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ackwell系列晶片被曝量産前滑鐵盧”,出貨推遲3個月
英偉達的"滑鐵盧"時刻
一石激起千層浪
英偉達的下一代Blackwell晶片拖延交貨,引發了科技圈的軒然大波。這不僅造成了客戶的不滿,也開啟了資本市場對人工智能投資的焦慮。
先前英偉達對Blackwell晶片充滿信心,預計今年就能大規模交貨。誰知在量産前發現了嚴重的設計缺陷,不得不推遲3個月才能開始出貨。這對下遊的科技巨頭來說無疑是一記重重的打擊。
谷歌、Meta、微軟等企業都下了大單,光是谷歌一家就訂購了超過40萬枚晶片,總值超過100億美元。原本這些晶片計劃在2025年初投入使用,但現在恐怕要晚幾個月。這必将拖慢這些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步伐。
而正是因為這些科技公司的瘋狂投資,才導緻了華爾街的擔憂。他們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遠未達到預期,卻出現了一股不合理的炒作。英偉達股價劇烈波動,就是投資者情緒失衡的真實寫照。
實際上,人工智能技術雖然潛力巨大,但距離真正規模應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光有資金投入是不夠的,技術突破和産品落地才是關鍵。英偉達這次"滑鐵盧",不失為一次及時的警示。
科技公司不應過度追捧人工智能,"FOMO"心理作祟,反而可能适得其反。未來的人工智能賽道,必定會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誰能保持清醒的頭腦,誰就有可能最終笑到最後。
英偉達的"滑鐵盧"時刻(下)
英偉達的晶片延遲交貨引發的"蝴蝶效應"
英偉達的這次"滑鐵盧"遠不止影響到下遊客戶,也波及到整個投資市場。
在消息傳出後,英偉達股價經曆了一輪劇烈的波動。上演了過山車般的行情,一度大跌7%,随後又反彈13%,最後又下跌近7%。這種劇烈的波動性甚至超過了比特币。
究其原因,資本市場正對科技巨頭的AI投資感到焦慮。在過去兩年,除了ChatGPT和Github Copilot這兩個爆款産品,其他AI應用并未帶來像預期那樣的大規模收益。高盛甚至預測,AI在未來十年隻能将美國生産率提高0.5%,對GDP增長的貢獻微乎其微。
而巴克萊分析師則指出,科技公司之是以瘋狂砸錢進軍AI,主要是出于"害怕錯過"(FOMO)的心理。一旦這種情緒消退,明年他們就将着手削減AI投資。
對此,知名對沖基金Elliott Management更是直言不諱,認為英偉達等科技巨頭正處于AI泡沫之中,股價被嚴重高估。
可以說,英偉達這次"滑鐵盧"不僅打擊了下遊客戶的信心,也引發了資本市場對科技公司AI投資的普遍質疑。這場風波或許标志着人工智能熱潮的一個轉折點。
未來,科技公司需要回歸理性,審慎看待AI投資。同時也要加強技術創新和産品落地,而非盲目追逐概念炒作。隻有這樣,人工智能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在實際應用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檔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将第一時間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後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