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前駐舊金山、紐約總領館經濟商務參贊,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及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進階研究員何偉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指出,要實作第二個百年目标奮鬥,必須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大力推動改革。中國經濟目前面臨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在外部政治環境惡化的條件下,要繼續堅定不移打開國門,鼓勵外商投資。現将專訪内容轉發如下:
全面深化改革,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
《21世紀》:怎麼看待二十屆三中全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何偉文:二十屆三中全會将是中國實作第二個百年目标奮鬥征程上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一次會議。黨的二十大對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了全面的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确提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産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作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标,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 第一步就是到2035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人均GDP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去年,我們的人均GDP是12700美元,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個人所得最低的三個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的平均人均GDP是25600美元,正好是我們的兩倍,而且未來還會增長。是以,到2035年,我們怎樣去争取人均GDP達到3萬美元,也就是比現在增加一倍多,将是一個非常嚴峻艱巨的任務。要實作這一點,僅僅延續過去的增長是不夠的,因為我們現在的工業增加值已占世界的30%,增長空間有限,是以必須要大力發展新質生産力,尋找經濟的新增長點。要發展新質生産力,就需要大力推動改革。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就提出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産力,重點對生産關系進行了調整,進而有力推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程序。現在,我們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銳意創新,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一切不适合生産力發展的生産關系,改革調整不适合經濟基礎發展的上層建築。從這個角度看,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我們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化改革,為解放生産力、擴大新質生産力的增長提供強大支撐,為2035年基本實作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根本保障。
繼續提振内需,把穩經濟回升勢頭
《21世紀》: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5.0%左右的增長目标。2024年已經過半,您覺得中國能否實作這一增速目标?結合近期公布的經濟資料,怎麼看目前中國經濟的形勢?
何偉文:一季度大陸以5.3%的經濟同比增速超出市場預期,增速較上個季度加快0.1個百分點,實作良好開局。從“三駕馬車”看,一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73.7%,拉動GDP增長3.9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1.8%,拉動GDP增長0.6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國内消費和投資拉動GDP增長的總合為4.5個百分點,進出口對GDP增長貢獻為0.8個百分點。在外需偏強、内需偏弱的背景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4.7%,增速較一季度放緩0.6個百分點。二季度進出口同比增長7.4%。随着外需持續回暖,出口增長遠遠高于進口增長,淨出口對GDP的貢獻度進一步提高。國家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初步核算,上半年GDP同比增長5.0%。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0.5%,拉動GDP增長3.0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25.6%,拉動GDP增長1.3個百分點;貨物和服務淨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13.9%,拉動GDP增長0.7個百分點。這表明三駕馬車的動力出現了調整,但總體增長勢頭仍然穩定。預計今年下半年将保持良好的态勢。但也應該看到,目前,大陸經濟仍然面臨很多挑戰和困難。6月,制造業PMI錄得49.5,與上個月持平,繼續維持在榮枯線以下,表現弱于季節性。CPI同比上漲0.2%,環比下降0.2%。在國内消費需求疲弱的背景下,如何提振需求、實作可持續的增長是我們面對的主要問題。是以,我們不應該僅僅滿足于實作5.0%的增長目标,而要切實保持好回升的良好勢頭。
堅定不移打開國門,積極鼓勵外商投資
《21世紀》:您怎麼看待大陸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前景?經濟的主要驅動力有哪些?同時又面臨着哪些挑戰呢?
何偉文:我們中長期的前景是向實作“兩步走”目标而努力。目标已經非常清楚,但按照現有的增長模式是很難的,必須要有新質生産力的飛躍。那麼現在存在什麼問題呢?第一是需求不足,第二是部分産業産能過剩。是以,我們需要通過深刻改革提升需求,并對産能進行根本調整,消除一些落後的産能,大力發展人工智能、大資料、新能源、量子計算、量子通信等方面新的産能。
《21世紀》:如何擴大對外開放是國内外對于本次會議的關注焦點之一。您怎麼看待在新形勢下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意義?面對逆全球化思潮的擡頭,如何通過高水準開放形成國際競争合作新優勢?
何偉文: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現代化的一般規律就是大幅度提高生産力。回顧過去的四次工業革命,我們可以看到要實作技術的飛躍關起門是肯定做不到的,我們必須面向世界先進科技的供應鍊和産業鍊開放,吸引、鼓勵掌握先進技術的企業來中國投資合作。在逆全球化、保護主義擡頭,甚至是地緣政治割裂的背景下,我們要在政治上堅決反對陣營對立;在經濟上要擴大開放,改善投資環境,大力鼓勵外商來投資。這樣做不僅具有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改革開放以來,大陸吸引外商投資取得了極其巨大的成績。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占全球超過17%,外商投資功不可沒。但仍有巨大發展空間。大陸GDP總量與歐盟相當,但外資存量隻有歐盟五分之一。是以,堅定不移地打開國門,積極鼓勵外商投資,仍是我們的一項長期任務。
歐美對華加征關稅,到底在怕什麼?
《21世紀》:近日,歐美紛紛對中國電動汽車等産品加征關稅,大肆炒作中國新能源産品“産能過剩”。歐美近期的行動會對中國産生怎樣的影響?中國應該如何應對?
何偉文:美國對價值18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關稅,其中對電動車關稅從25%提高到100%。這實際上不是一個經濟問題,是政治上的敵視和排斥。中國電動車對美國出口僅逾1萬輛,美國卻想要把整個中國電動車出口掐斷。歐盟委員會自7月5日起正式對進口自中國的純電動汽車征收臨時反補貼稅,稅率在17.4%~37.6%之間。但它的臨時關稅到四個月後才能正式确定是長期化還是取消,是以目前是一個視窗期,中歐雙方正在進行磋商談判。“産能過剩”這個說法是不對的。從全球來看,電動車去年在全球的産量是1435萬輛。彭博資料顯示,到2023年底,全球電動車保有量隻有4000萬輛。而要實作能源轉型,從現在到2026年,每年要新增2000萬輛,從2027年到2040年,每年要新增4000萬輛電動車。然而,去年,全球電動車的産量才1400萬輛,其中,中國的産量是950多萬輛,是以,從世界範圍大的需求來講并沒有産能過剩。現在的問題是現有蛋糕的劃分。以歐盟為例,歐盟整個汽車市場是飽和的,去年新車注冊量隻有1050萬輛,汽車普及率已經達到84%,人口不擴大,經濟增長也很慢,是以它蛋糕就這麼大。與此同時,中國對歐盟電動車的出口增長非常快,是以,歐盟認為這會影響它的蛋糕。那我們怎麼做呢?一方面,我們要堅決反對單方面的保護主義,不能肆意根據自己的标準違反世貿組織的規定,雙方要搞清楚有沒有傾銷、有沒有補貼。另一方面,在這個基礎上,雙方要适當考慮歐盟本身的關切,然後通過協商進行一些協調,實作一種讓雙方互惠的安排。而針對美國對華封殺的态度,我們也無須客氣,可以采取對等的措施。
要擴大吸引外資,須繼續改善營商環境
《21世紀》:近年來,中國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出台了一系列法規政策。您對這些舉措有何評價?相較于國際先進水準,我們的法規政策體系是否足夠完善?是否存在一些模糊地帶或空白點,需要進一步明确和補充?
何偉文:近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積極地擴大開放,把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并不斷改善營商環境,以吸引外國企業來華投資。據美國管理咨詢公司科爾尼日前釋出的2024年全球外商直接投資信心指數報告顯示,中國排名從去年的第七位躍升至第三位,在新興市場專項排名中位居榜首。當然,我們的營商環境仍有改善的空間。第一,在美西方國家對華打壓、封禁之下,外部政治環境的惡化不利于外商來華投資,因為它們擔心對華投資的風險。第二,雖然我們不斷出台擴大開放的政策,但在執行過程中,有些地方企業和政府部門在某些方面作為不當或不到位,需要改進。
《21世紀》:6月26日,國務院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利用外資工作。會議指出,外資企業在建構新發展格局中發揮重要作用,要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多措并舉穩外資。下一步穩外資從何處入手?
何偉文:第一,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打開國門,向世界展示開放合作的立場。近年來,我們在不斷加強同全球南方國家的務實合作,同時要繼續尋求同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合作。第二,我們要按照供應鍊需求來招商,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半導體、電子、新材料等重點産業,我們要吸引頭部企業來中國發展,進而參與到這些産業的全球供應鍊之中,讓中國跟世界市場實作對接和融合。
抓緊美大選前視窗期,穩住中美關系
《21世紀》:在美國即将舉行大選的背景下,中美關系未來的走向頗受關注。在舊金山會晤之後,中美關系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在美國新一屆政府成立後,美國對華态度是否會出現轉變?
何偉文:目前來講,我們有兩項重要的工作要做。第一,要充分利用好目前的視窗期,堅定不移地穩住中美關系。舊金山願景給中美關系帶來了一年的視窗期,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底,明年1月美國新總統将上台。自舊金山會晤以來,中美關系總體是穩定的,而且在小幅地改善,兩國經貿關系也在回升,中國對美出口已經恢複到曆史最高水準的93%。當然,我們也需要對美國大選結果做好各種預案,但不能是以影響我們現在的努力。第二,更重要的是,不能隻盯住華盛頓,我們的眼睛要向下看,同美國的地方政府和企業加緊聯系,推動各領域人文交流。中美關系并不完全由華盛頓來決定,我們有大量的民間工作,這些工作做得越多、越充分,中美關系就會越穩定。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亂釋出時間
常有讀者朋友錯過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陽”設為星标
點選上方的公衆号卡片
再點右上角三個點
就能看到“設為星标”
保持聯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陽
///
RDCY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向中國人民大學捐贈并設立教育基金營運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進階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營運管理4個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系、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内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