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作者:澎湃新聞

吳靜

人們認為,圍繞但丁的"神歌"存在一種有趣的兩極分化現象。也就是說,很少有人讀過整本《神歌》(超過14000行),但很少有人被它的魅力所啟發。今天,這種有趣的現象在世界各地變得越來越明顯。前往歐洲的遊客有機會停下來欣賞波提切利的百幅"上帝之歌"插圖,或者被羅丹的雕塑"地獄之門"深深震撼;丁的《神之歌》的主題體驗了詩歌和音樂的二重奏,無數電影愛好者在大衛·芬奇的《七宗罪》、羅恩·霍華德的《但丁密碼》等懸疑作品中思考和回憶《神之歌》的器官和奧秘。可以說,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一首詩,甚至像但丁的《神歌》這樣的文學作品,對後代的藝術創作有着如此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以至于阿根廷著名詩人和作家博爾赫斯說:"文學和所有書籍的巅峰之作就是《神歌》。"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波提切利畫了但丁的肖像

"神之歌"與藝術

自古以來,文學與藝術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而跨越跨藝術交流的領域,《神歌》幾乎提供了一個完美的典範,無論是插畫、繪畫和雕塑等題材,都留下了無數相關傑作,一直受到世人的津津樂道。

早在14世紀,當但丁的《神之歌》以手稿的形式流傳時,就有藝術家或為自己的愛或有秩序的力量來說明《神歌》。此後,幾乎每個世紀都有藝術家插畫,包括15世紀意大利畫家吉列爾莫·吉拉爾迪、波提切利、米開朗基羅、18世紀意大利畫家薩巴泰利、皮内利、19世紀瑞士畫家弗利斯、德國畫家科赫、法國畫家多爾、20世紀西班牙畫家達利、英國畫家巴頓等。在所有為但丁的《上帝之歌》繪制插圖的畫家中,最著名的無疑是19世紀法國版畫家、雕塑家和插畫家古斯塔夫·多爾(Gustave Dore)。他受出版商的邀請,為幾部世界著名作品作畫,并成為歐洲著名的插畫家。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上帝的歌》(Dore Illustration)

時至今日,多爾的插圖仍然與但丁的《神之歌》相協調,被世界各地的讀者和評論家視為"黃金組合"。作為多爾最早的文學插畫經典,其《神歌》插畫完成于1855年,基本由黑白、層次分明、對比鮮明、質感強烈組成。無論是宏大的場景還是精細的個性描繪,他都喜歡用極細的線條來編織圖像的表面和身體,善于線條的密集度來展現物體的明暗色調,進而營造出強烈的光感和立體感。更重要的是,多爾的《上帝之歌》插畫極大地激起了但丁在法國文學界的濃厚興趣,并帶動了法文譯本、批判作品、特刊、相關畫作在各版《歌》中的迅速發展。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但丁和比阿特麗斯

在繪畫領域,但丁的影響更是無處不在,它在壁畫、木刻、水彩畫、油畫等方面為藝術家提供了優秀的素材。1884年由著名的前拉菲爾畫家亨利·假日(Henry Holiday)創作的畫作《但丁和比阿特麗斯》(Dante and Beatrice)被認為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這幅畫描繪了但丁和比阿特麗斯在佛羅倫薩三一橋邊緣的偶遇(他們一生中僅有的兩次會面之一)。但丁身穿白色,優雅優雅,在女友的陪同下,站在一旁,試圖隐藏自己内心的激情,也因為比阿特麗斯刻意的冷漠而表現出一種淡淡的悲傷。圖檔中的整個場景,正如但丁在"新生兒"中描述的那樣:

她走着,在恭維的中間,

但她全身都謙遜溫柔,

她似乎不是女人,而是從天而降的,

隻是為了顯示奇迹降臨世界。

她很可愛,她一直眨着眼睛,

一股甜蜜的甜蜜流經眼睛流入心靈,

如果沒有品嘗過它,你一定永遠不會體驗過它:

從她櫻桃色的嘴唇上,似乎微微散發出光芒

充滿愛的柔和靈氣,

它指令你心中的道:"歎息!"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但丁的夢想

在此期間,英國畫家但丁·羅塞蒂(Dante Rossetti)也是拉斐爾前派畫家,他同樣癡迷于但丁主題,并創造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在他的傑作"但丁的夢"中,主要圖像突出了"上帝之歌"的天堂王國以及比阿特麗斯對但丁的天堂之旅指南的着名典故。在這幅畫中,羅塞蒂創造了一個具有複雜符号的幻想世界。畫面中比阿特麗斯兩位女仆所穿的綠色連衣裙,在某種意義上象征着希望,而畫面前的一朵花,以及畫面中間天使的親吻,無疑具有聖潔的象征,而畫面右側出現的紅色鴿子則象征着愛情。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羅丹,地獄之門

在雕塑領域,但丁的《神之歌》深深地影響了一代大師羅丹的創作(羅丹在雕塑史上的地位,就像但丁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樣)。根據"上帝的地獄之書",羅丹花了37年的時間創作了着名的雕塑群"地獄之門"。為了表達這些運動中的生活,他雕刻了186幅不斷掙紮和自我折磨的圖像,以追求欲望,恐懼和理想。其中,既有強壯的身體,也有柔軟的裸體,主要形象後來成為獨立作品,《思想家》是其中最優秀的作品之一。羅丹的另一件舉世聞名的雕塑《吻》也出自《神之歌》的情節——但丁描述了弗朗西斯卡和保羅的愛情悲劇。于是,羅丹塑造了一對夫婦,盡管受到世俗的诽謗,使在見面時溫暖的親吻永遠定格。仔細觀察雕塑,身體雕像的皮膚極其光滑柔軟,與他們所坐的表面上粗糙的岩石形成鮮明對比,一種對生命的熱情随着親吻流過兩個男人的身體,給觀衆帶來了耀眼的震顫。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羅丹之吻

"神歌"和音樂

19世紀初,西方音樂進入了浪漫主義的新時代。這一時期的音樂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強調音樂要與詩歌、戲劇、繪畫等以外的其他藝術相結合,促進一種綜合性的藝術。是以,從現代文學經典中汲取靈感的标題音樂已經進入了鼎盛時期。自《神之歌》問世以來,就有以這個主題或背景創作出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的作曲家,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無疑是李斯特,一位資深的文學愛好者,創作了許多音樂傑作的文學主題。

1837年聖誕節前夕,李斯特讀了《上帝與地獄之書》,他立刻被但丁無與倫比的想象力所吸引。從那時起,這些想法和幻想一直萦繞在李斯特的腦海中,他一直試圖表達出來。最後,在1849年,他完成了但丁的《閱讀後的感覺:奏鳴曲式的幻想》(後來被稱為但丁的奏鳴曲)。這是一首鋼琴奏鳴曲,收錄在《意大利旅行時代》中,是這些作品中最後也是最大的一部。這首鋼琴傑作以著名的三音主題(被認為是"音樂中的魔鬼")開始,它沒有展示但丁對地獄之門的描繪,而是詩人為這些被詛咒的靈魂祈禱,并讓他們與他交談。李斯特運用出的超凡鋼琴技藝可以與柏遼茲對管弦樂隊的運用相提并論:他用鋼琴制造出交響樂的聲音,可以看作是文學與音樂相結合的典範。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李斯特《但丁交響曲》

1850年,李斯特讀了整本上帝之書,在給理查德·瓦格納的一封信中寫道:"像維吉爾和但丁一樣,你們向我展示了通往聲音世界的神秘境界的道路。我全心全意地告訴你們,我将以永恒的愛獻給你們一部作品。"這是著名的但丁交響曲。1857年,李斯特親自執導了這部作品的首次公開演出。據推測,瓦格納被李斯特的感情所震撼,後來娶了李斯特的女兒,使其成為音樂史上最好的詞之一。在《但丁交響曲》中,李斯特跟随但丁踏上了通往地獄、煉獄和天堂的神奇之旅,同時也描繪了他自己的特征和屬性,認同了他的宗教和信仰,并描繪了他自己的自畫像。值得一提的是,李斯特開創了交響樂的音樂流派,但丁交響曲是這種新音樂流派的傑出代表。

和李斯特一樣,俄羅斯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也是一位狂熱的文學愛好者,特别喜歡但丁和莎士比亞。是以,柴可夫斯基非常熱衷于交響樂作為一種音樂流派,他遵循李斯特的創作特點,即不拘泥于情節的描述,而是以反映主題為目的的戲劇主題。于是,老柴創作了《羅密歐與朱麗葉》、《暴風雨》、《哈姆雷特》和《利米尼的弗朗西斯卡》等一系列交響樂傑作,是根據但丁的《上帝之歌》改編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交響幻想的形式與但丁《神之歌》中的幻想氣質高度一緻,作曲家用但丁的"無限悲傷"描繪了悲劇的境況,為這首不朽的詩做了富有想象力的音樂插圖。

1876年,沙皇的專制壓制了俄羅斯的土地,柴可夫斯基在令人窒息的氣氛中朗讀了《上帝之歌》,一場感人的悲劇與他産生了強烈的共鳴,而全中的音樂則讓作曲家迅速寫出了一部傑作。音樂從銅管弦樂和弦的聲音中升起的冷霧雲開始,深沉的氣氛将人們帶到黑暗和可怕的地獄之門。同時,低音弦和低音管在向下的裝飾音之後演奏出微弱的長音。它驚恐地聽着銅管樂中地獄的聲音,并立即成為但丁在監獄中悲傷的歎息。之後,木管弦樂隊和弦樂團如此怪誕地演奏了管弦樂隊不協調的半音,仿佛在地獄中是"痛苦的呻吟和絕望的哀嚎"。在這個大型前奏中,柴可夫斯基用精湛的繪畫技巧描繪了但丁的黑暗之國之旅。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柴可夫斯基,弗朗西斯卡,雷米尼

随着序幕的結束,音樂進入了由三首樂曲組成的交響樂的主體。第一部分名為"地獄的旋風",靈感來自法國版畫家古斯塔夫·多爾(Gustav Dore)的版畫插圖"地獄的旋風",老柴在閱讀"上帝之歌"時看到了這幅插圖。在琴弦的輕微顫抖中,旋風向上擺動,飛向尖銳的吹笛。在這一點上,低音弦和大管重複着一個咄咄逼人的動機,而地獄般的大師引導但丁進入一個凄涼的監獄悲劇。木管高音區從遠處傳來一聲痛苦的呐喊:"地獄的風暴從未停止,許多靈魂飄揚,嬉戲,倒挂,有時挂在懸崖壁上,哭泣。

第二部分是"弗朗西斯卡的愛之歌",一個柔和的單簧管,唱着一個小鎮利米尼的年輕女孩的聲音。這個主題包含了一對戀人對快樂過去的回憶。然後,這個感人的主題三遍,表達了弗朗西斯卡和保羅的愛,有時溫柔的脈絡,有時熱情,正如女孩所說:"愛,從前面看,不會讓所愛的人離開。然而,所有的善良都被猛烈的整首和弦沖走了,随着定鼓的節拍,管弦樂隊殘酷地演奏出強烈的音調——在暴君的刀下,美麗的戀人倒下了。随着長長的歎息,和諧的悲傷在死亡的寂靜中消失了......與地獄的結局不同,老柴在最後時刻并沒有暈倒,而是用一對悲傷的靈魂的強大和弦擊中了地獄之門,給了他們幸福和自由,整首歌以一場激烈的鬥争結束。

《神歌》和電影

作為一部綜合性藝術,影片集戲劇、藝術、音樂等藝術形式于一身,成為20世紀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形式。自1911年朱塞佩執導的無聲電影《地獄》上映以來,已經有無數根據但丁的《上帝之歌》改編的電影和改編作品,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著名導演大衛·芬奇執導的經典作品《七宗罪》(1995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很多人第一次接觸到但丁的《神歌》及其中蘊含的思想,都是通過這部電影。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電影《七宗罪》海報

七宗罪的概念起源于天主教,最初是由希臘神學僧侶提出的,指的是人類的巨大罪惡,屬于原罪的範圍。他們是欲望,暴飲暴食,貪婪,懶惰,憤怒,嫉妒和驕傲。電影中的連環殺手恰好是犯下這些原始罪行的人。但在一連串的謀殺案發生後,冷靜的資深警官薩莫斯(摩根·弗裡曼飾)和渾身是血的新人米爾斯警官(布拉德·皮特飾)被卷入了犯罪之謎,知道薩默西去圖書館讀了但丁的《神之歌》(也是多爾的插圖),并了解到天主教的"七宗罪"概念逐漸浮出水面。伴随着巴赫舒緩悠揚的"G弦歎息",查莫斯走過一排排莊嚴的書架,仿佛在與殺手的秘密戰鬥中,"默默地聽到雷聲"。多少年過去了,這個經典的橋段依然能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

當然,這部電影成為經典,其微妙的結局是有幫助的。兇手約翰因為"嫉妒"而殺死了米爾斯的妻子(以及她肚子裡的嬰兒),米爾斯也因為憤怒(沖動)而受到懲罰,這影響了他的情緒,最終不得不為殺戮負責。值得注意的是,但丁在《神之歌》中将七宗罪的嚴重性排在了一起,憤怒和嫉妒是僅次于傲慢的兩種原罪,就像孿生兄弟一樣,兩者在電影中都是糾纏不清的。整部電影,從一開始的原罪建構到最後七宗罪的完成,形成了一個微妙的環形結構。七天的雨,七天的兇殺案和七宗原罪,請注意電影的灰色調。最後,查莫斯的獨白令人印象深刻:"海明威說,'世界太美了,值得為之奮鬥',我隻同意後半部分。

美國著名作家丹·布朗(Dan Brown)也是但丁的忠實粉絲,根據他的小說《但丁密碼》(The Dante Code)改編的同名電影(2016年)再次将焦點鎖定在但丁和衆神身上。這部電影的英文名稱是"地獄"或"地獄",來自但丁的"地獄"。為了生存,片中的激進科學家會毫不猶豫地發動一場瘟疫,通過瘟疫"消滅"地球上大部分人類,進而確定少數幸存者能夠繼續活在人類物種中更長時間。這個理論是基于上帝的之歌,世界的瘟疫就是地獄,隻有通過地獄,人類才能到達最後的天堂。

但丁遺響七百年:《神曲》與繪畫、音樂和電影

電影《但丁密碼》海報

作為一部懸疑電影,解密當然是核心。在這裡,我們跟随相機穿越佛羅倫薩的Ufezi畫廊和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着名作品,擁有歐洲最具曆史和文化氛圍,在此過程中,蘭登教授(湯姆·漢克斯)用冷酷的知識一步一步地解開了這個謎團。其中,波提切利的一幅畫在但丁的《密典》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那就是《地獄地圖》。這幅畫完全基于但丁在《神之歌》中對地獄的描述,其整體構圖就像一個大蜂巢,上寬窄,上寬窄,充滿了罪的兒女。在影片中,蘭登博士對這幅畫非常熟悉,通過畫面中的一些細微差異,解開了隐藏的重要謎語。

任何熟悉但丁生平的人都知道,他因政治而無家可歸,但他是一個硬骨頭,在一流的文學人物中具有曆史敏感性。他漂亮地拒絕了陸軍參謀長的提議,說他永遠不會丢臉地回家。但丁寫道:"我應該以詩人的身份回來,把月桂冠放在我受洗的地方......"是以《但丁法典》把這句話當作一個謎,蘭登博士用它來尋找但丁受洗的地方,聖喬瓦尼浸信會遊泳池。但丁死後,隻有死者才能被允許回到他們的家鄉。他的死被放置在著名的"佛羅倫薩老宮"的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這個細節在電影中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然,沒有任何藝術、音樂或電影可以取代原來的但丁歌曲。但如果但丁能夠對這些精彩的藝術形式感興趣,進而進入幻想的世界,那仍然是閱讀經典的重要方式。

責任編輯:于繼賢

校對:夢想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