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中的未來之瞳科學公園
秋意漸濃,西安高新區絲路科學城建設正酣。10月19日,記者來到位于絲路科學城中央創新區的西安大劇院東側,加速建設中的未來之瞳科學公園秋色初綻。
記者了解到,未來之瞳科學公園預計年底建成投用,屆時将更好地釋放中央創新區生态與科創魅力,進一步提升絲路科學城品質能級,展現“雙中心”核心區建設的新氣象。
關鍵詞:再生水利用
形成再生水、雨水生态涵養循環系統
未來之瞳科學公園位于中央創新區十字主軸交叉點,用地面積13.6萬平方米,與西安創新館、西安大劇院内外關聯,呼應大劇院系列總部建築,形成“城山相映、山水相映”的空間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未來之瞳科學公園采用再生水與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實作了再生水生态利用與雨水的有效收集和利用,并且将科學科普和生态本底有機融合,與西安創新館及西安大劇院緊密關聯,形成内外呼應的科技文化新内涵,特别是以永安渠水系為紐帶,串聯起濱水生活、商業+文旅、科技+文藝,營造出一個集科技、文化、生态于一體的公共空間。
“在再生水利用方面,我們遵循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按照‘再生水利用、雨水收集補充原則’進行建設。”未來之瞳科學公園設計師關江說,公園的再生水主要源自西安市第七污水處理廠,國際社群東岸污水處理廠作為備用水源,經西太路敷設的再生水管網對項目進行供水,通過永安渠水系生态系統自然儲存淨化,轉化為具有生态屬性的“生态水”,再退入天然水體,形成再生水、雨水生态涵養循環系統。
未來之瞳科學公園園景
關鍵詞:海綿城市
綜合采取“滲、滞、蓄、淨、用、排”等措施
根據《西安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及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未來之瞳科學公園作為調蓄水體,利用場地的特點,最大限度彙聚周邊場地的雨水徑流。
“我們綜合采取‘滲、滞、蓄、淨、用、排’等措施,設定雨水花園、非植草類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植草溝、地下儲水池,通過打造‘四周高、中間低’的層級跌水地勢,将周圍雨水完全收集到整個水體中,對水體進行補充收納利用,實作海綿城市的功能。”關江表示。
關鍵詞:生态系統
廣泛種植多種植物 充分激發公園生态潛力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通過再生水利用、海綿城市建設等措施,西安高新區着力将未來之瞳科學公園打造成綠色、生态友好的自然環境系統。不僅如此,西安高新區還采用大樹與草坪相結合的方式,在公園内廣泛種植多種植物,充分激發這裡的生态潛力。
“在水體中,我們種植四季常綠的沉水植物,例如矮生苦草、大苦草、微齒眼子菜,既發揮植物的生态淨化功能,也可以形成景觀優美的水下草坪。”關江表示,在岸邊,公園規劃種植各類挺水植物,在美化環境的同時,助力建構自然生态駁岸,對進入水體的雨水進行二次截流,有效實作生态淨化。
未來之瞳科學公園路面已完工
關鍵詞:科普裝置
營造科技、文化、生态相融合公共空間
走訪中,尤其令記者眼前一亮的是,公園裡規劃設定的各類科普裝置。
作為西安創新館科學、科創裝置展示的外延,未來之瞳科學公園與西安大劇院、永安渠商旅文化街區共同營造出一個科技、文化、生态相融合的公共空間。
未來之瞳科學公園以一條“科學之路”為動線,設定“時光流轉”“聽雨的屋檐”“霧森之門”等八大科普裝置,形成“水潤城市”“生命綠動”“萬物生機”三大科普主題。上述科普裝置結合自然中風、水、聲等元素,通過趣味化、藝術化的表達傳遞科學知識,市民、遊客可以通過互動環節了解其背後的科學知識。
“其中,‘時光流轉’以古代計時裝置‘蓮花漏’為設計原型,市民、遊客可以近距離觀察時間是如何被記錄的。這個科普裝置與絲路科學城的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相呼應,展現了古代文明與現代科技的交融與傳承。”未來之瞳科學公園科普裝置項目負責人之一的王波說,“聽雨的屋檐”設定有人工雨灑系統,市民、遊客可以步入其中,聆聽“雨”的聲音。
三大科普主題包含“水域淨化師”“共生精靈”“樹木的禮讓”等一系列科普裝置,以“生态之環”為主題,豐富整個園區的遊覽體驗。未來之瞳科學公園科普裝置項目負責人之一的孟文政表示,“水域淨化師”和“共生精靈”裝置主要介紹湖内沉水植物和水生生物的淨化功能,“樹木的禮讓”則科普了樹冠羞避現象。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目前,未來之瞳科學公園已完成綠化苗木種植、園路及廣場硬質鋪裝施工,正在進行水體水生植物種植,同步根據種植進度進行蓄水,各類科普裝置正在加工,等待進場安裝……
不久後,一個綠韻十足、活力充沛的靓麗公園将與大家見面,持續綻放生态科創魅力!
文/記者 楊耀青 圖/西安高新區提供
來源:西安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