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浩瀚的太平洋上,一段跨越千年的尋親之旅。
南島語族,是擁有世界上最廣語系的族群之一。
目前,約有近3億南島語族人分布在澳洲和東南亞的島嶼上,如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
但是這個族群卻和我們中華民族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2010年11月19日,在福建馬尾港迎來了6名“不速之客”。
易立亞等人
他們,是南島語族的後裔。
幾人的面容雖帶異域風情,可他們的眼中卻閃爍着對故土的渴望。
他們高舉鮮豔的中國國旗,振臂高呼着:
“我們終于回到家了!”
這群南島語族的後人,竟然效仿千年之前的先人,駕駛着原始小木舟,穿越太平洋來到了中國的南岸!
此舉隻為尋找他們深刻在族群記憶中的那些古老的記憶!
這群長相,口音和中國人大不相同的人,居住在距離中國大陸數萬裡的島嶼之外,竟然是中華民族的後裔?
船上的波利尼西亞人易立亞更是提到,在他的家族的記憶裡,不斷反複出現“華夏”“馬尾”這樣詞彙相同的發音,這也使他千裡尋親的念頭不斷增長。
他們從2010年初開始準備,七月份從大溪地出發,曆時整整116天,在太平洋上漂泊将近4個月,隻為到達深埋族群記憶中的故土。
“這片土地對我的靈魂有着原始的呼喚。”
易立亞如此說道。
本文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群漂泊千年的浪子們的“歸鄉之路”
駕駛獨木舟出發,一路漂泊穿越太平洋
在無邊無際的海平面上,海面一片波濤洶湧的,一艘孤獨的獨木舟随波逐流。
獨木舟上飄揚着十幾面旗幟,其中一面鮮紅的旗幟格外醒目。
那竟然是一面五星紅旗,升在船艙的最高處,迎風飄揚。
而這面旗幟,也是這艘獨木舟橫跨太平洋的最終意義。
獨木舟上的領袖,易立亞,正帶領着這場橫跨千裡的尋親行動。
易立亞
作為南島語族的後人,他一直在尋找族群記憶中的故土。
于是在2010年7月27日,他率領着這一群滿懷熱血的南島語族後人,一起踏上了尋親之旅。
他們更是親手打造了一艘名為“自由号”的獨木舟。
這艘獨木舟是根據當地流傳下來的藍圖制作的,由純木材打造。
之是以用這樣的獨木舟,是為了證明他們的祖先正是乘坐這樣的木舟從中國來到這裡。
而且為了親近自然,回歸生命的本源,他們還要求船員們不能攜帶現代生活用品,如手機和友善面。
這是為了更貼近千年前的原始狀态。
事實證明,他們确實做到了,但這并不容易。
一路上,他們經曆了台風、暴雨和饑荒,幾次危機差點讓旅程終止。
大約在獨木舟出發的第五十三天,他們遇上了名為“鲶魚”的台風。
獨木舟從狂暴的台風邊緣劃過,一陣飓風吹來,差點将他們掀翻。
肆虐的台風持續了一整周,在這期間,他們的食物被消耗殆盡。
台風來臨前,船員們靠捕撈海魚維持生計。
但台風期間,海魚躲進了深水區,極難捕獲。
他們還面臨一個緻命的問題:在海上迷失了方向。
台風天氣使周圍環境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磁場紊亂,傳統的指南針也失去了作用。
易立亞後來回憶道:
“那段時間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時刻,但我知道,這是對我們的考驗,因為我們的祖先經曆過比這更艱難的時刻。”
不幸中的萬幸,這艘小小的獨木舟上,竟然隐藏着一位經驗豐富的水手。
他不僅能夠在台風天氣中找到正确的航線,還解決了食物問題。
這給船上的人們燃起了生的希望。
這名水手就是庫伯(Koronui)大叔,他擁有出神入化的航行技術。
據說,他曾獨自駕駛木船,在台風肆虐的天氣中捕捉到了一條6.52英尺的大眼鮪魚,那可是一條長達2米的大魚。
船上的人們隻能将希望寄托在庫伯大叔身上,而庫伯大叔也不負所望。
在這片暴亂的海域上,他仿佛得到了神靈的庇佑,總能準确地指導航向。
随後是解決食物的問題。
易立亞駕駛的獨木舟
早晨,當船員們剛剛起床時,他們驚訝地發現船艙裡躺着一條長達1.5米的大魚。
這條魚是庫伯大叔在深夜利用魚的習性釣上來的,為他們解決了燃眉之急。
在這次跨越太平洋的旅程中,獨木舟經曆了數百次的修補,船員們和南島語族的後人們經受了無數磨難。
他們原計劃在10月31日抵達中國,但他們比計劃時間延遲了近20天。
盡管如此,他們最終成功地跨越了太平洋,抵達了中國的南岸,完成了這段傳奇的尋根之旅!
這不僅是他們浪迹天涯的征程,更是南島語族後裔們探尋中國古老根脈的偉大冒險。
此舉也成為了易立亞一生中的輝煌時刻。
辭掉工作,家人反對,路途艱辛但是結果值得!
易立亞曾任外交顧問。
1987年,他曾因工作原因來到過中國,那次經曆讓他對這片古老的土地産生了深深的吸引力。
從那時起,他心中萌生了一個想法:去中國尋根!
這個想法被他深藏了21年,直到他決定辭去工作,将這一瘋狂卻神聖的計劃付諸實踐。
易立亞的妻子對這一計劃并不支援。
她認為,憑借一艘用傳統石斧制作的獨木舟,跨越如此遙遠的距離,既不切實際又極其危險。
然而,易立亞卻堅信,這是一場神聖的尋親之旅,是對自己種族根源的使命之旅。
他的信念很快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其中。
在籌備過程中,易立亞翻閱了許多古老的文獻,發現了許多和中國有關的資訊。
這也讓他堅信,他們的航程,不僅僅是一場冒險,更是一次精神和文化的歸宿。
說幹就幹,易立亞迅速找到了流傳下來的圖紙,這是一張木制獨木舟的設計圖。
随後經過當地技藝高超的木匠精心修繕,“自由号”獨木舟橫空出世。
很快,一批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到了獨木舟上,包括六名南島語族後裔和五名負責此次航程的船員,他們共同踏上了這段尋根之旅。
之後又經過半年的籌備,他們終于在2010年7月27日這天,正式啟程,開始了這段跨越千裡的尋親之旅。
在獨木舟滿載一船人出發的那天,易立亞的妻子站在大溪地的岸邊,擔憂的看着自己的丈夫乘船遠去。
在易立亞駕駛“自由号”獨木舟進行尋根之旅的過程中,他的妻子王辛無疑承受了巨大的擔憂和牽挂。
在出發的那天,易立亞的妻子站在岸邊,眼中滿是擔憂。
她深知這次旅程對易立亞意義非凡,但也無法抑制心中的不安。
盡管衆人在航行中遇到了極度危險的“鲶魚”飓風,使整個旅程延遲了近20天,但易立亞一行人終于在11月19日抵達了中國福建馬尾港。
他們高舉着紅旗,宣告了他們的成功和歸屬感。
他們證明了這趟跨太平洋的旅程,即使放在千年之前,也是完全可行的。
在抵達之後,易立亞第一時間聯系了自己的妻子和家人,向他們宣布了這個令人激動的消息。
他滿懷激動地告訴他們,自己終于實作了這個跨越千裡的夢想,以千年前祖先的方式,回到了祖先的故土。
随即,易立亞和船隊成員們受到福建馬尾港當地人的熱烈歡迎。
他們的到來不僅吸引了衆多媒體的關注,也引發了衆人對南島語族文化的興趣。
易立亞等人
曆史學家和文化學者們對這次尋根之旅充滿了好奇,并紛紛前來交流和探讨。
易立亞和他的同伴們在福建停留期間,參觀了許多曆史遺迹,還與當地居民分享了他們的航程故事和文化傳統。
這段經曆不僅讓他們感受到了歸屬感,也加深了對自己文化根源的了解。
這次跨太平洋的尋根之旅,不僅是對祖先遺志的繼承,更是對文化認同的重新定義。
尋親之路已結束,文化溯源仍在繼續
成功抵達中國後,易立亞滿臉興奮,完全沒有顯現出長時間航行的疲憊。
他親切的注視着這片在夢中無數次出現的土地,心中充滿了成就感和喜悅。
這次跨越重洋的尋根之旅,不僅讓他親眼見證了祖先的足迹,更讓衆人感受到文化傳承的力量和重要性。
為了慶祝這一曆史性時刻,當地居民自發組織了盛大的歡迎大會。
人群如織,鮮花滿天,熱烈的歡迎和祝賀充滿了整個現場。
作為對這次尋根之旅的紀念,易立亞決定将“自由号”捐贈給福建省博物館。
這艘獨木舟将成為連接配接過去與未來的重要紐帶,讓後人能夠了解他們的尋根之路。
易立亞(右一)
這不僅展示了中華民族的海納百川、包容大度,也将南島語族的文化在世界上留下了痕迹。
然而,易立亞想要做遠不止于此,駕駛獨木舟橫跨太平洋千裡到中國福建馬尾區,隻是他旅途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易立亞的下一步計劃是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尋找南島語族祖先的遺迹。
他希望能找到那些從中國南岸南下,最終形成南島語族的先人們留下的實際痕迹。
易立亞希望通過實地考察,找到南島語族與中國的曆史聯系,為他的尋根之旅增添具體的成果。
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他深切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悠久底蘊。
而且易立亞不僅關注個人的文化探索,還積極推動南島語族文化的傳承。
他組織了尋根之旅等活動,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南島語族的文化和曆史。
易立亞(右一)
他的行動不僅在南島語族内部産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引起了國内外媒體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
南島語族人的尋根之旅不僅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追尋,也反映了他們對祖先遺産的尊重。
南島語族人的尋根之旅,不僅是對自身文化根源的深刻追尋,更是一段充滿感情的曆史探索!
正如易立亞在面對采訪時所說的那樣:
“世界那麼複雜,人人都在渴望和尋找和平。如果我們發現大家原本都是一家人的話,那和平自然就會有了。”
這種對文化和祖先的尊重與追尋,與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深厚曆史和文化聯系何其相似!
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和對祖國的歸屬感,展現了同樣深沉的情感。
易立亞的成功尋根之旅,展示了文化認同和歸屬感的巨大力量。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明确的啟示:
和平統一是兩岸關系的最佳選擇,是我們的共同夢想,是最終的歸宿!
這種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參考資料:
來平潭尋南島語族之根:起底人類史上一次神秘的遷徙之旅------福建日報
南島語族後人駕獨木舟“尋根”中國------中國日報
所隔千萬裡卻被看作“同族”?揭秘人類史上最為神秘的遷徙之旅------鳳凰衛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