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機遇、挑戰及應對

作者:金融博覽财富雜志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機遇、挑戰及應對

編者按:2023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明确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标,強調推動大陸金融高品質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複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中央金融工作會議舉旗定向、謀篇布局,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為更好地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本刊特别組織專題,約請相關專業人士圍繞财富管理領域如何學習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進行探讨和交流。

作者|王帥「中國财政科學研究院」

提要:

  • 近年來,大陸普惠金融發展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此同時,也面臨着監管難度增大、數字鴻溝和服務供給方多重風險疊加等新的挑戰。
  • 普惠金融本身的定位和特征決定了服務對象覆寫廣大農戶、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目前來看,數字鴻溝仍一定程度上制約着這類群體平等享受數字金融服務。
  • 推進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應該“分類施策”和“軟硬兼施”相結合。

近年來,大陸普惠金融發展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貸款總量不斷增長,覆寫範圍日趨廣泛,産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多樣,各方面發展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與此同時,也面臨着監管難度增大、數字鴻溝和服務供給方多重風險疊加等新的挑戰。

數字技術助力普惠金融快速發展

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又稱“包容性金融”,強調公平性和普遍性,即在可負擔的成本前提下,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适當、有效的金融服務。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普惠金融與數字技術有機結合、融合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逐漸形成總量快速增長、覆寫範圍日趨廣泛、産品服務不斷豐富的發展格局。

●普惠金融總量快速增長

普惠金融各領域貸款總量快速增長,根據中國人民銀行公布的資料,截至2023年末,普惠小微貸款餘額29.4萬億元,比2023年全年增加5.61萬億元,同比增長23.5%,為2018年末8萬億元的3.7倍;農戶生産經營貸款餘額9.24萬億元,同比增長18%,為2018年末5.06萬億元的1.8倍;全國脫貧人口貸款餘額1.16萬億元,同比增長12%,全年累計發放9586億元。

●覆寫面越來越廣

與傳統服務方式相比,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可以優化供給結構、降低服務成本、突破實體空間局限,此前因為地理位置偏僻、個體分散、資訊不對稱等原因難以被覆寫的群體,如今也可以享受相對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務,整體上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金融服務“空白地帶”逐漸消失。

截至2022年末,農村地區累計開立個人銀行結算賬戶49.52億戶,開立銀行卡40.48億張;全國助農取款服務點74.06萬個,以銀行卡助農取款服務為主體的基礎支付服務村級行政區覆寫率達99.99%。同時,各類數字支付場景持續拓展,移動支付向縣域鄉村下沉,較好滿足了農村消費者多樣化支付需求。

●産品和服務更加多樣

近年來,數字技術飛速發展,依托資訊化平台,普惠金融産品和服務矩陣得以拓展豐富,無論是在支付手段、産品設計還是服務應用方面,都實作了創新發展。比如,依托網際網路技術,改變傳統線下方式,開發“線上+線下”雙管道模式,提高信貸審批環節效率;再比如,有的地區積極推動數字普惠金融賦能鄉村振興,依靠大資料、雲計算等技術推廣以活體牲畜作為抵押物的智慧畜牧貸款,實作牲畜養殖資料實時采集、動态監測,探索“生物活體抵押+保險+物聯網監管+銀行”的信貸新模式。

數字普惠金融下的風險和挑戰

首先,政府監管難度增大。

數字技術賦予了普惠金融創新發展新活力,但同樣也給監管帶來了新挑戰。一方面,在技術革新推動下,普惠金融服務模式不斷創新,業務範圍愈發寬泛,跨界混業趨勢明顯,一定程度上模糊了監管界限,增加了監管的複雜性和難度。一些金融服務公司如螞蟻金服、騰訊、京東、360等,業務涉及投資理财、抵押信貸、轉賬支付等多個領域,如果穿透考慮股權實際持有情況,有的甚至具備了金融領域的全部牌照。對這些交叉性、綜合性普惠金融産品和服務的監管仍需進一步改進和加強。另一方面,大資料、雲計算、區塊鍊等新技術改變了金融業态,機構之間構成整體性強、連接配接度高的服務系統,各金融産品和服務耦合性和關聯性加強,一旦某個産品或某個機構産生風險,将可能很快蔓延影響整個金融系統。同時,數字化普惠金融産品和服務的虛拟性特征讓風險更加隐蔽、傳播更加迅速,傳統的監管手段成本高,難以适應當下監管要求,監管效率仍需加強。

其次,數字鴻溝尚需逾越。

數字鴻溝是數字技術的“附帶品”,是數字技術應用之路上的必然現象。普惠金融本身的定位和特征決定了服務對象覆寫廣大農戶、低收入人群、老年人等特殊群體,目前來看,數字鴻溝仍一定程度上制約着這類群體平等享受數字金融服務。根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釋出的第52次《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農村地區網際網路普及率為60.5%,農村地區非網民規模1.96億,占全國非網民總數的59%,農村地區資訊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存在短闆。同時,老年人群體因知識儲備陳舊、對新鮮事物接受能力較差、金融知識水準欠缺等原因,對數字金融産品和服務的認可度不高,甚至産生排斥心理,認知層面的數字鴻溝也對普惠金融深化步伐産生一定阻礙作用。

最後,普惠金融供給方多重風險疊加。

一是技術風險。新興數字技術使普惠金融服務更加便捷、高效的同時,也增加了供給方的技術風險。為支撐數字化金融服務,供給方需要搭建資訊化平台、開發用戶端、建設資料庫等,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充分的技術保障,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緻金融服務失效或資訊資料洩露,技術風險轉化為資訊安全風險甚至法律風險,給金融機構造成重大損失。二是經營及管理風險。普惠金融産品和服務的覆寫面廣、金額較小,除了應用開發數字技術外,往往需要尋找代理方或合作方,由此産生複雜的合作關系甚至多層委托代理關系,存在因資訊不對稱、無法實作現場監督等帶來的經營風險。同時,一些基層金融機構的組織架構不夠健全,管理能力不強,能否适應數字化條件下的管理要求也存在不确定性。

相關對策建議

一是強化頂層設計,完善普惠金融相關法律法規。

縱觀國際上普惠金融實踐經驗,雖然各國發展水準不一,但突出特點是重視法律制度的優先确立。以美國為例,其建構的以《社群投資促進法》《公平信用報告法》《聯邦存款保險法》為核心的普惠金融法律體系,對推動美國金融公平、社會發展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針對大陸目前普惠金融領域法律還不夠健全的情況,建議借鑒美國經驗,在國家層面加快修訂現有相關法律,研究制定普惠金融法,進一步明确普惠金融戰略導向和監管職責。同時,鼓勵各地政府制定适合當地弱勢群體發展的普惠金融管理辦法,形成立體化普惠金融法律體系,為推動普惠金融健康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注重“監管科技”的研究和應用,加強監管政策協調配合。

“監管科技”理念最早由英國提出,目前在發達國家廣泛運用,旨在通過雲計算、大資料分析等技術優化監管模式,提高金融監管對疊加性、隐蔽性、傳染性金融風險的預防、識别和化解能力。操作層面,可借鑒英國“監管沙盒”思路,探索平衡風險防範和金融創新有效模式。數字技術賦能普惠金融發展,混業經營已成為大勢所趨,傳統金融分業監管模式難以有效發揮監管作用,下一步應探索覆寫數字化支付、數字化理财、線上融資、數字貨币等方面的綜合式監管。一方面,加強金融主管部門間的配合,明确各部門監管責任,建立健全主管部門層面類似普惠金融監管委員會工作機制,避免監管交叉和監管空白。另一方面,加強金融主管部門和資訊安全部門協調,建立“資訊+金融”雙監管體系,通過共享有關網絡安全、資訊安全等監管資料,提前防範和減少普惠金融領域資訊風險。

三是夯實基礎設施建設,縮小數字鴻溝。

數字化基礎設施是普惠金融發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解決“數字鴻溝”的關鍵所在。推進普惠金融高品質發展,基礎設施建設應該“分類施策”和“軟硬兼施”相結合。一方面,政府要切實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中西部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地區的公共投入,完善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際網路覆寫率,為當地居民提供質優價廉的移動網絡服務,提高數字化普惠金融可獲得性。同時,加強諸如移動支付等數字金融服務手段的創新與發展,增強銀行間的賬戶合作,提高資金流動的便捷性和普惠金融供給的精準性,充分發揮“滴灌”效應。另一方面,加強資料平台建設,在確定資訊安全的前提下,鼓勵公共部門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企業和政府之間加強征信資料共享,明确統一的接入标準和互通原則,建構更加高效、透明的個人信用體系,有效降低資訊擷取成本。

四是強化行業技術牽引,營造良好普惠金融氛圍。

一方面,引導普惠金融産品和服務供給方特别是基層金融機構加強對數字化工具的技術論證,建立動态評估和預警機制,最大可能杜絕安全隐患。充分發揮行業自律組織作用,開展技術、管理等方面的輔導教育訓練,提高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針對老年人等金融知識相對缺乏的特殊類群體,全場景、多方式地進行金融知識普及,使其從内心真正了解并接受數字技術之下新的金融産品和服務能夠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便利,進而提升對普惠金融的認同感。宣傳管道方面,除了依托銀行等網點,還可借鑒日本基層農協運作模式,将宣傳普及下沉至鄉村和社群,發揮地緣便利和自發優勢,提高宣傳普及效果。此外,還應該建立金融教育長效機制,持續加強“長尾群體”金融素養,營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發展氛圍。

(責任編輯:侯皓議)

數字普惠金融發展的機遇、挑戰及應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