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事新聞網遼甯新聞副主任張添強 通訊員海岱)
2024年10月6日下午13點到17點半,在大連市青少年生态環境講師團的組織協調下,60餘名青少年親子家庭和志願者們共同在大連黑石礁濱海灘塗濕地順利進行了天然牡蛎礁生态環境探秘公益科普行動。
此次行動的指導老師由知名環保志願者任增穎按照行動計劃進行,她認真帶領孩子們遊走在黑石礁周邊的灘塗濕地裡。結合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及面臨的挑戰,以及國家一級瀕危物種西太平洋斑海豹和國家二級瀕危物種東亞江豚保護,以及大連瀕危鳥種保護,和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統現狀及保護,她進行了比較系統的講解。
水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在于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生活的基礎需求之一,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關乎于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樣性的維護,涉及到全球氣候變化的應對等多方面。通過淨水、節水等科技,可以實作水資源合理利用。
10月4日是世界動物日,身為湖南嶽陽市江豚保護協會副會長,任增穎不忘使命,在濱海灘塗濕地裡,給參加活動的成員們重點講述了斑海豹、東亞江豚、黑臉琵鹭、黃嘴白鹭等等動物們的獨特性,并對此跟孩子們進行了互動提問環節。
任增穎老師的老友,來自湖南長沙的“跟着大雁去遷徙”公益項目的發起人周自然老師,恰好在大連做鳥類調查,他為大家講述了鳥類遷徙的故事。
整個探索行動,大家親曆了落潮的過程,從一開始黑石礁被海水包圍,到退潮後的灘塗濕地完全呈現在眼前,孩子們的喜悅難以言表。在任老師的指導之下,大家認真的觀察黑石礁的景觀地貌,認識了海蝕柱、海蝕崖、海蝕平台、海蝕溝、海蝕拱橋等不同的海蝕地貌,還分辨了海積地貌的不同。
大連曆來以“海蛎子味”著稱。此次探秘行動,大家清楚的認識了“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統”的概念,以及牡蛎礁生态系統的重要生态價值和目前面臨的退化危機。
黑石礁海域沿岸為基岩海岸,即為由堅硬岩石組成的海岸。岸線曲折且曲率大,岬角(突入海中的尖形陸地)與海灣相間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灣深入陸地。從生态學的角度來看,此處的天然牡蛎礁生态系統,又被稱為“溫帶的珊瑚礁”,具有重要的生态價值。目前仍然在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的盛名掩蓋之下,顯得比較寂寥,公衆認知度較低。其主要的的生态服務功能在于能為衆多的海洋生物提供栖身之所,而且還能保護海岸線免受侵蝕,減輕海洋災害損失。
任增穎自2023年7月開始,以《牡蛎礁生态系統的“紅綠藍”交響樂》為架構設計教案,彰顯“紅色愛國,綠色生态,藍色信念”的行動準則,将牡蛎礁保護與海洋生态文明建設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助力“美麗中國”的濱海濕地保護。
在濱海潮間帶裡,家長和孩子們認真的尋覓着心中的寶藏。“老師,這裡一堆小螃蟹!”“這裡是什麼呀?”一個個驚喜,一次次提問,透露着大家對這片灘塗的興趣,在思考中不斷提高自己的認識事物的能力。大家學會了分辨常見的海藻,以及貝類和螺類,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有了新的認知。
通過這次探秘行動,帶給家長和孩子們以及志願者們全新的體驗,重新認識了黑石礁周邊的生境,尤其是對于參加活動的高中生志願者們,他們也是重新認識了自己的家鄉大連。
“珍愛濕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全面提升市民的海洋生态文明意識是帶動大衆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途徑。
【未經作者授權,轉載與搬運文圖須注明出處】
#大連##時事新聞##遼甯##研學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