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德邦證券“賣身”進行時 與郭廣昌20年相守終分離

作者:投資者網

《投資者網》吳微

近日,證監會正式受理了德邦證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德邦證券”)關于5%以上股權變更的行政許可申請;山東國資或将取代亞東興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興業投資”)入主德邦證券。

天眼查顯示,亞東興業由亞東廣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亞東廣信”)100%持股,穿透後,“複星系”大佬郭廣昌持有亞東廣信85.3%的股權;而亞東興業持有德邦證券97.94%的股權;是以,德邦證券為“複星系”旗下重要的金融資産。

在“複星系”的支撐下,德邦證券得以快速發展,尤其是在債券承銷業務上。2017年,德邦證券債券承銷淨收入為8.61億元,在行業中的排名已位居前十之列。不過,2018年“五洋債”事件爆發後,德邦證券快速發展的趨勢自此中斷,因“五洋債”後續賠償問題,德邦證券收入、利潤大幅下滑。

實控人郭廣昌及其控制的“複星系”,最近幾年也因流動性壓力,已出售了大量旗下的資産。山東國資接手郭廣昌控股20多年的德邦證券,又能否讓德邦證券重獲新生呢?

緣起:借雞生蛋終成果

在國内,證券牌照并不容易取得,截至目前,國内在冊的證券公司僅有140多家。為了創立德邦證券,郭廣昌及其控制的“複星系”付出了較大的努力。

2003年,經證監會批複,在合并原沈陽市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原沈陽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原丹東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和原撫順市信托投資公司證券部後,由上海豫園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豫園股份曾用名)、上海複星産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複星投資”)、上海申新(集團)有限公司和天津金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了德邦證券,注冊資本10.08億元。成立時注冊地為沈陽市沈河區,2007 年2月注冊地變更為上海市普陀區。

德邦證券設立之後,豫園股份(600655.SH)等複星系控制的平台陸續受讓了丹東國有資産經營中心、撫順融達投資有限公司等股東轉讓的股權,豫園股份的持股也由設立初的30%,增加至32.73%。

此後,豫園股份、複星投資等股東又将其持有的德邦證券的持股轉讓給了興業投資。到2013年,德邦證券的注冊資本已增加至 16.9億元,股東興業投資持有公司93.64%的股份,為公司的控股股東。2014年,德邦證券召開了創立大會暨第一次股東大會,整體變更為股份制公司。雖然此後,德邦證券中小股東的股權進行了調整,但興業投資控股股東的地位并未發生變化。

德邦證券“賣身”進行時 與郭廣昌20年相守終分離

資料來源:公司公告

據界面新聞報道,早在2007年,德邦證券就有IPO計劃,彼時,德邦證券時任董事長方加春公開表示:“會在2007年全力推進IPO工作,早日實作成功上市。”不過,公開資料顯示,時至2017年,德邦證券在債券承銷業務上頗有建樹之後,公司才與海通證券(600837.SH)簽署了上市輔導協定。

2018年,“五洋債”事件正式爆發,因“五洋債”賠付及債券承銷收入大減影響,2021年7月海通證券正式終止了對德邦證券的上市指導。德邦證券的命運也因“五洋債”發生了劇變。

緣淡:雙雙遭遇“窩心事”

國内證券行業的行業集中度較高,頭部證券公司在證券經紀、投行、資管等業務上均有着巨大的優勢,是以中小證券公司争相發展自身的特色業務,德邦證券也不例外。

營收、淨資産排名都不太高的德邦證券,将大投行及其中的債券承銷業務作為公司的特色業務。2016年,德邦證券債券承銷金額為1123.36億元,排名第14位,較上年上升12位。2017年,公司債券承銷金額為2672.40億元,排名已上漲至第四位,僅次于中信證券(600030.SH)、中信建投(601066.SH)、招商證券(600999.SH)。

不過,在債券承銷過程中,德邦證券卻在“五洋債”事件上折戟。“五洋債”指2015年8月德邦證券承銷的五洋建設發行的“15五洋債”和“15五洋02”兩隻債券。2016年初,五洋建設因募集資金實際使用與募集說明書不一緻,被浙江省證監局出具責令改正決定書和上交所通報批評。同年,因涉及項目工程類糾紛,五洋建設多次被納入全國法院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2017年8月,五洋建設債務違約,證監會宣布對其進行立案調查;2018年7月,證件會下達對五洋建設的行政處罰決定書,檔案顯示,五洋建設以虛假申封包件騙取公司債券發行核準。

具體而言,五洋建設在編制2012-2014年财務報表時,通過把所承建工程項目應收賬款和應付款項“對抵”的方式,同時虛減企業應收賬款和應付賬款,進而虛增公司利潤。通過以上方式,五洋建設2012年至2014年年度虛增淨利潤分别不少于0.31億元、0.65億元和1.55億,累計虛增2.5億元利潤。若不虛增利潤,五洋建設利潤不足以支付公司債券一年的利息,是以将不具備債券發行條件。

作為中介機構,德邦證券在“五洋債”事件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是以案件審理完結後,法院判處五洋建設董事長陳志樟、德邦證券、大信會計師事務所承擔487名自然人投資者合計7.4億元債務本息的連帶賠償責任,錦天城律所和大公國際資信評級有限責任公司分别在5%和10%範圍内承擔上述債務的連帶賠償責任。

受“五洋債”影響,德邦證券債券承銷業務迅速萎縮,Choice資料顯示,2017年2021年,德邦證券債券承銷淨收入分别為8.61億元、1.15億元、1.96億元、0.76億元、0.47億元,行業排名分别為第3位、第32位、第31位、第61位、64位。自2022年後便沒有相關可查資料。

債券承銷收入下滑及履行賠償義務之後,德邦證券的淨利潤自2017年開始就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2021年、2022年,公司更是分别出現了4.54億元以及9094.24萬元的虧損。而“五洋債”的後續影響卻仍未結束,2024年,德邦證券還因賠償問題,與陳志樟、錢志良、大信會計師事務所一起成為被執行人。

德邦證券“賣身”進行時 與郭廣昌20年相守終分離

資料來源:天眼查

除了德邦證券“踩雷”外,郭廣昌及其“複星系”也因債務壓力,目前舉步維艱。2022年債務壓力爆發後,郭廣昌已出售了旗下包括南京鋼鐵、建龍股份、豫園股份等多隻“現金奶牛”的股權,以換取流動性;近期還出售了比利時保險公司Ageas的股份。

在規劃企業發展路線後,郭廣昌表示“以後,複星就聚焦兩個主業,分别是生物醫藥和文旅,走上輕資産營運的道路。”

緣終:大難臨頭各自飛

“複星系”承受流動性壓力,最近幾年賺錢能力不強的德邦證券,自然也被郭廣昌插上了“草标”。早在2023年6月,就有媒體報道,山東省财金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山東财金”)等山東國資拟從“複星系”收購部分德邦證券股權,最終控股德邦證券。

天眼查顯示,2023年4月到5月間,興業投資已将德邦證券合計18.57億元的出資額質押給了山東财金、濟南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濟南科金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山東省的地方國資機關;興業投資質押的出資額在德邦證券實繳資本中的占比達到了48.97%。

需要注意的是,在山東國資還未完成對德邦證券的控股前,德邦證券的内部就已發生了較大變動。2023年以來,德邦證券的研究所所長任志強、副所長吳開達、花小偉;首席技術官(CTO)兼科技中心、資訊技術部總經理李甯;首席經濟學家蘆哲等多名業務部門的高管相繼跳槽至其他券商處。

除了業務部門骨幹外,據界面新聞報道,德邦證券也陷入了裁員風波之中;公司的業務線調整涉及投行業務、财富管理、研究所等多個部門。Choice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年末,德邦證券從業人數為1507人,而目前,最新資料為1237人。

資料顯示,目前山東省内,國資控股的證券公司僅中泰證券(600918.SH)一家,山東國資收購德邦證券如成功落地,山東國資旗下将再添一家證券公司。2023年10月底,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首次提出“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同時,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

政策支援下,中小券商股權變更及整合正在加速。近期國聯證券(601456.SH)就拟收購整合民生證券;浙商證券(601878.SH)也多次拍得國都證券(870488)的股份,交易完成後,浙商證券将成為國都證券第一大股東。

在證券行業集中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山東國資入主後,離開“複星系”的德邦證券仍需要應對新的挑戰。(思維财經出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