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中國的人口觀,在鼓勵生育的同時對人口過多的擔憂早已有之

提起“計劃生育”,人們普遍地了解為“少生”、“優生”,甚至有人偏執地認為“隻生一個好”就是計劃生育。其實,這種了解是有偏頗的。計劃生育,是指有計劃地生育,是國家政府根據國家的人口情況與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出鼓勵多生或少生的相關政策。使人口穩定在一個社會發展可接受的範圍内。是以說,所謂計劃生育,有可能是鼓勵少生,也有可能是鼓勵多生。??

古代中國的人口觀,在鼓勵生育的同時對人口過多的擔憂早已有之

古代中國大部分時間鼓勵多生??

古代中國的人口和現在比起來,那是少得不得了。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人口加起來,也在一千萬。和平時期的人口,不管是強大的漢朝還是唐朝,人口也隻限于五、六千萬之間。宋朝、明朝和清朝,據學者估算,也隻是破億。清朝一度達到兩億。但這個數字與現代中國的十四億人口比起來,顯然是小巫見大巫。??

古代為什麼人口數量那麼少?這是與當時的經濟發展狀況相比對的。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口,古時一畝地的産量,僅僅幾十斤,多了也不會超過幾百斤。和現在的糧食産量動辄一千多斤甚至幾千斤比起來,顯然不在一個重量級上。而且,古時的糧食作物,也不如現在的豐富多彩,更沒有暖室大棚。如果人多了,吃飯就是第一大問題。就是人口如此之少,曆史上還屢屢記載着饑荒,人們過着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

除了經濟發展水準的原因之外,古代還經常發生殘酷的戰争、瘟疫以及地震、洪災、旱災等天災人禍,使人口急據減少。每次改朝找代,都是人口大幅減少的時候。三國時期中國的人口降到一千萬人,和春秋戰國時期相當。五胡亂華時期,漢人被屠殺到幾近滅族的邊緣。元朝滅宋、清朝滅明,都是中國人口的低谷。在這種情況下,國家隻能采取鼓勵生育政策,讓人們多生,以保證人口的快速增長。古人的平均壽命是很短暫的,據統計,夏朝人的平均壽命是18歲,秦代是20歲,東漢是22歲,唐朝27歲,宋朝30歲,清代33歲。當然,這個壽命是有戰争、瘟疫、天災、嬰兒死亡率高等因素影響,但也可見古代的生存狀況。多生,也是優勝劣汰的需要。??

古代中國的人口觀,在鼓勵生育的同時對人口過多的擔憂早已有之

是以我們看到,從先秦到清朝,國家差不多大多數時間,是鼓勵生育的,靠急增的人口,恢複國家元氣。清朝之前,中國興旺時期的人口,維持在五千萬左右。這在當時的世界上,也是人口第一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口衆多”的口号,叫了幾千年的。??

為了鼓勵生育,各朝各代都出台了相應的政策。聖人孔子認為男的16歲、女的14歲就可以結婚生孩子了,“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則可以生民矣(孔子家語),這給早婚定了基調。春秋戰國時期的越國實行強制早婚政策,嚴禁黃昏戀、老少戀,“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三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育一個男孩子,國家獎兩壺好酒,一條狗;生育一個女孩,國家獎勵兩壺好酒,一頭小豬;生育雙胞胎,政府安排免費保姆;生育三胞胎,政府安排免費奶媽。且國家負責接生,一切免費。漢惠帝時,國家采取經濟處罰的方法鼓勵早婚多生,“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漢章帝時,國家頒布《胎養令》,“今諸懷妊者,賜胎養谷人三斛”,并免除丈夫的賦役和人頭稅,友善照顧孕婦和哺乳期的婦女。唐朝為了解決窮人結不起婚的問題,頒發《令有司勸勉庶人婚聘及時诏》,鼓勵富人們贊助窮人結婚。那時候人們的思想境界挺高,居然有很多富人響應國家的号召,出資讓窮人娶上媳婦;宋朝時“禁貧民不舉子,有不能育者,給錢養之。”,窮人養育不起孩子,國家級補助;元朝和明朝,則實行給多胎生育家庭補助的國家政策,清朝康熙更進一步,“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雍正帝則“攤丁入畝”,取消千百年來的人頭稅,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生育欲望。清朝人全國的人口高峰時估算達到兩億。??

對人口過多的擔憂很早就存在??

一方面鼓勵多生,一方面一些有識之士則擔憂人口過多,會造成人口與經濟發展水準不平衡,造成人多之禍,出現了許多“計劃生育”先驅的古代人物。??

如果尋找計劃生育的理論根據,最早可追溯到道家鼻祖老子,他主張“小國寡民”,反對人口衆多,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唐朝時,中國出現了另一位“計劃生育”的先驅人物,他就是詩人王梵志,王梵志在詩中寫道,“富兒少男女,窮漢生一群”、“生兒不用多,了事一個足。”,該詩成為“一對夫婦隻生一個好”的最早出處。??

古代中國的人口觀,在鼓勵生育的同時對人口過多的擔憂早已有之

第三位“計劃生育”的先驅人物,是宋朝的史學家馬端臨,馬端臨的父親,是南宋右丞相馬廷鸾,但他處的時代不太好,是南宋末年。宋朝滅亡之後,馬端臨隐居不仕,專心著述,最有名的著作是《文獻通考》,該書分為田賦﹑錢币﹑戶口﹑職役﹑征榷﹑市籴﹑土貢﹑國用﹑選舉﹑學校﹑職官﹑郊社﹑宗廟﹑王禮﹑樂﹑兵﹑刑﹑經籍﹑帝系﹑封建﹑象緯﹑物異﹑輿地﹑四裔等二十四門,在這本書中,馬端臨認為“民之多寡不足為國之盛衰”,提出了“少生”、“優生”、重視人口品質和整體素質的“計生”理論。??

第四位“計劃生育”的先驅人物,是明代小說家馮夢龍,他率先提出一對夫婦隻生兩個好的理論,“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減,何以食之?”、“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無增減,可以長久。”,馮夢龍提出的“一對夫婦生一個男孩、一個女孩”,跟現在人們的思想觀念高度巧合。不過,他比我們早了幾百年時間。??

第五位“計劃生育”的先驅人物,是清代經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洪亮吉,洪亮吉以戶口每30年增加五倍來推算人口的增長規律,認為清朝的人口會在百年内增長5倍到20倍不等,形成人口過剩。洪亮吉以論人口增長過速之害理論成為近代人口學說之先驅。

古代中國的人口觀,在鼓勵生育的同時對人口過多的擔憂早已有之

?第六位“計劃生育”的先驅人物,是晚清學者汪士铎,汪士铎全家受到太平天國的沖擊,兩個女兒是以喪命。他在《汪悔翁乙丙日記》中率先提出“晚婚”概念,認為“女子二十五而嫁,男子三十而娶”。在那個早婚早育的年代,這一概念可謂天破天驚。除此之外,汪士铎還提出對育齡婦女,政府要廣施“不生育之藥”,用以控制人口的增長。這一理論與現代計劃生育高度符合,讓人懷疑是否穿越。不過,汪士铎也提出了許多“計劃生育”的極端觀點,他希望政府“馳溺女之禁,推廣溺女之法,施送斷胎冷藥,家有兩女者倍其賦……”,他甚至建議“非富人不可娶妻,不可生女,生即溺之,即生子而形體不端正、相貌不清秀、眉目不佳者皆溺之”。有人稱汪士铎是中國的“馬爾薩斯”,他是深入思考中國人口問題的第一人,但解決辦法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的局限性。??

第七位“計劃生育”的先驅人物,是乾隆皇帝,乾隆大帝雖然延續了許多康熙、雍正鼓勵人口增長的政策,但他卻對人口的過度增長提出了深深的疑慮:“将來戶口日增,何以為業?”,“朕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較之康熙年間計增十餘倍,生之者寡,食之者衆,朕甚憂之。”,乾隆讓各省上報人數增長的原因。但他并未對人口增長出台更進一步的政策。??

除以上人物以外,龔自珍、魏源等人對中國之“生齒日益繁,氣象日益隘“也倍感憂慮,不過他們二人提出的減少人口辦法是“遷移”,将“不士、不農、不工、不商”的遊惰人口遷移出去,如果他們不“自願”離開,則國家可強制遷移。??

避孕方法不發達是古代不能少生的主因??

對于古人來說,其實也不是不想避孕。你以為古代的婦女們樂于生育十幾個孩子乃至更多的孩子,有一半或更多的孩子夭折嗎?不是的。避孕方法不發達,科學落後,是古代婦女不能少生的主要原因。??

我們都知道,古代是有節育術的。但這種節育術,對男人和女人都是一種刑罰。男人叫“宮刑”,大史學家司馬遷就受了這種刑罰,許多自願當太監的男人也接受了這種所謂的“手術”;女人叫“幽閉”,許多宮女或嫔妃犯了罪,才會接受這種絕育刑罰。不管是宮刑還是幽閉,都屬于被動的刑罰,跟“計劃生育”沒有一點關系。?

古代中國的人口觀,在鼓勵生育的同時對人口過多的擔憂早已有之

還有一種服藥的節育措施,古代也是有“避孕藥”的,這種“避孕藥”叫“青粉”,是一種能要人命的絕育藥物,嚴重影響人的身心健康,一般青樓裡的妓女才用這種方法避孕。不過,這種避孕方法,一般是老鸨強迫妓女服用的,為的是避免她們懷孕。許多妓女終身不育乃至失去了生命,就是因為服用了這種不安全的“避孕藥”。??

當然,古代也有“不傷身”的節育手段,比如漢代後宮有一種“貼肚臍”的偏方,據說在嫔妃的肚臍上貼上這種膏藥就不會懷孕;清代皇宮還有一種“點穴”避孕法,皇帝與嫔妃發生性關系後點嫔妃的某個穴位就不會懷孕。不過這種些辦法太過神奇,現在也處在“失傳”的狀态下。是真是假就不得而知了。??

值得一提的是,清朝時發明了一種“安全無害”的減少人口方法,清朝人為了減少蒙古人的數量,在蒙古地區大力發展藏傳佛教——黃教,蒙古人中很多當了喇嘛,而喇嘛是不結婚的,不結婚就不存在生育這一說了,是以清初的蒙古人口發展到清末,兩百多年竟然沒有增長。這和現代的靠增加不婚族降低人口數量理論異曲同工。(陸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