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梅
明年是上海美國書院成立110周年,目前活躍在上海各大大學的藝術教師對藝術的追求如何改變,其藝術風格又如何?
9月27日,第五屆"學院"藝術邀請展在上海翔藝術中心開幕,展出了來自同濟大學、複旦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東華大學等上海高等院校的藝術教師的100多件作品。 等。

上海南翔鎮翔藝術中心展覽海報
追求自己心中的對象,堅持自己簡單的狀态,分享自己真誠的感情,在人生的一切感上,在旅途中尋找自我。馮新群
我在繪畫創作中追求簡單、沉重、永恒的精神感受,通過對圖像的了解和概括,用簡單的形式語言來诠釋物質之間的關系,讓作品釋放出内在的精神力量。- 陳迪
......
在進入展廳之前,記者在展覽前言旁邊的展示牆上閱讀了邀請展29家參展商的藝術宣言,不僅能讀懂自己對藝術的追求和了解,還能感受到學院藝術家們藝術道路上生活和态度的溫暖枕。
展會現場
高校是上海藝術家最重要的聚集地之一,在服務各自藝術教育目标的同時,立足于藝術本體,投身于最廣泛的藝術創作實踐。他們承擔着社會發展背景下藝術教育推廣和文化遺産的雙重責任。自近代以來,上海一直是開海藝術教育的第一個地方。1912年上海平面藝術學院(後更名為上海美術學院)的成立,不僅掀開了我國現代美術教育史上的第一頁,也标志着具有現代美術教育理念的新型學校的正式誕生,進而建構了先進的藝術教育體系, 培養專業化的藝術人才,随後各類藝術學校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使上海成為當時國内最優秀的企業,并迅速輻射到杭州、蘇州、北京、南京、廣州、重慶等地。是以,中國美術教育具有一系列規模效應,具有國際影響力。
展會現場
明年是上海美國書院成立的110年,100多年過去了,活躍在上海各大專院校的藝術教師們對藝術的追求如何改變,其藝術風格又有哪些全新的展示?
在當天的第五屆"高校"藝術邀請展上,記者看到展覽聚焦上海地區,包括同濟大學、複旦大學、上海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東華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校的藝術教師更完整地展示了當代上海大學藝術教師群體的藝術風格。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展覽是基于上海高校目前藝術創作的現狀,發展機遇和城市融合條件的出現是一項積極的舉措。該展覽以"學院中的學院"命名,也展現了他們的追求之一。
朱剛的歌劇人物展出
從城市風情的描繪到海濱漁村的描繪,從家庭生活的關注到田園詩般的果蔬記錄,從傳統歌劇的寫作到當代筆墨的視覺表現......在現場,大學的29位美術老師展示了多元化、個性化的藝術風格。其中,上海視覺藝術學院院長朱剛展出了《十五歲老鼠》等戲曲人物的生動畫,著名藝術家嚴大左曾評價道:"朱剛刻畫人物,吸收西方素描技巧,将造型方法融入中國傳統鋼筆墨中,無趣。"
陳迪在上海集團美術館海客廳的系列作品呈現了上海客廳的各種風光,包括時尚的現代裝飾,還有"鄉村老房子"在恍惚中的真實場景。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作品,與過去陳迪好好運用黑白灰色調相比,畫面顯得越來越亮。"或許這也是我情緒變化的反映,我現在住在上海,紮根上海,想記錄下上海客廳的現狀,客廳是每個家的門面,也是生活的縮影。它們彙集了一個時代的标志,也許在十年或二十年後回顧這些作品更有意義。陳迪表示,他将繼續這個系列作為長期的創作方向。
陳迪《海客廳系列》作品之一
藝術家王曉雙的《記憶之城》等作品從自我主觀出發,創造出一些存在于腦海中的"怪物"形象。高樓大廈由一簇簇重油組成,具有三維風格,幾乎浮雕紋理,表達了藝術家對現實世界的直覺印象。"中國大多數城市在擴張後都會變得非常相似,如果你随便去一個二線城市,你會發現感覺是一樣的:城市CBD中心的綜合體是一樣的,上海的建築都是老洋房,北京是一個庭院,但現在看到北京外的四環和上海外面的建築是相似的, 是那種摩天大樓。人們看到城市,但他們看不到它原來的"面孔"。"王曉雙說。
王曉雙"記憶之城"展覽現場
陳建輝的《東華大學勒圖三》将他對視覺文化的了解和個性分析融入水墨水中,同濟大學的吳剛的《過境》從當下的角度進行個性化的實驗和探索給人們一定的視覺沖擊,上海商學院羅偉民的《花影》等色彩鮮豔、璀璨的油畫作品, 在墨墨厚與光交錯變化,給人帶來新奇感。
陳建輝《第三大地》
羅為民《花影》
此外,上海應用技術大學的鄭漢的《這山》豐富多彩,趣味十足;王源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萬物花園》打破了傳統的四邊形構圖,自由疏松;馮新群的《八嶼老頭一世》人物肖像至今,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的《天東》經過精心裝飾。
鄭漢《這山》
王源《萬源》
馮新群《八峪老頭一》
展出的還有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的蘇彥生《靜音3号》、上海大學宇帥的吳衛江《吳衛江銀行》、上海戲劇學院胡濟甯的《綿古》、上海文學院徐德民的《紙墨春秋天元地方系列》等。 同濟大學的何偉"莫",上海大學的蕭素虹"大陸漂流系列",在各自的藝術創作中都呈現出獨特的藝術風格。
蘇彥生《靜空3号》
胡濟甯《綿古》
據介紹,受邀參展的藝術家大多是在上海各大大學任教的導遊、碩士生導師、教授等。與以往的"高校中學院"展覽相比,本次展覽呈現了上海大學藝術家的最新藝術探索。作為一個正常的藝術展覽,展覽以探索、交流、多樣性、平等和創新為指導,旨在為上海高校藝術創作的常态化搭建一個互動平台,展示其最新的創作成果。展覽以松散的形式組織,作者的想法不同,作品的主題也多種多樣。
位于南翔鎮,香藝術中心
"此次展會得到了嘉定區南翔鎮的大力支援。策展人羅為民當場告訴《新聞報》,"南鄉鎮是一座入城的寺廟,是一座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千年小鎮,該鎮仍保留着南朝小亮古景和北宋五代寺廟磚塔的建設。明清兩代以來,古鎮比較有名,其中明代嘉定四人之一的李魯芳先生、清代竹雕名将吳志軒、中國當代畫家盧偉紹等流行人才均來自南鄉。近代以來,随着上海城市的崛起,以任博年、吳昌碩等藝術家為代表的"海派"已成為現代中國最重要的繪畫流派之一。海派文化展現了一種"海納百川,包容"的藝術精神,在此背景下,除了傳統藝術外,我們還将油畫、水彩、裝置和綜合材料等藝術品類帶到南翔,讓更多的藝術家聚集在這裡進行創作、展示,我覺得這對南翔鎮文化藝術的發展非常有意義。"
據悉,本次展覽由嘉定區南翔鎮人民政府、上海市香之智企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香藝中心、上海嘉定區南翔鎮繪畫藝術創作中心主辦。延期将持續到2021年10月27日。
負責編輯:黃松
校對:丁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