗。在展覽的結尾,有一面"問我"的問題牆,"為什麼古代用貝殼賺錢?"出生時有貝殼嗎?""貝殼能發光嗎?""為什麼在貝殼裡能聽到大海的聲音?"您不僅可以寫下自己的問題,還可以回答他人的問題。
除了精彩的展覽内容外,濕地博物館任務人員還結合學校的實際教學内容,策劃了一門配套的貝殼和生物多樣性科學課程,目前包括"第一次了解貝殼""貝殼奇妙""貝殼生存""貝殼與人類""貝殼玩"五大闆塊,詳細的貝殼生物學知識,貝殼價值等科普内容, 包括貝殼知識與手工制作的互動活動,校園博物館擴建的發展,科學教育的發展。
開學前,文心國小專門輔導了一批小玄老師,孩子們會利用業餘時間在貝殼館提供講解、志願管理等工作。學校還鼓勵孩子們利用這個機會獨立參與社會服務,甚至發展自己的團隊、班級活動,作為學校的"黃金名片"。
中國濕地博物館館長單敏表示,貝殼館與文心國小合作是"校園博物館"的第一站,未來,這個科普網絡将遍布杭州,甚至傳出省外,與更多學校深入合作,打造不同主題的"校園博物館", 形成濕地博物館獨特的"1加X"展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