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劉超英:博物館要避免科技手段濫用

作者:Beiqing.com

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在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劉超英看來,這意味着博物館本質功能和價值的回歸。

2020年,北京正式提出“博物館之城”建設,經過幾年的布局和發力,“博物館之城”建設成效初顯。“規劃的釋出本身就是很大的成就,其次是類博物館的培育工作,會為今後北京博物館的發展打開一條寬闊的道路。”劉超英說。

談及理想中的博物館,她表示,博物館不要“千館一面”,要有自己的特點;要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而不是一味地教育、傳播知識;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場和觀衆,“好的博物館應該始終站在文化前沿,引領大衆。”

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劉超英:博物館要避免科技手段濫用

中國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北京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劉超英。受訪者供圖

博物館科研能力存在總體偏弱的情況

新京報: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緻力于教育和研究”,我們該如何了解這一主題?

劉超英:博物館最初源自人的收藏意識,随着社會進步,現代意義上的博物館實際是一個公共文化教育機構。在大陸,博物館被納入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國際上,博物館也是公益性質的教育機構,是以,博物館和教育一直是密不可分的。

博物館教育一直是大教育體系裡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教育是一種定向的教育,有特定年齡、範圍的閱聽人群體,而博物館是面向全社會提供公共教育服務。在這個輕松、愉悅的環境裡,每個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汲取養分,而且是非限定性、非強制性的教育,不用以應試為目的,可以接受一些東西,也可以不接受一些東西。

除了教育,此次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還強調研究。博物館并不是說我有文物,擺出來給大家看,而是要對藏品進行研究,還要對相同類型的文物、博物館等進行研究。博物館辦展覽,也不是簡單的文物展示,而是研究成果的綜合展示,要告訴觀衆史實,講述過往的故事,這些文物和知識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邏輯關系的,這就需要背後的研究、策劃、組織。

實際上,我們對博物館科研的要求與公衆對它的期待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博物館科研能力存在總體偏弱的情況。這次專門以此作為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證明這是一個共性問題,在世界範圍内大家都意識到,要進一步強化科研,才能更好地提供教育服務。

新京報:從全國範圍來看,北京博物館的資源有哪些獨特性?如何看待北京舉辦博物館月活動的意義?

劉超英:從備案博物館數量來看,北京的博物館不是全國最多的,但門類是最齊全的。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曆史文化名城,北京一直秉持要辦高品質博物館、高品質展覽的理念,我們确實有很多能夠直達人心、有吸引力的博物館,資源也非常豐富。

北京舉辦博物館月活動,在全國是首創之舉。不管是活動的策劃、持續的宣傳,都能對博物館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有一個很好的提升。我想,這也需要博物館去思考,如何利用這一個月,給大家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博物館要以“物”為基礎,科技手段是點睛之筆

新京報:這幾年,除了公立博物館,一些小型的民辦博物館也受到大家的喜愛和關注,北京還出台了類博物館的管理辦法。如何看待民辦博物館、類博物館等的作用?

劉超英:民辦博物館、類博物館是博物館體系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沒有它們,北京博物館的體系就是不完整的。民辦博物館中,很多藏品是館長的個人收藏,相對來說會更具有專題性,聚焦于某一類或幾類藏品,可以彌補國有博物館藏品的不足。

比如,作為北京第一批設立的民辦博物館,馬未都創辦的觀複博物館很受歡迎。2008年的時候,他曾舉辦過關于盒具的展覽,主題很小,藏品卻很齊全,這在很多大型綜合性博物館的展覽裡很少見。還有古陶文明博物館,收藏了很多秦磚漢瓦,有很強烈、鮮明的個性。還有何揚·吳茜現代繪畫館,是中國第一家私人現代繪畫館,填補了中國美術史和文物史的空白。兩位主辦者都是北京畫院的畫家,辦展的時候,觀衆可以直接和畫家交流,和講解員、策展人又有很大的不同,非常有意思。

類博物館最初來自9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推進博物館改革發展的指導意見》,北京出台了相關管理辦法,引導具有部分博物館功能但尚未達到登記備案條件的“類博物館”機構逐漸提升水準。不同的是,民辦博物館已經備案,類博物館還達不到相關要求。

總之,博物館最大的特點在于“博”字,每一個館不分大小,都有其獨特的價值,才能組成一個完整的博物館體系。

新京報:近年來,博物館在展覽展陳方式、文創方面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未來博物館發展的重點方向有哪些?

劉超英:從表面看,科技手段運用會多一些,多館聯合辦展的形式會多一些。但我個人認為,現在有科技手段濫用的趨勢。博物館需要以“物”為基礎,包括對于“物”的展示和解讀。但很多博物館實際上用科技手段代替了這種展示和解讀。一個50平方米的展廳,可能每隔兩三米就有一個電子裝置,可能是觸摸屏、VR、投影,有點舍本逐末。科技手段可以用,可以是點睛之筆,用的過多,實際上就已經不是博物館了。

實體的東西和虛拟的不一樣,你可以看到所有角度和細節,感受到它的溫度,能夠産生和古人對話的感覺。我想,博物館今後還是要回歸本質,踏踏實實收集藏品、進行研究。當時看到這次博物館日的主題,我非常興奮,看來全世界同行都意識到,我們可能做得“太炫了”,真正需要沉下來,多做點博物館自己的事。

我理想中的博物館,不要“千館一面”,要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博物館一定要給人以啟迪和美的享受,不是一味地教育、傳播知識。博物館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場和觀衆,好的博物館應該始終站在文化前沿,引領大衆。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