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避暑山庄:康熙帝的亲民乐园

避暑山庄:康熙帝的亲民乐园

《龙脉:康西堤与避暑胜地》,魏瑞明著,朱子怡译,中信出版集团

避暑山庄:康熙帝的亲民乐园

冷片《夏山地图》(本地),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创作于清康熙时期,囊西36个场景中有30个场景,反映了康熙时期避暑胜地建筑的设计。

与颐和园、苏州园林等景区位于黄金地段,同样是中国古典园林精髓的承德避暑胜地,是《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熟悉的陌生人"。然而,在18世纪,它是整个清帝国的重要权力中心,清廷在那里移动了大约半年。魏瑞明的著作《龙:康熙皇帝与避暑胜地》通过阐述避暑胜地的选址、创作和象征意义,对康熙时代的政治抱负及其相应的艺术表现形式提出了新的思路。

四重奏的"马堆"

现在,从北京乘火车向东北行驶,您很快就会穿过人口稠密的城区和郊区,进入首都和内蒙古之间的山区。几个小时后,它抵达河北省承德市。清初,承德没有正式的行政机构,被称为"热河营",简称"热河"。

按照中国当代的标准,承德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该地区最著名的景观是避暑胜地。避暑胜地,又称"热河宫",始建于1703年,建于1792年。它的大小相当于两个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花园。1994年,避暑胜地及其周围的寺庙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避暑胜地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清康西和乾隆时期。今天,有建筑物,大厅,大厅,凉亭等各类建筑物120多个组。以康熙皇帝闻名的康熙50年(1711年),用四字题词题词的36个景点,被誉为"康熙36景",而乾隆皇帝则以三字称称36个景点,称为"乾隆36景"。

"一个山村,有一半的历史。避暑胜地见证了清朝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1771年,乾隆地遇到了刚从国外回来的土耳其部部长沃巴西。1793年,乾隆地在这里遇到了第一个英国驻华使团。1820年,嘉庆皇帝在避暑胜地突然去世,陶光帝继位。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咸丰皇帝在烟波寺批准了《北京条约》,最终在颐和园去世。1861年,慈禧太后联合起来向太子的"新晋政变"致敬,同年,清朝以皇帝的名义发布公告,宣布停止一切未完成的热河工程。

《龙脉:康熙皇帝与避暑胜地》提出,今天,在探索避暑胜地的过程中,除了园艺艺术之外,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是:它的位置代表了清朝统治者的地理观,也代表了它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所谓"龙脉"是我国古代菅龙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传统的菅龙学认为,中国陆地有三条龙脉,全部起源于昆仑,而台山的脉脉就是"中国龙"脉。为了从坎玉的角度论证清政权的合法性,康希迪写了一篇名为《长白山以来的台山》的文章,将满族长白山的崛起作为泰山风水能量传输的源泉。

康希迪在文章中指出,沿着大兴安岭的潮流,从东北偏北,蜿蜒南下,穿过热河,一路走到华山;据此,魏瑞明认为,避暑胜地的位置可以解释为四方的"马堆",清朝地理的轴心,它将封闭和封闭的环节融为一体。"龙脉"的背后,是康希迪对安邦野狗的思考和四重奏的和谐。

私人社交平台

早在1681年,清朝就在热河地区建立了季节性狩猎营地,到1702年8月,在热河流域开始发展一个永久性的皇家建筑群。

那年夏天,康西堤在热河里呆了18天,接待了一群上流社会的人,参观了周围的乡村,打猎。在八月下旬离开热河后,皇帝立即向工业部发出命令,指示测量员调查并标记一块可以建造成大型综合体的土地。官员们还开始招募工人和准备材料,包括来自山东和直隶的材料,从木兰围场采伐木材,检查场地周围的山脉和岩石,并建造窑炉。

自1703年初以来,工业部和内政部承担了上述任务。那年夏天结束的时候,康希迪在热河下营地以北一点的洪泛平原上呆了三天,也许是来考察规划的进度。宫殿文件将这座建筑称为"热河营地",这个名字在1708年出现。

1711年,康西迪的手写"避暑胜地"青铜牌匾挂在门上。两年后,这座山的立面和附近的两座寺庙完工。

有趣的是,与印度康熙皇帝奥兰泽布、法国路易十四和德国彼得大帝几乎同龄,都以宫殿和风景为中心舞台来展示自己的权威,强调等级制度,而避暑胜地则位于皇帝和臣民的亲密接触场所,相反, 刻意消除朝臣之间的社会差异。

从1711年到1717年,康西迪经常去热河。夏季淡季开始后,康西迪将在避暑胜地停留约三个月。然后去木兰围场,打猎一个多月,在热河里待一会儿,然后回到北京。在农历的11月和12月,康希迪通常会进行额外的北游,在此期间他在热河停留了两天。

康熙迪游览北方时,避暑胜地是统治的主要中心,他每天都会见官员,处理国事或奖励大臣。在木兰围场之旅中,会议基本停止,更多的蒙古国旗领导人来到朝觐皇帝面前。这些活动的核心是授予,即皇帝对他的臣民的单方面奖励。

在热河中,有各种各样的物品,包括牲畜,如马,肉,水果,毛皮,纺织品,贵金属和其他精炼物品。宫廷官员偶尔会收到皇帝的墨水珍品、绘画、书籍或其他赏金物品。在魏瑞明看来,正如皇帝对臣民的猎物是伪装成展示武功一样,上述奖励不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构成了他文学才华的公开表演。

康熙皇帝打算通过避暑胜地的活动场景,将臣民与皇帝的关系拉近。1708年夏天,作为康熙随行人员的一员,张玉树前往热河参加皇帝一年一度的夏季巡游,张玉树详细描述了这一点。

康希迪亲自带领客人穿过大门,越过一座小山,来到宫殿中央的湖区。人们走过一座小桥来到"赤道云堤",皇帝登上了一个小亭子,向聚集在一起的客人介绍他的新花园。

人群继续前往中央岛屿,参观康希迪的私人住宅,然后参观宫殿。他们从如意州乘船过湖,沿着绿树成荫的岸边徘徊,参观了热河谷的温泉。宫殿之旅中还有歌剧表演和宴会,允许受试者享受皇家大餐。

九天后,官员们返回参观,这次是步行穿过花园西边的山麓。在康熙迪的领导下,这群人体验了宫殿的许多景点,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玉树的原著叙事,主宾之间的亲密感受更加生动,可以看出他很享受这次备受喜爱的巡演。在紫禁城,大臣们活动的区域主要是在宫廷之外,而且总是很谨慎,而在避暑胜地,皇帝甚至允许他们看到自己的居住地,这是前所未有的经历。

魏瑞明认为,从本质上讲,在张玉树对宫廷的体验和描述中,政治威严的象征性景观被归类为精英社会生活的地方,皇帝可以和志同道合的人呆在一起,一起走过花园。避暑胜地拉近了与朝臣的关系,发挥了紫禁城所没有的作用。

"无限邀请"

在中国古代,除了避暑胜地外,对皇家花园的描绘和描述是相当罕见的。

1711年,康熙皇帝正式启动了一个项目:编纂《皇家避暑诗》。

康希迪一生勤奋博学,博学多才,能写诗,写得好。他亲自从避暑胜地挑选了36个场景,每个场景一首诗,并命令部长逐句注释他的诗歌。此外,每首诗都有一张地图,可谓诗意十足,相辅相成。

康诗地以避暑胜地周围的场景为标题,古诗广泛引入。如长虹饮水练习和双湖镜,拿李白《秋邓城谢俯瞰北楼》的《双水镜、双桥秋虹》;这些都是充满诗意的标题,只是剪掉了景点的特色,景点的名字也是诗的标题,诗歌的标题,都附有对景点介绍的简短描述。

魏瑞明认为,《皇家避暑园诗集》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一种模拟的游览形式,是一种运用文字和图片,对避暑胜地的布局和构图进行再现。"通过形式、图像和物质的结合,这种模拟将书和书的画面与山村的真实和感知体验联系起来。

这是皇帝自己对景观的看法所塑造和反映的体验。庄严而具体的文字感、艺术的帝王诗歌和思想意念融入到帝王的道德体系运作中,展现了康熙皇帝文化的融合、民族和谐的统治哲学。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家园林都向公众开放。在唐代,废弃的皇家狩猎花园向公众开放;在北宋时期,在某些季节性节日,公众可以进入大梁的金明池观看皇家龙舟比赛并观赏花园;在明朝,具有足够社会地位的人可以进入皇家花园。

清朝对皇家园林的管理显然更加严格。康熙年事,不直接为皇帝服务或不参加避暑胜地的维护,想进驻参观是不太可能的。《皇家避暑胜地诗集》的印刷,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了解皇家园林,相当于皇帝给他们"无限邀请"。

魏瑞明认为,《皇家避暑诗》不是单纯描绘宫殿,也不仅仅是在皇帝的带领下游览热河的体验。"它本身就是一个独特的景观,通过它,宫廷构建了皇帝身份的全面视觉表现,并试图将其传达给读者。《帝国诗集》的页面结合了一般实践和创新形式,从皇帝的角度传达每个场景的视觉,感官,情感,行为,智力和文化元素,营造出亲密感。"

所有这些都是避暑胜地早期开发和建设的特征。根据康熙皇帝的意愿,避暑胜地类似于现代城市中的私人花园空间。它是世界的世界,一个没有围墙的花园,一个超越物质和时间界限的景观。

来源:齐鲁晚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