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近幾年的教育,确實存在着一些令人不解或不滿的怪狀。
這些怪狀反映了教育的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沖突,值得我們認真地分析和思考。
非教學工作喧賓奪主
在網絡上看到這樣一句話:教師時刻都在忙,但忙的不是教學;校長什麼都在管,就是沒有管教學。
真是淚流滿面。
正如軍人的天職是保家衛國,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
可是,放眼望去,如今的中國小,教師教學之外的工作任務越來越多,基層教育負擔越來越重,已經是不争的事實。
近年來中國小校應對的各類督導評估、達标驗收、檢查評比等多如牛毛。
心理咨詢,檔案室,示範校園……
再比如“開展市xx目标管理考核方案”,“建立xx特色學校考核管理方案”,“開展xx活動方案考核……
活動花樣之多之繁瑣令人目不暇接,學校早已丢失了教學“主陣地”,校長成了“迎檢專業戶”、“專業陪檢人”。
“實幹”要材料照片證明,留痕主義成教師極大困擾。
這些形式主義在成為基層學校和教師的沉重負擔,更嚴重的是幹擾了正常教育教學活動。
學生成為上帝
教師淪為服務員
有兩句贊美教師的話:
一句是“教師是一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别人”;
一句是“老師是辛勤的園丁,培育出祖國的花朵”。
“蠟燭”強調了犧牲精神,“園丁”指出了責任意識,但它們有一個共同性,即“為了他人”。
“為了他人”就是服務的核心内容,是以,很多專家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就是服務員。
隻不過服務内容是獨特的,即道德與知識的服務。
服務場所是固定的,即學校。
服務對象是特定的,即學生。
随着社會的發現和教育的進步,社會都在強調,要辦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這個理念本身沒有錯誤。錯就錯在有些人的過分解讀:
讓人民滿意的教育,并不代表教育成為服務行業,也不代表教育服務好學生和家長。
人民滿意的教育,是人人能學習到知識道德教育。
在曲解之下, 長此以往,承擔教書育人任務的老師開始流落成弱勢群體。
成為人人都可以批評甚至舉報的職業。
教師淪為服務員真的是教育的一大幸事嗎?
大批教師無奈佛系躺平,真的是你喜聞樂見的嗎?
禁止給學生排名
大肆給教師排名
國家大力實施“雙減”政策,雙減第二條明文規定:不得給學生成績排名,我們期末考試成績都是以等級制呈現,學生成績都不能公布分數,更不得排名!
但是現實的學校又是怎樣一種狀态呢?
一面推行雙減,一面給教師排名。
全體教師會上一個一個念教師班級成績的排名,有的地方甚至設定“黑榜”,榜上有名的教師會面臨着扣罰績效工資的懲罰。
不讓給孩子排成績卻給老師排成績這是什麼邏輯?
是非對錯從來都不是由是非對錯決定的,而是由誰有能力颠倒是非決定的。
給老師排名次的依據是學生成績的排名,上黑榜的老師怕了,隻能拿學生開刀了,給學生壓力,違規刷題、測試,以求提高學生成績,其他教師也深恐步之後塵,拼命内卷。
這樣下去雙減還有何意義?
如此清奇的腦回路,真是春天萬花叢中最耀眼的那朵奇葩!
水往低處流
人往低處走
俗話說,人往高出走,水往低處流。
對于所有行業來說,都想向高處晉升。
但近年來,在教育領域出現了一種非常反常的現象,即許多中學教師渴望轉學到國小。
“人往低處走”在教師群體出現,很多教師甯願去國小教學,也不願意去初高中。
原因很現實,一方面中國小教師工資差距不大,另一方面國小不需要上早晚自習,而且升學壓力相對小。
“人往低處走”還展現在很多教師不願意進城了,甯願留在鄉鎮。
暑假選調季很多地方一反常态,很多符合條件的教師竟然不願意報名了,有的甚至連筆試都不用參加直接進面試,都不願意報名。
曾經鄉鎮村教師擠破腦袋也要進城,僅僅幾年時間,這中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近年來,國家給鄉鎮教師發了農村補貼,算下來工資比城區要高;
同時很多地方開通了對農村教師職稱評定的綠色通道,隻要達到相應工作年限,符合條件,都可以不受名額限制評定職稱;
還有就是,城區學校班級人數多,管理嚴格,教學評比壓力大,相對而言農村學校要好很多。
寫在最後:
如今學校的問題學生越來越多,教師越來越難當。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裡的“本”是根本,根基打不好,樓房如何拔地而起?
樹苗栽不端正,參天大樹怎樣長成?
一切的社會問題,從根源抓,就能從教育找到原因。
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我衷心希望教育中的“怪現狀”不要被人們見怪不怪,甚至逐漸遺忘。
希望不久後,這片廣闊原野上的教育能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