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地鐵開辟“賣菜通道”,城市“人文關懷”的生動注腳 | 新京報評論

作者:新京報評論
地鐵開辟“賣菜通道”,城市“人文關懷”的生動注腳 | 新京報評論

這些微小之處的努力,将“人文關懷”融入每個細微之處,如一股暖流,流淌在這座海濱之城的每個角落。

地鐵開辟“賣菜通道”,城市“人文關懷”的生動注腳 | 新京報評論

▲老人帶着菜品坐在地鐵上。

文 | 蘇士儀

一位八旬老人推着賣菜車,手裡拿着“古早”的秤砣登上了地鐵。這是晚間的青島西海岸快線上發生的一幕溫馨場景。據了解,這是青島地鐵最近推出的一項服務,聚焦菜農群體出行需求,在相應站點推出系列“蔬”送服務,打通菜農出行的“最後一公裡”。

此舉一經推出,便在社交平台上引發了廣泛關注,赢得了網友的稱贊。這樣的舉措極具針對性。公開資訊顯示,西海岸快線作為貫穿西海岸新區的骨幹線路和快速線路,輻射周邊大片鄉鎮。從地理位置上看,該條線路本就具有連接配接城市與鄉村的功能。而之是以推出這項服務,就是因為相關方面看到了群眾切實的需求。

讓地鐵上既容得下商務男士的公文包,也拉得了八旬老人的賣菜車。這種充滿煙火氣息的日常場景,促進了民生便利,也讓地鐵的公共價值得到了充分發揮。可以說,這一暖心舉措,不僅展現了城市公共服務的靈活性與人性化,同時也是城市基礎公共服務場景的有效拓展。

據了解,為打通菜農出行的“最後一公裡”,相關站點還設定了“菜籃子加速車”,友善攜帶大件菜品的菜農乘車。同時,車站員工也使用“菜籃子加速車”協助菜農搬運菜品,并引導菜農乘坐直梯前往乘車,真正做到全鍊條服務,把公共服務要求落實到每一處細節之中。

城市是開放的,城市管理者的觀念和思維自然也要開放。通過為菜農這一特定群體提供便利,讓地鐵站成為城鄉生活的連接配接點,這種接納多元的包容性,正是現代城市及其管理者所該具備的理念與精神。

地鐵開辟“賣菜通道”,城市“人文關懷”的生動注腳 | 新京報評論

▲從業人員正在幫助賣菜農民。

當然,某種程度上而言,面向不同群體提供更加精細化的公共服務,也有利于地鐵等公共服務機構持續拓展市場空間。這其實也是一種公共服務層面的創新。而在青島地鐵上,這樣的創新舉措并不少見。

除了日常的失物招領、便民如廁、物品寄存等服務外,為友善乘客乘坐地鐵遊玩青島,青島地鐵還結合特色主題車站、知名景點等元素,推出了“特色指路條”。彩色的指路條上詳細記錄了地鐵線路周邊景點、醫院、商超等出行資訊。

與此同時,青島地鐵還為懷孕初期的準媽媽準備了專屬的“準媽媽徽章”,當乘客戴上這枚徽章時,無需多言,車站從業人員便會給予特别關注。這些微小之處的努力,将“人文關懷”融入每一個細微之處,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這座海濱之城的每個角落。

事實上,不論是“菜籃子加速車”,還是“特色指路條”,抑或是“準媽媽徽章”,本質上,這都是公共産品和服務邁向精細化的必然路徑。公共服務不僅要有“面子”,“裡子”的品質把控也至關重要。通過更加精準、高效、個性化的方式,滿足公衆多元化和差異化的需求,是相關方面做好公共服務過程中的“指揮棒”,也是一座城市“人情味”的生動注腳。

總而言之,青島地鐵的服務創新,不僅僅是交通體系的優化,更是一種城市溫度的正向展現。當一座城市及其管理者将目光投向相對弱勢的群體,并願意為之而努力時,那就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标志。就此去看,這類“賣菜通道”顯然也是城市的一道獨特風景線。

撰稿 / 蘇士儀(媒體人)編輯 / 王言虎校對 / 陳荻雁

火車票改簽規則變更,需保障乘客知情權 | 新京報社論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将擇優發表,有稿酬。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标題,并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号碼、電話号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資訊,如用筆名,則需要備注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