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黨校”與“志願驿站”引領群衆珍愛自然、保護環境,“綠色積分”和“環保實踐”讓群衆共享綠色成果……在綠水青山的周甯,鄉村振興因生态發展而煥發新生,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春風為這片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周甯縣始終秉持生态優先發展理念,不斷探索生态振興新路徑,在促進生态農業、生态旅遊發展的同時,加強鄉風文明建設,走出了一條具有周甯特色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生态振興”之路。
“三庫”生态文明學習實踐基地(森林黨校) 鄭文敏 攝
打造基地
深植生态文明建設理念
走進周甯縣七步鎮後洋村的黃振芳家庭林場,7300多畝林場郁郁蔥蔥、青翠欲滴。林下金線蓮、草珊瑚等藥材生機盎然。
1983年,年逾半百的黃振芳貸款8萬元,帶着全家上山開荒、植樹,創辦家庭林場,成為當時甯德地區的造林大戶。短短三年,黃振芳一家鉚足幹勁植樹造林1207畝,為閩東綠化植樹帶了好頭。在他的帶動下,後洋村掀起造林熱,從一家植到家家植,短短幾年,林地面積擴至7307畝。
黃振芳的孫女黃娟娟講述一家人植樹造林的故事 劉志玮 攝
1988年至1989年,時任甯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先後三次到黃振芳家庭林場調研,創見性地提出“森林是水庫、錢庫、糧庫”的科學論斷。
2021年,依托黃振芳家庭林場,周甯縣高起點、高标準推動“三庫”生态文明學習實踐基地建設,打造“黃振芳家庭林場”生态文化品牌。同年7月,我省首個“林業生态文明實踐基地”落戶黃振芳家庭林場。去年,該基地共接待全國各地黨員幹部454批次9029人次前來參觀研學。
“作為周甯縣新一代青年人,我們要以争的意識、拼的姿态、搶的勁頭,新墾荒山、培育種苗、植樹造林,追逐于綠水青山間……”日前,在周甯縣“三庫”生态文明學習實踐基地,黃振芳的孫女、“理論宣講輕騎兵”成員黃娟娟正為前來研學的學生進行現場教學。
為深化宣講力度,達成生态文明新共識,2022年,周甯縣統籌“非遺+宣講”“文藝+宣講”“普法+宣講”等特色載體,從各條戰線、不同行業中選拔組建39支“福小宣·理響周甯”理論宣講輕騎兵,以“三庫+碳庫”重要生态理念為重點,廣泛開展面向基層的對象化、分衆化、互動化宣講活動,引領全縣上下形成逐綠共識,讓黨的聲音“飛入尋常百姓家”。
“我們将繼續以多載體、多形式的人員構成,打造強大宣講隊伍,豐富宣傳載體、創新宣講形式,推動‘三庫+碳庫’重要生态理念在基層‘活’起來、‘動’起來。”周甯縣委宣傳部(文明辦)主任陳強說。
今年,“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與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論研讨會将在周甯縣舉辦,國内權威專家學者和親曆者代表将圍繞“三庫+碳庫”重要理念與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進行研讨和宣傳,為進一步傳承和弘揚“三庫+碳庫”重要理念提供新平台、新思路。
環保志願服務
點亮生态文明建設的火炬
大米、洗髮乳、洗衣液……在周甯縣禮門鄉仕本村“電力愛心超市”内,各類生活用品整齊擺放在簡易貨架上,“明碼标分”,群衆可以通過參與文明實踐活動而獲得積分,在超市免費兌換物品。
禮門鄉仕本村志願者用志願服務積分兌換商品 李何穎 攝
近年來,周甯縣充分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作用,以“積分制”為抓手,建立“文明實踐積分制+愛心超市”模式,激勵群衆參加環保志願服務等活動,引導群衆由原來的“被動參加”轉變為“主動參與”,為生态文明建設注入持久動力。
“積分超市”的運作隻是周甯縣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的一個縮影。
“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芬芳撲鼻滿枝丫,又香又甜人人誇……”這首經典音樂響起,也是濕垃圾的“集結号”,周甯縣泗橋鄉坂坑村村民将濕垃圾收集好,分揀員每日上門回收,并檢查各戶垃圾分類收集情況,及時提出指導意見,確定垃圾分類收集到位。每當周一、三、五垃圾車響起不同流行音樂時,代表要收幹垃圾了,這時,村民們提着家中對應的垃圾桶在村主幹道兩旁6個候車點等候車輛經過,将家中的垃圾倒車上,運往縣城進行統一處理。
多年來,泗橋鄉坂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堅持宣傳推廣垃圾分類,通過常态化衛生督導、網格員激勵保障和積分制管理評價等機制,充分調動村民參與社會治理,探索基層鄉村治理新路子,不斷提高百姓幸福感、獲得感。
泗橋鄉坂坑村志願者回收濕垃圾 鄭文敏 攝
與此同時,一個個“紅馬甲”出現在大街小巷,拾撿煙頭、紙屑,指引群衆規範停車……周甯縣充分發揮“銀屏峰下周墩人志願者”、周甯義工協會等民間群體力量,開展清潔家園、美化城市、敬老助殘等志願服務上千場次,不斷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内容,實作群衆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
淳樸民風潤鄉土,興旺鄉村展新顔。2023年以來,周甯縣累計開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2600餘場次,切實打通服務群衆“最後一公裡”,為建設美麗幸福新周甯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綠色文明實踐
驅動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鯉魚溪源自宋代,曆經八百年,2008年,以‘三個世界唯一’(魚冢、魚葬、魚祭文),收錄吉尼斯——‘年代最久的鯉魚溪’……”端午假期,在周甯縣浦源鎮鯉魚溪景區内,紅領巾小導遊聲情并茂地向遊人講解鯉魚溪八百年“人魚同樂”的故事。
紅領巾小導遊為遊客講解“人魚同樂”的故事 葉娜娜 攝
近年來,浦源鎮浦源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充分利用鯉魚溪生态文明風景區的優勢,從振興鯉魚文化着手,組建“紅領巾小導遊”志願服務隊,在景區内設立導遊服務站,利用周末、節假日和寒暑假期,輪流到景區開展義務導遊。同時,引進“北路戲”“方言評書”等非遺技藝,讓鯉魚溪畔增添魅力風韻。據統計,2023年,鯉魚溪景區全年接待遊客超80萬人次,旅遊收入超億元。
“好生态”培育“好業态”,“好風景”催生“好錢景”。周甯縣以生态文明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的同時,将新時代文明實踐與生态農業、生态旅遊有機結合。
“馬鈴薯的田間管理包括土壤疏松……”4月,周甯縣科學普及志願服務隊在周甯縣利健園農業專業合作聯合社開展高山馬鈴薯高效栽培技術教育訓練會,為該縣馬鈴薯增産增收打下了基礎。
科技特派員張招娟現場指導農戶科學種植 劉志玮 攝
在周甯,像這樣的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并不是個例。2017年以來,科技特派員張招娟及其所在的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紮根周甯,服務生産一線,并結合周甯縣高山農作物産業發展規劃,推薦提供農作物新品種,開展授課教育訓練和技術指導,平均每年服務天數30天左右。他們把先進農業科技成果和現代理念帶給農民,把技術、資訊等要素注入農村,有力促進科技創新與農民的“零距離”對接,有效賦能鄉村産業發展。
周甯人用“一片綠”讀懂森林“四庫全書”,走出一條綠色發展路徑,讓山城人居環境更加美麗、人民生活更加美好。(閩東日報 魏知秋 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