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大教授張頤武:西方媒體開始編造阿富汗故事

作者:海外網

來源:環球時報

雖然美國和西方急于撤軍,宣布他們在阿富汗的20年努力失敗了,但西方媒體也在向公衆展示一系列關于阿富汗的"故事",這些故事是用普通群眾的親吻講述的,突顯了他們不願意失敗,并決心通過講故事給阿富汗人民帶來某種"高尚"的意義。

北大教授張頤武:西方媒體開始編造阿富汗故事

資訊圖

例如,CNN最近講述了四年前從阿富汗移民到美國的女畫家拉赫馬尼(Rahmani)的故事,她在美國接受繪畫教育,以表達她對塔利班的憤怒和對他帶給美國的福音的崇敬。她畫了一個頭上戴着圍巾的年輕女孩,這是綠色的,對阿富汗人來說,綠色是和平,歡樂和幸福的顔色。"這是一片充滿和平與陽光的藍天,鳥兒飛翔,而不是軍用飛機。圖檔的右側是喀布爾機場混亂的疏散過程,絕望的人們從一架美國軍用飛機上墜落。在他們下面是"拿着檔案在機場門口等候的人......有人試圖讓他的孩子走出圍欄,以確定下一代能夠和平相處。

拉赫馬尼說,在美國感覺更好,但這不是她的國家,她想讓全世界都知道......無辜的人正在被殺害...這一切什麼時候會結束?

在整個阿富汗戰争期間,我們經常在西方媒體上看到這樣的故事,實際上是一個又一個美國人的故事,與阿富汗人民在阿富汗的真實感受沒有直接聯系。這樣的故事模式,我們可以從侯賽尼關于阿富汗的通俗小說《追風筝者》中看到,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拉拉的叙事中,其核心是西方帶來的"文明"和阿富汗自身的"愚昧"反對派,西方的介入是對阿富汗人民的根本"拯救"。講故事的人在西方"看不起"他悲慘的祖國。阿富汗人民沒有自治權,他們今後将不得不依靠西方的救贖。

拉赫馬尼故事的西方視角太清晰了。她混淆了問題的性質,給世界帶來了一種扭曲的叙述:占領軍給阿富汗帶來了和平與文明。然而,占領軍帶來的恰恰是戰争本身。沒有人認為阿富汗社會本身是完美的,假設沒有外國侵略者,但依靠美國的占領來"拯救"阿富汗人民是虛假的。阿富汗社會的進步不能通過外部侵略來實作,阿富汗問題的解決隻能是阿富汗人民自己努力和選擇的結果。

西方媒體将入侵打扮成阿富汗人民的"福音",但這個故事是如此難以收斂,以至于它試圖掩蓋一旦美軍撤離,阿富汗政府就崩潰了,與阿富汗社會的沖突立即暴露出來。為什麼美國在承諾"拯救"阿富汗人民時不能得到阿富汗社會的承認?一個連美國人自己都承認腐敗纏身的低權力政府,怎麼能給阿富汗人民帶來福音呢?正因為如此,從西方的角度來看,這個故事無法解釋"大敗"的真正原因,也無法通過情感叙事将真實的阿富汗帶給外界,而隻能作為一種掩蓋政策挫折責任的方式。

這個例子值得我們注意,因為它具有西方的表達方式和講故事的能力。這顯然是一場巨大的失敗,但它被描述為一個多愁善感的阿富汗移民的個人經曆。這個故事清楚地表明,阿富汗沒有真正的阿富汗人生活,但人物被抽象成塔利班悲慘命運的象征。這種歪曲、混淆和掩蓋實際問題的方法,本質上是對殖民思想的抹黑。這種技術的廣泛使用是西方"軟實力"的一部分。一個民族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這個民族的"原罪",西方救助的失敗就是這個民族的不幸。這個故事是關于虛幻的"真實",而真正的問題被歸結為西方的優越性和善意與其他國家的痛苦之間的沖突。這種技術在西方對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的有針對性描繪中一再使用,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作者為北京大學教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