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作者:中國經濟時報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訪陝西省工商聯原副主席、陝西省技術經理協會會長楊正國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潘英麗

發展新質生産力,科技創新是關鍵。在創新發展過程中,如何更好地發揮企業家的作用?為此,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專訪了陝西省工商聯原副主席、陝西省技術經理協會會長楊正國。

作為企業家,楊正國的公司在再生醫學領域屢屢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業界先驅。三十多年來,他一直倡導重大原始創新的必要性,并在探索實踐中,發現建構技術服務機構的重要性。

發展新質生産力須注重加強三大創新

中國經濟時報:您長期緻力于産學研一體化的實踐和探索,結合您的親身體會,您認為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新質生産力?

楊正國:新質生産力将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我認為,新質生産力代表着高科技含量、涉及新領域、融合範圍廣泛的生産方式和生産力水準,對于提升中國産業競争力、實作經濟高品質發展至關重要。

我從事科技創新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一直緻力于推動重大原始創新。結合我的經曆和體會,我認為發展新質生産力須注重加強三大創新,即重大原始創新、工藝創新、內建創新,在做好這三大創新的同時,還須加強技術服務機構的建設。

首先,重大原始創新尤為重要。目前中國創新正處于由量變到質變的程序中,模仿和跟蹤創新逐漸減少,我們應鼓勵重大原始創新,重點關注國際或國内從未有過的新産品。例如,在再生醫學領域,我公司開發了全球第一個生物工程角膜産品,為數千萬角膜盲患者帶來了重見光明的希望。另外,我們還成功研發了亞洲第一、全球第二的組織工程人工皮膚産品,這些創新成果在國内外都引起了巨大轟動,對于推動行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其次,工藝創新是提高産品品質、降低成本、提高生産效率的重要途徑。企業可以通過引進新工藝、更新裝置,以及優化管理方式來實作工藝創新,這也是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重要手段。

最後,發展新質生産力要加強內建創新,核心在于幫助既有技術突破局限的行業範圍,整合各種技術,并利用各種平台和資訊技術,創造出全新産品和工藝。內建創新的主體是企業,關鍵點在于整合技術需要的平台。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圖檔來源:新華社

建立以企業家為主導的創新發展模式

中國經濟時報:在創新發展過程中,産學研三方都發揮着重要的作用。您認為應如何處理好這三方的關系?

楊正國:各級政府應更加重視企業家在創新中的作用,建立以企業家為主導的創新發展模式。同時,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産學研聯合體,将資源投入到支援企業建設各級研發中心,逐漸形成以企業訂單式研發為主的科研體系。

此外,大學和企業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主要場所,應該專注于科研和教育,産業化的任務則應交由企業完成,要讓大學和企業各發揮所長,形成協同發展的局面。

科研與市場之間也密切相關。但在現實中,科技成果産業化轉移難的問題普遍存在。我認為,這主要是在立項階段未充分考慮項目的商業化前景,以及科研項目過度依賴财政經費而與市場需求脫鈎所緻。

科學家和企業家是創新發展的雙支柱,應該互相配合、互相支援。但在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人片面強調科學家的作用,忽視了企業家的重要性。事實上,将科研成果轉化為商品以滿足社會需求,更需要企業家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是以,在三方的協調發展中,技術服務機構發揮着重要作用,其不僅起到橋梁和紐帶作用,而且具有深度融合後迸發出的市場價值,能夠有效處理好大學與企業、科研與市場、科學家與企業家三組關系。

需要引起重視的還有科技創新項目評審難,這個問題已影響到科技成果産業化轉移。應該拓寬評審專家團隊的範圍,引入具有成功産業化經驗的企業家參與評審,同時還要聘請更具前瞻性眼光的中青年科技骨幹,以解決“圈子小”和“觀念舊”的問題。

加強技術服務機建構設

中國經濟時報:您剛才說到,在産學研三方協調發展中,技術服務機構發揮着重要作用,請再具體闡述一下。

楊正國: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加強技術服務機建構設對促進技術轉移、推動産業創新發展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市場上缺乏專業的技術服務機構,這給企業的技術轉移帶來了一定困難。我們應該加強技術服務機構的建設,提升其專業水準和服務品質,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援。

技術經理人隊伍在技術轉移服務機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為此,我們發起成立了大陸第一個以技術經理人為主體的特殊合夥企業,并成立了中國最早的以技術經理人命名的省級社會團體——陝西省技術經理人協會。這些舉措大大增強了技術服務人員的工作動力和凝聚力,為科技成果産業化增加了新的推廣模式,為發展新質生産力提供了服務保障。

此外,國内很多高校都非常重視技術轉移機建構設。例如,西安交通大學轉移中心推動的“6352”工程建設和“1121”模式探索,以及逐漸完善的“概念驗證+種子+天使”孵化體系,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這些平台和措施解決了專家學者有願望但缺乏精力、企業有需求但缺乏途徑、政府有号召但難以推動、法律有遵循但實操難突破的問題。在我們不懈堅持下,關于技術經理人隊伍建設的建議被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

随着時代的發展,清華大學等高校新增了技術經理人學位教育項目。我們正在籌備成立“中國技術經理人協會”,實施“統一名稱、統一認證、統一教材、統一組織”的“四統一”建設方案,并逐漸建立行業自律規則、行業準入标準與教育體系。我堅信,在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技術服務機構行業必将成為推動新質生産力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因素,為發展新質生産力作出更大貢獻。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總 監 制丨王 輝 車海剛

監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時報訪談丨楊正國:推動新質生産力發展須創新與服務并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