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避暑山莊:康熙帝的親國樂園

避暑山莊:康熙帝的親國樂園

《龍脈:康西堤與避暑勝地》,魏瑞明著,朱子怡譯,中信出版集團

避暑山莊:康熙帝的親國樂園

冷片《夏山地圖》(本地),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創作于清康熙時期,囊西36個場景中有30個場景,反映了康熙時期避暑勝地建築的設計。

與頤和園、蘇州園林等景區位于黃金地段,同樣是中國古典園林精髓的承德避暑勝地,是《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中的"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在18世紀,它是整個清帝國的重要權力中心,清廷在那裡移動了大約半年。魏瑞明的著作《龍:康熙皇帝與避暑勝地》通過闡述避暑勝地的選址、創作和象征意義,對康熙時代的政治抱負及其相應的藝術表現形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四重奏的"馬堆"

現在,從北京乘火車向東北行駛,您很快就會穿過人口稠密的城區和郊區,進入首都和内蒙古之間的山區。幾個小時後,它抵達河北省承德市。清初,承德沒有正式的行政機構,被稱為"熱河營",簡稱"熱河"。

按照中國當代的标準,承德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城市,該地區最著名的景觀是避暑勝地。避暑勝地,又稱"熱河宮",始建于1703年,建于1792年。它的大小相當于兩個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花園。1994年,避暑勝地及其周圍的寺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

避暑勝地的建設主要集中在清康西和乾隆時期。今天,有建築物,大廳,大廳,涼亭等各類建築物120多個組。以康熙皇帝聞名的康熙50年(1711年),用四字題詞題詞的36個景點,被譽為"康熙36景",而乾隆皇帝則以三字稱稱36個景點,稱為"乾隆36景"。

"一個山村,有一半的曆史。避暑勝地見證了清朝曆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1771年,乾隆地遇到了剛從國外回來的土耳其部部長沃巴西。1793年,乾隆地在這裡遇到了第一個英國駐華使團。1820年,嘉慶皇帝在避暑勝地突然去世,陶光帝繼位。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争後,鹹豐皇帝在煙波寺準許了《北京條約》,最終在頤和園去世。1861年,慈禧太後聯合起來向太子的"新晉政變"緻敬,同年,清朝以皇帝的名義釋出公告,宣布停止一切未完成的熱河工程。

《龍脈:康熙皇帝與避暑勝地》提出,今天,在探索避暑勝地的過程中,除了園藝藝術之外,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地方是:它的位置代表了清朝統治者的地理觀,也代表了它對中國曆史的意義。

所謂"龍脈"是我國古代菅龍科學中的一個重要名詞,傳統的菅龍學認為,中國陸地有三條龍脈,全部起源于昆侖,而台山的脈脈就是"中國龍"脈。為了從坎玉的角度論證清政權的合法性,康希迪寫了一篇名為《長白山以來的台山》的文章,将滿族長白山的崛起作為泰山風水能量傳輸的源泉。

康希迪在文章中指出,沿着大興安嶺的潮流,從東北偏北,蜿蜒南下,穿過熱河,一路走到華山;據此,魏瑞明認為,避暑勝地的位置可以解釋為四方的"馬堆",清朝地理的軸心,它将封閉和封閉的環節融為一體。"龍脈"的背後,是康希迪對安邦野狗的思考和四重奏的和諧。

私人社交平台

早在1681年,清朝就在熱河地區建立了季節性狩獵營地,到1702年8月,在熱河流域開始發展一個永久性的皇家建築群。

那年夏天,康西堤在熱河裡呆了18天,接待了一群上流社會的人,參觀了周圍的鄉村,打獵。在八月下旬離開熱河後,皇帝立即向工業部發出指令,訓示測量員調查并标記一塊可以建造成大型綜合體的土地。官員們還開始招募勞工和準備材料,包括來自山東和直隸的材料,從木蘭圍場采伐木材,檢查場地周圍的山脈和岩石,并建造窯爐。

自1703年初以來,工業部和内政部承擔了上述任務。那年夏天結束的時候,康希迪在熱河下營地以北一點的洪泛平原上呆了三天,也許是來考察規劃的進度。宮殿檔案将這座建築稱為"熱河營地",這個名字在1708年出現。

1711年,康西迪的手寫"避暑勝地"青銅牌匾挂在門上。兩年後,這座山的立面和附近的兩座寺廟完工。

有趣的是,與印度康熙皇帝奧蘭澤布、法國路易十四和德國彼得大帝幾乎同齡,都以宮殿和風景為中心舞台來展示自己的權威,強調等級制度,而避暑勝地則位于皇帝和臣民的親密接觸場所,相反, 刻意消除朝臣之間的社會差異。

從1711年到1717年,康西迪經常去熱河。夏季淡季開始後,康西迪将在避暑勝地停留約三個月。然後去木蘭圍場,打獵一個多月,在熱河裡待一會兒,然後回到北京。在農曆的11月和12月,康希迪通常會進行額外的北遊,在此期間他在熱河停留了兩天。

康熙迪遊覽北方時,避暑勝地是統治的主要中心,他每天都會見官員,處理國事或獎勵大臣。在木蘭圍場之旅中,會議基本停止,更多的蒙古國旗上司人來到朝觐皇帝面前。這些活動的核心是授予,即皇帝對他的臣民的單方面獎勵。

在熱河中,有各種各樣的物品,包括牲畜,如馬,肉,水果,毛皮,紡織品,貴金屬和其他精煉物品。宮廷官員偶爾會收到皇帝的墨水珍品、繪畫、書籍或其他賞金物品。在魏瑞明看來,正如皇帝對臣民的獵物是僞裝成展示武功一樣,上述獎勵不僅是商品的交換,更構成了他文學才華的公開表演。

康熙皇帝打算通過避暑勝地的活動場景,将臣民與皇帝的關系拉近。1708年夏天,作為康熙随行人員的一員,張玉樹前往熱河參加皇帝一年一度的夏季巡遊,張玉樹較長的描述了這一點。

康希迪親自帶領客人穿過大門,越過一座小山,來到宮殿中央的湖區。人們走過一座小橋來到"赤道雲堤",皇帝登上了一個小亭子,向聚集在一起的客人介紹他的新花園。

人群繼續前往中央島嶼,參觀康希迪的私人住宅,然後參觀宮殿。他們從如意州乘船過湖,沿着綠樹成蔭的岸邊徘徊,參觀了熱河谷的溫泉。宮殿之旅中還有歌劇表演和宴會,允許受試者享受皇家大餐。

九天後,官員們傳回參觀,這次是步行穿過花園西邊的山麓。在康熙迪的上司下,這群人體驗了宮殿的許多景點,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玉樹的原著叙事,主賓之間的親密感受更加生動,可以看出他很享受這次備受喜愛的巡演。在紫禁城,大臣們活動的區域主要是在宮廷之外,而且總是很謹慎,而在避暑勝地,皇帝甚至允許他們看到自己的居住地,這是前所未有的經曆。

魏瑞明認為,從本質上講,在張玉樹對宮廷的體驗和描述中,政治威嚴的象征性景觀被歸類為精英社會生活的地方,皇帝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呆在一起,一起走過花園。避暑勝地拉近了與朝臣的關系,發揮了紫禁城所沒有的作用。

"無限邀請"

在中國古代,除了避暑勝地外,對皇家花園的描繪和描述是相當罕見的。

1711年,康熙皇帝正式啟動了一個項目:編纂《皇家避暑詩》。

康希迪一生勤奮博學,博學多才,能寫詩,寫得好。他親自從避暑勝地挑選了36個場景,每個場景一首詩,并指令部長逐句注釋他的詩歌。此外,每首詩都有一張地圖,可謂詩意十足,相輔相成。

康詩地以避暑勝地周圍的場景為标題,古詩廣泛引入。如長虹飲水練習和雙湖鏡,拿李白《秋鄧城謝俯瞰北樓》的《雙水鏡、雙橋秋虹》;這些都是充滿詩意的标題,隻是剪掉了景點的特色,景點的名字也是詩的标題,詩歌的标題,都附有對景點介紹的簡短描述。

魏瑞明認為,《皇家避暑園詩集》在某種程度上構成了一種模拟的遊覽形式,是一種運用文字和圖檔,對避暑勝地的布局和構圖進行再現。"通過形式、圖像和物質的結合,這種模拟将書和書的畫面與山村的真實和感覺體驗聯系起來。

這是皇帝自己對景觀的看法所塑造和反映的體驗。莊嚴而具體的文字感、藝術的帝王詩歌和思想意念融入到帝王的道德體系運作中,展現了康熙皇帝文化的融合、民族和諧的統治哲學。

在中國曆史上,許多皇家園林都向公衆開放。在唐代,廢棄的皇家狩獵花園向公衆開放;在北宋時期,在某些季節性節日,公衆可以進入大梁的金明池觀看皇家龍舟比賽并觀賞花園;在明朝,具有足夠社會地位的人可以進入皇家花園。

清朝對皇家園林的管理顯然更加嚴格。康熙年事,不直接為皇帝服務或不參加避暑勝地的維護,想進駐參觀是不太可能的。《皇家避暑勝地詩集》的印刷,讓更多的人有機會了解皇家園林,相當于皇帝給他們"無限邀請"。

魏瑞明認為,《皇家避暑詩》不是單純描繪宮殿,也不僅僅是在皇帝的帶領下遊覽熱河的體驗。"它本身就是一個獨特的景觀,通過它,宮廷建構了皇帝身份的全面視覺表現,并試圖将其傳達給讀者。《帝國詩集》的頁面結合了一般實踐和創新形式,從皇帝的角度傳達每個場景的視覺,感官,情感,行為,智力和文化元素,營造出親密感。"

所有這些都是避暑勝地早期開發和建設的特征。根據康熙皇帝的意願,避暑勝地類似于現代城市中的私人花園空間。它是世界的世界,一個沒有圍牆的花園,一個超越物質和時間界限的景觀。

來源:齊魯晚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