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周恩來與《長征組歌》問世

作者:金台資訊

《世紀風雲》授權中共新聞網獨家釋出,請勿轉載

《長征群歌》又稱"紅軍不怕遠征困難",是開國海軍上将蕭華開創的一部璀璨不朽的紅色經典史詩。

蕭華1916年出生于江西省興國縣東街小雅村一個貧困的勞工階級家庭,12歲參革命,13歲任共青團興國縣委書記,15歲起成紅四軍第10師第3師 第10團政治委員會委員, 17歲時,他擔任紅軍青年共産黨國際部(後改名為紅軍第15師,仍擔任政治委員)政治委員,率領青年共産黨國際師7000多名官兵參加了蘇軍中央反圍攻戰役。抗日戰争初期,22歲的肖華被任命為第8路軍"東進抗日縱隊"的指揮官和政治成員,被稱為"娃娃指揮官"。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予這一稱号時,39歲的蕭華成為共和國最年輕的開國海軍上将,并被授予一等81勳章、一等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等解放勳章。

1964年2月,時任中國共産黨中央軍委常委、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肖華(接替身患絕症的羅榮軒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 感染肝炎,在杭州西子湖畔生病。喜歡閱讀,喜歡詩歌和詩歌的蕭華,是一位著名的普惠詩人。在生病期間,他制定了一個"休息"程式,即閱讀,白天練習單詞,晚上寫他想寫的東西。蕭華認為,1965年10月是中央紅軍(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紀念日。對于長征,他很早就搬家了,但由于長時間忙于工作,沒有整塊時間集中筆。是以,蕭華決定趁着"神賜之機"提出病态,根據自己在長征中的真實經驗,運用文藝作品的形式進行25000裡長征的集中總結和總結。

這期間,蕭華點名養病,實在沒閑暇,在他住的小樓裡,晚上經常燈光明媚。他飄飄然,夜不能寐,連續十多天,吃不下飯,睡着了,腦海中總能反映出長征現場的戰鬥現場。當時的寫作情境,用蕭華自己的話來形容,再生動不過了。"我寫了長征的歌,不知道我流了多少眼淚,"他說。有些段落,如告别,進入遵義,雪山草甸,快樂等,都是含着眼淚寫成的。想到長征的艱辛和艱辛,犧牲了這麼多好同志,你怎麼能不難過呢?遵義會議确立了毛主席在紅軍和黨中央的上司地位,在生死攸關的時刻,拯救了紅軍,拯救了黨,最後經曆了艱辛,打敗了敵人,三名紅軍在陝西北部總會師,勝利結束了長征。當你想到這一點時,你怎麼會不開心呢?悲傷,快樂,會讓人哭泣。"

為了用詩歌作為文學形式,真正展現長征的奇迹,蕭華從内容到形式,都有步驟去貫徹艱辛的思想。他還廣泛浏覽古代和現代詩歌,學習磨練語言和衍生節奏。經過幾個月的辛勤耕耘,經過深思熟慮,在寫作和變化的同時,終于完成了12首有力、激動人心的詩歌創作。經過多次征求詞曲作者的意見,做了近10項重大改動,取自毛澤東的《七法》。長征中的一首詩是總稱,群詩名為"紅軍不怕遠征困難"。

1964年11月,蕭華來到總政治歌舞團團長石樂川和北京軍區政治部戰友歌舞團副團長陳戰,請他們譜寫他的歌曲《紅軍不怕遠征困難》。當時,他要求兩個團體表演一個節目,以紀念1965年長征勝利30周年。他說:"我不讓你合寫一首'紅軍不怕遠征困難'的歌,一般政治歌舞團要進行舞蹈合唱,戰友歌舞團可以從事友善推廣的歌唱音樂晚會,不一定寫成12首歌,也可以寫得像"三紀八講"這樣的歌曲, 這12首詩的含義就進入了。為了讓作曲家更具藝術創作性,肖華補充道,"你可以根據作曲的需要改變一些詞語。"因為蕭華先有句話,後來對方演唱的兩個歌舞表演版的歌詞略有不同。比如,在第一首歌《告别》中,戰友歌舞團是"緊緊握着紅軍的手/親們回家鄉的時候",一般政治歌舞團就是"握着紅軍的手/報盡快傳遞家鄉"。

随後,北京軍區政務部戰友歌舞團晨練,盛茂、唐瑜、秋秋四位作曲家在小花的原作12首詩中選出10首,根據每段不同的要求分别創作,10首詩被描繪成10幅互相聯系的戰鬥生活的不同畫面。四位作曲家也巧妙、巧妙地将當年紅軍中央的采茶、妙家山之歌、湖南花鼓、雲南燈籠、四川河、陝北之歌等民間音色,與紅軍傳統歌曲音色完美結合,運用在作曲中,初步形成了鮮明的主題, 内容豐富,形式新穎,風格獨特,聲樂造型獨特———《長征群歌》,以唱響中央紅軍消除一切困難,不怕犧牲,最終,他赢得了25000英裡長征革命精神的勝利。

1965年4月,陳庭、盛茂、唐琦、秋宇四位作曲家帶着初稿來到杭州,向蕭華彙報了長征群歌曲的創作進度。四個人試圖一段一段地唱歌,一邊說話一邊唱歌。當他們向合唱團彙報時,唐璜唱了女高音,秋天的低音,早晨犁男高音,盛茂唱了低音。唱了一會兒後,小華聽完後感到很滿意。接下來,這位紅魔鬼出身的将軍詩人,不顧病,花了10個上午的時間給他們四個人"上課"。爬雪山、過草的故事,雖然這四位戰火紛飛的音樂家,已經聽過很多遍了,但從将軍的口中可以說,"風格不一樣"。蕭華有時眉毛飛揚,有時激情澎湃,有時淚流滿面。說起四渡赤水之戰,蕭華畫了一幅"毛主席的士兵真如神"的場景。"蕭華将軍對長征精神的演繹,為我們完成《長征群歌》創作後及幾大翻版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深有感觸地說。

從杭州回到北京後,四位作曲家開始寫總分。作為晨耕作為領隊歌舞團,平日生意繁忙,過去不專門學習五線譜;盛茂多年來一直陶醉于"搶旋律";唐璜沒有去音樂學院深造,無法控制這麼大的作品,讓總分的這重擔自然落在了《科班》起源的秋肩上。

秋秋,李姓李,1929年出生于河北省神澤縣。1940年,11歲的李梅秋進入"反華"研究。在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後,他學到了很多抗日救援歌曲,還參加了"黃河合唱團"的演出,被群衆稱為"快樂精神"。後來進入"抗敵戲劇俱樂部"(戰友歌舞團的前身),被上司發現是"好苗",于是被指定教他懂譜、作曲、手風琴。

《長征群歌》于1965年5月初正式開始排練,作曲方面有所改變。戰友歌舞團展開了最強的表演陣容,主要有馬國光、賈世軍、馬玉濤等。當時,Day-Lyvan機器的周恩來經常抽出時間到現場觀看。有一次看完彩排,他興奮地說:"非常成功,恭喜你,你的道路是對的,一個是革命性的,二個是民族的,三個是大衆的......當然,我們必須不斷改進,不斷改進,這樣既要聽好,又要唱好歌,還要适合每個獨唱家自己的歌唱特點。"

創作後期恰逢1965年夏天,當時李的創作環境是在戰友歌舞團的一間三平方米的小屋裡進行的。當時沒有電風扇,更不用說空調了,房間很熱,像一個"鍋爐房"。有時太熱了,他"赤裸着胸膛"隻穿了一條褲子,腳浸在冰冷的盆裡,隻穿了一條濕毛巾。那時他都很年輕,身體強壯,幾乎不日夜寫字,改變。人們在《長征群歌》中很多演唱片段中依然聽得見,恐怕很少有人明白,這凝聚了李娜的努力有多大。

經過兩個月的緊張排練,1965年7月19日,在天津市人民大禮堂,蕭華首先回顧了著名指揮家唐江導演的作曲家陳庭、盛茂、唐琦、于秋的《長征群歌》。看完演出後,他說:"你的表演很感動,你現場演唱過,因為長征本身很棒,很感人,你的歌展示了偉大的長征的面孔,你的表演是成功的。"

1965年8月1日,《長征歌》在北京國家故宮禮堂正式上演。

《長征團歌》在京城彙報演出時,周恩來連續三晚觀看演出,每次看完後,他都會和大家談感情,交換意見。有一次周恩來對幾位作曲家說:"蕭華同志的歌詞寫得好,你作曲也好,唱得更好,尤其是第二位馬一佳(指歌手馬玉濤、馬國光、賈世軍)唱得好,我覺得可以公開演繹,再聽聽各方的意見。比如說,雖然你突破了合唱牆的形式,但是如何解決音樂牆啊?否則,播放副歌會影響聽力。周恩來還讓演員教他一遍又一遍地唱歌。

随後,《長征歌》在北京、上海、南京、天津等城市巡演20餘場,場館座無虛席,受到廣大觀衆的熱烈歡迎,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1965年秋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6周年和中央紅軍長征勝利30周年之際,長征之歌在北京上演。國慶之夜,"長征群歌"在天安門廣場大樓西側為中央負責人和英國模特代表表演,老人們一邊觀看一邊鼓掌。演出結束後,周恩來對劇組成員說:"你們可以在這裡演奏長征群歌,我非常高興,我祝賀你們所有人!然後,在很短的時間内,長征歌曲的主旋律迅速傳播開來。那一年,全國演出50多場,觀衆超過10萬人。

《長征群歌》是繼《黃河合唱團》之後在群衆中廣為流傳的大型音樂集,莊嚴而富麗堂皇,卻引人入勝。它與1964年的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一起,代表了當時音樂創作的最高成就,是中國合唱發展史上的又一标志性作品。

《紅軍不怕遠征困難———表演合唱》也成功排練,1966年2月在北京京西酒店禮堂為當時在北京舉行的陸軍進階幹部會議報了兩場演出,演出非常成功。周恩來和肖華觀看了表演。周恩來問蕭華,這兩個版本哪一個更好?蕭華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秋天。《總政治版》的《紅軍不怕遠征難———表演合唱》曾決定由81家電影制片廠制作的舞台藝術電影生存下來,但由于随之而來的"文化大革命"沖擊,拍攝計劃夭折。經過各種原因,作品再也沒有演繹過,歌曲和音樂也沒有傳播開來,是以鮮為人知。根據《長征群歌》的"戰友版"馬子悅表演的評價,一般政治歌舞團的節目非常壯觀,非常震撼,無論是合唱還是舞蹈表演,交響樂的音樂也比較強,運用優美的人聲歌聲和西方音樂元素非常豐富。

1966年春,戰友歌舞團"長征團歌舞團"突然接到周恩來訪的通知。在中南海,周恩來和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部長陳毅元帥觀看了小組介紹會。周恩來對《喜訊》這首歌并不滿足,總覺得自己沒有演繹出馬玉濤的歌唱特點,也沒有充分表達即将上任的老師的激情。他用談判的語氣對李說:"你回去再修改一次!出國前,周恩來又看了一遍演出,最後對長征群歌表示了極大的滿意。

1967年春天,是"文化大革命"、"花花齊放"的季節。有一次,賈世軍在人民大會堂演出,唱了兩首歌後,周恩來向他揮手,親切地喊道:"賈世軍同志,請過來!"賈世軍立刻來到周恩來身邊,周恩來親自遞給他一杯茶,然後用他疲憊嘶啞的聲音說:"教我唱《雪山草甸》好嗎?賈世軍真的怕厭倦了總理,說:"你沒唱過會嗎?周恩來道:"再跟我一起唱一遍,糾正修正。于是賈世軍也立刻哼了起來,周恩來一拍,也跟着唱了起來。他們唱完後,賈世軍激動地說:"總理你唱得沒壞啊!周恩來笑了笑:"你又唱了一遍,我熟悉了。于是他們又哼了一聲。

為什麼周恩來對《雪山草甸》這首歌情有獨鐘?這大概是因為當他穿過草地時,他的生命會掐死在路上。

1935年6月的一天,中央紅軍在長征中渡過第一座雪山時———金山,時任中央革命軍委副主席、紅軍總政治委員會委員的周恩來因勞累過度、營養不良、自然環境惡劣而病倒。病來兇猛,好幾天後高燒不回來,不能進食,然後失去知覺。醫生根據白細胞增生、皮膚蠟黃、肝腫等症狀,診斷出周恩來患有阿米巴肝膿的選擇,這種疾病在長征中的死亡率非常高。當時,環境無論是刺穿泵送強力還是開刀都是不可能的,唯一的方法隻能用局部的"冷凍"來減少發炎。拿冰送人到60英裡外的雪山去扛,醫生把士兵放回冰袋裡,放在周恩來髒兮兮的肝體部位。在草叢對面,毛澤東指派紅三兵擡擔架周恩來。紅三團團長彭德懷決定扔掉兩門迫擊炮(當時整個中央紅軍隻有八門),騰出20多架戰士輪流扛擔架過草地。彭德懷把"擔架上的上尉"這一極其重要的職位交給了軍委幹部團團長陳偉,陳偉對周恩來有着深厚的感情。

廣袤的草原上布滿了沼澤,天氣變幻莫測,有時刮風,有時下大雨,有時大雪,冰雹傾瀉而下,人的每一步都極其艱難,更何況擡擔架?陳偉和紅軍站長楊立珊親自輪流擔架。非常虛弱的楊麗珊的肩膀疲憊不堪,走出草叢後病倒了。過了草後,周恩來漸漸康複,他開玩笑地對陳偉說:"你救了蔣介石的命,現在你救了我的命!1954年,時任中央軍委财政部長的楊立姗死于腦癌,周恩來擔任首席祭司。無論如何,他都會親自給楊麗珊一趟擡棺材,走在擡棺材的權利前面。是以,白雪皚皚的草原體驗,對周恩來來說是多麼不可磨滅!

1975年,主持黨中央、國務院日常工作的鄧小平回國後,共和國重新成為"太陽日"。在中央紅軍長征勝利40周年之際,《長征群歌》工作遭遇了幾次磨難,在排上反複出現,以全新的姿态出現在大台,這是在10年末的破壞中呼喚長征精神的壯舉。在近2000個座位的北京展覽館劇院,在兩個月中連續演出40場,且會場座滿座,報紙和廣播突破了"四人幫"的抵抗,不斷報道,《長征群歌》再次在全國引起轟動。鄧小平在自己的評論中,自動地用"全軍想念毛主席,盼中日霖"的《突破封鎖線》一文,進一步突出了毛主席的上司作用,起到了引龍眼的作用。

當時,周恩來在醫院手術中病重,但他還記得《長征群歌》,他看了電視直播表演,然後派從業人員要求現場錄制演出。臨終前,周恩來還在《雪山草甸》這首歌中吟誦了《官兵團結艱辛,革命理想高于一天》那首歌詞。

1995年,為紀念中央紅軍長征勝利60周年,由小花将軍的妻子王新蘭和許多老上司、老同志共同委托總政治歌舞團著名指揮家胡德峰策劃,對《長征群歌》作了重大修改。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張震将軍在回顧完新版《長征群歌》後表示贊賞,他說:"舊版本身就很好,現在你加工之後,更錦上添花!

從1965年8月1日《長征群歌》在北京首演成功到今天,《長征群歌》已經伴随着幾代人的成長,其中不少已經家喻戶曉,女人和孩子都廣為人知。這一次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對幾代藝術家的親切關懷、傾注和凝聚,用她深刻濃縮的詞彙量、清新動人的優美曲調、豐富的民族風情和大衆行為藝術,為群衆影響着中國人代代相傳。《長征群歌》在國内外巡演超過1000次,觀衆達數百萬,是中國音樂史上和中國表演史上的一個奇迹,被譽為20世紀中國音樂的經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