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網6月10日電(葛俊軍)以虹橋主城前灣區為主要核心功能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承載區,正面向國際、國内世界級的"會議室",是引領人民城市高品質生活的樣闆區,也是服務長三角和國家發展強勁的活躍增長極點, 發展勢頭大,華誼鎮已成為熱土,開始了"從一鎮到一城"的轉變。
在原虹橋主城區"黨建先導,共創未來"黨建聯盟成立儀式上,華縣鎮委副書記、華軒鎮鎮長王偉介紹了紅橋前灣、華軒的發展前景。

花縣鎮黨委副書記、花宣鎮鎮長王偉介紹了虹橋錢灣、華軒的發展前景。花縣鎮地圖
虹橋主城前灣區是虹橋商務區的核心,虹橋商務區已被列入上海市總體規劃(2017-2035),位于蘇州河的前沿,是蘇州河中第一個進入上海主城區的商務區。集中建設區,總面積約30平方公裡,其中28.2平方公裡為華縣鎮片區,是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城市功能的核心承載區,是虹橋十四五規劃發展的新中心,定位為"總部經濟首選地" 全國生産城市融合示範标杆與綠色開放共享國際主城。
前灣區内外交通優勢明顯,緊鄰虹橋綜合交通樞紐,2号線、10号線、17号線環繞三條線路,即将建設的軌道交通13号線西延線和規劃線25條直達中心城區、京滬、沈海等高速公路、京滬、滬杭等高鐵線路, 快速連接配接長三角城市群,可到達上海市中心,60分鐘即可到達長三角城市。
前灣區發展空間廣闊,采用整體搬遷和整體發展模式,是虹橋國際開放中心核心區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可開發區域。同時,前灣地區受到虹橋機場通關限制的影響,為後續城市地标的建設、宜人城市天際線的形成、上海西部城市門戶的形成提供了無限可能。
前灣地區生态和公共配套基礎良好,10公裡的武夷江生态廊道已基本建成,在前灣地區形成優美的生态景觀景觀,區河網密集,水系發達,50條河流已達到三級好水,呈現出水陸新景觀一批國際學校, 如英國學校,突出國際支援服務的優勢。
未來,虹橋主城錢灣地區将形成長三角總部首選經濟區位,打造跨國公司和國内總部經濟聚集地,形成全國生産城市融合示範标杆,打造宜居商業融合的現代化城區,形成綠色開放活力共享的國際主城區, 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态城市。在産業發展上,聚焦生物醫藥、創意強争、內建電路、線上新經濟等重點産業領域,形成南、東、北三大創新研發産業叢集,在"十四五"期間收入規模将超過1000億元。
建構"一芯一廊四區"的空間開釋出局。"一核"是指核能動态發展,總面積0.8平方公裡,是"十四五"規劃發展核心區重點建設。"一廊"是指吳衛江生态休閑廊道,與工業發展建設區形成共振、關聯、連結創新發展的源泉,促進城市園區融合共生。"四區"是指創新開發區、現代商圈、生物制藥産業區、生活品質示範區。創新開發區注重科研創新與線上經濟産業的發展,現代商圈以城市綠化帶為基地,以國際社會更新打造高端開放生活空間,布局發展貿易服務,以電子競争為導向的多産業,營造動态場景;打造生物制藥産業與醫療、人工智能、醫療器械融合發展示範基地。目前,引進威高、雲南白藥、康甯傑瑞、信達生物、聲波藥業和東軟等龍頭企業;
虹橋前灣區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200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約460萬平方米,商業約280萬平方米,研發約190萬平方米,公共服務等設施約270萬平方米,形成了發展強度适中、功能結構合理的空間發展格局。
未來将是世界級的CBD和公共活動區。以TOD發展為導向,圍繞軌道交通13号線西延集集路站、方樂路站和25号線前灣公園站(暫稱)三組組成,聚集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城市核心功能,近200萬塊商業用地,整體開發規模近200萬平方米,将做每一塊地塊都會有鐵路交叉口場地出入口, 每組土地與地下将有效、主動地連接配接起來,實作鐵路交叉工地與場地的無縫對接,同時與TOD場地結合建立三組高層建築,以260米的地标為核心,形成起起伏伏, 充滿韻律的城市天際線,營造出豐富的經濟活力和文化魅力的世界級中心活動區。
未來,高标準、高品質的國際社群将被塑造。繼續加大社會事業投入,推廣上海華僑大學失職中文學校、諾德安達雙語學校、摩根亨利雙語幼稚園等優質民辦教育資源;文體事業興隆,上海國際家庭日、國術節、廣場舞比賽、上海戲曲節等文化活動亮點林立。
未來,它将創造一個非常有吸引力的公共空間。以前海灣公園以C型水系為主脈,充分溝通水系綠化區域,形成1000多畝水區、2500多畝綠地、30多個社群公園、共3500多畝藍綠地,再連接配接吳衛江生态廊道,整個藍綠空間比例将達到50%。結合藍綠色空間,形成9公裡濱水慢跑道、10公裡内圈慢跑道和18公裡外環騎行路徑,水景滲入城市的每一個角落,城市的時尚風格融入每一個水面。約1平方公裡的前海灣公園和前海灣規劃建設展廳将于今年7月1日開始施工。
前海灣的藍圖已經繪制完成,奮進号就在那裡。華軒将以非凡的勇氣、信心、主動性和行動,從前灣區出發,以開放的心态和咬牙切齒的精神,朝着打造全球卓越城市的目标邁進。"長風海浪,挂雲揚海",邀請各界企業家朋友、各界精英積極參與前灣地區開發建設,共同打造長三角高品質融合發展新模式,引領上海城市發展新高度。
(編輯:葛俊軍、玄兆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