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證券博物館:見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曆程

作者:金融時報

“籌辦中國證券博物館,既是為了反映中國改革開放和資本市場建設發展成就,也是為了記錄、傳承和普及金融證券知識文化,這是博物館需要承擔的社會責任。” 在中國證券博物館舉辦的首堂公開課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中國證券博物館籌建工作上司小組組長姜洋如是說。

2018年12月22日,坐落于上海市虹口區黃浦路15号的中國證券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其原址是創辦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的浦江飯店(原名禮查飯店),總建築面積16563平方米。這棟建築像是一扇窗,将曆史與現代的交彙呈現得淋漓盡緻——1990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在浦江飯店正式開業。這裡不僅承載着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曆史,也是資本市場變遷的曆史見證者。不過短短幾年,中國證券博物館已征集有關藏品9441件,資料6886件,較系統地留存了大陸自晚清以來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見證物。

記錄紅色故事

中國證券博物館:見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曆程
中國證券博物館:見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曆程

第一張紅色股票,誕生在百年前。1922年中國共産黨在安源上司開展安源路礦勞工大罷工取得勝利,開啟了黨上司勞工運動的新紀元。次年,安源路礦勞工消費合作社通過發行股票籌措資金,第一張紅色股票應運而生。安源路礦勞工大罷工為黨上司的早期勞工運動培養了重要的幹部力量,也為上海乃至全國勞工運動開展提供了寶貴的實踐經驗與經濟支援。第一張紅色股票,代表着上海早期波瀾壯闊的勞工運動。在中國證券博物館策劃的展覽“紅色金融 星火燎原——第一張紅色股票與上海早期勞工運動的故事”中,這段故事被清晰展現。

“力量——百年來中國共産黨上司下的資本市場實踐和發展曆程展”全景式展現自1921年以來,在黨的上司下大陸資本市場實作跨越發展的光輝曆程,入選了中央宣傳部、國家文物局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覽推介名單、國家文物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名單。

“紙承薪火 票載初心——紅色證券遺珍展”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43組重要票證,講述曆史見證物背後的紅色故事。土地革命、抗日戰争和解放戰争時期,股票和債券在支援革命戰争、鞏固紅色政權、反抗外敵入侵、服務根據地和解放區經濟建設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中國共産黨繼續對發揮證券市場的積極作用進行探索,通過發行各種類型的股票和債券,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籌集了社會主義建設資金,促進了國家的經濟社會建設。這43組珍貴票證,帶領觀衆一道追尋昔日的印記,駐足紙承薪火、票載初心的歲月。

就像姜洋所說的,“把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扛在肩上,把為觀衆服務的使命放在心上,這是我們辦好中國證券博物館應該堅守的原則。”開館以來,中國證券博物館推出的一系列展覽,記載着中國資本市場跌宕起伏的發展曆程,呈現着新中國金融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動人經曆。

再現改革曆程

“日出江花紅勝火——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曆程展”以場景還原、實物陳列以及多媒體展示等形式,從“應運而生”“逐漸成長”“重要成就”三個部分,展現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開放的不凡曆程。

“中堅——上市公司紅色基因”展則遴選了滬深兩市43家上市公司,共計73件/組展品,來挖掘上市公司背後的紅色故事和感人事迹,進一步彰顯上市公司在中國共産黨上司下實作的跨越式發展。

中國證券博物館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中國證券博物館已完成口述曆史采訪29人次,開展學術研究課題10項,其中“中國資本市場曆史”聯合研究課題8項,完成外部機關委托課題2項。出版發行系列圖書《中國證券博物館》10輯;已推出41個展覽,包括6個常設展覽和35個臨時展覽。累計接待全國人大、全國政協、證監會等系統内外預約團體觀衆約20.4萬人次,協助系統内外機關組織交流共建活動累計1426場。

當北京證券交易所揭牌暨開市儀式的邀請函、嘉賓證、工作證、開市錘一一呈現在眼前,幾年前的“繁花”時刻仿佛再現——2021年11月15日上午9點,北京證券交易所揭牌暨開市儀式在北京舉行。上午9點30分,随着開市儀式上鐘聲的敲響,81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以嶄新的姿态在多層次資本市場競相亮相,這些創新型中小企業代表遍布國民經濟25個細分行業,為資本市場注入了新活力。在展覽“從‘試驗田’到‘全市場’——注冊制改革回眸與展望”中,這段曆史得到再現。

目前,“‘從試驗田’到‘全市場’——注冊制改革回眸與展望”正聚焦科創闆、創業闆、北交所、主機闆四大闆塊,以圖文、視訊影像及多個互動展項,向國人展現着注冊制從 “試驗田”到“全市場”的改革曆程與不凡成就。“我們的使命就是持續講好新時代資本市場的改革故事。”該博物館負責人如是告訴《金融時報》記者。

中國證券博物館:見證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曆程

來源:金融時報用戶端

記者:李丹琳

編輯:俞思晴

郵箱:[email protected]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