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6G時代呼之欲出 華為紫光等科技巨頭搶跑布局

作者:忻州網

6G技術已成為全球通信産業下一階段的主航道,全球範圍内的研發競賽正在加速。掌握6G核心技術的國家和企業,将在未來通信市場中占據有利地位。

從華為Mate 60 Pro手機搭載的衛星通信技術,到紫光展銳參與國家6G技術的預研,并聯合産學研牽頭釋出《天地一體化技術探索與實踐》白皮書;從日本富士通、NTT、NEC等電信巨頭聯合推出6G原型裝置,到南韓宣布計劃2028年啟動6G服務;從2024 MWC大會上多國達成6G研究和發展“共同原則”,到近期國際3GPP項目協調小組正式準許6G LOGO……種種迹象表明,6G勢不可擋,科技競速全面展開。

通信技術背後的标準和晶片之争

自1984年基于模拟蜂窩技術的1G制式起,移動通信以平均每十年一個周期的速度向前演進,分别經曆1G語音時代、2G短信時代、3G圖檔時代、4G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以及當下的5G萬物互聯時代。

中國起步較晚,但突飛猛進、華麗逆襲,用業内常用的一句話概述,就是“1G空白、2G跟随,3G突破,4G并跑,5G引領”。

在3G時代,中國移動率先扛起自主标準的大旗,提出了首個以大陸知識産權為主的無線通信國際标準TD-SCDMA;而晶片企業紫光展銳(當時名為展訊通信),推出了全球最早支援TD-SCDMA标準的手機晶片,邁出了TD-SCDMA産業終端核心晶片從無到有的關鍵一步。

在4G時代,中國移動、紫光展銳、清華大學等産學研各界攜手奮戰,承擔了“第四代移動通信系統(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最終讓4G國标搶占國際标準化重要席位,成為了坐擁全球4.7億使用者的主流标準。

進入5G時代,以華為、展銳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再接再厲,憑借多年積累、海量研發,在多領域實作全球領跑,包括标準的制定、晶片的突破、裝置基站的全面建設,以及面向不同行業的應用方案,以開放合作,聯合全球合作夥伴共同推動的5G生态系統建設,實作了中國在全球5G市場的領先。

值得一提的是,進入5G時代,全球手機晶片玩家經過市場殘酷淘汰,已屈指可數,公開市場僅剩美國的高通,中國台灣的聯發科,以及中國大陸的紫光展銳,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紫光展銳是全球為數不多擁有完整2/3/4/5G手機晶片技術的廠商。

每一次通信技術标準的更替,都是行業重新洗牌的關鍵時刻,意味着技術的博弈、市場的厮殺、規則的制定與話語權的較量。如今,6G呼之欲出,我們即将見證新的曆史。

6G技術演進,催生廣闊機遇

在通信産業,技術演進的一小步,可能就是時代發展的一大步。3G的出現,讓移動支付橫空出世;4G的出現,引發了網際網路創業的狂歡,團購、網課、拼單、共享單車等一大批創新應用徹底颠覆了我們的生活方式;5G時代,超高速、低延遲網絡讓自動駕駛、黑燈工廠走進現實,驅動各行各業開啟又一輪産業更新。6G時代,全新的能力邊界和應用場景蓄勢待發,必将催生出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智能應用,推動社會迎來革命性變化。

是以面對6G這一兵家必争之地,科技巨頭早已提前入場、搶跑布局。

華為在6G技術的空天地互通、低延遲、高連接配接密度等方面已經取得連續突破,并聯合營運商完成了技術驗證,可實作10Gbps的下行速率以及與C波段頻譜“同站點,共覆寫”的能力。

紫光展銳已完成全球首次L頻段、S頻段5G NTN(非地面網絡)技術上星驗證;率先釋出國内首顆支援3GPP R17 NTN标準的衛星通信晶片V8821,可用于手機直連衛星;面向6G終端晶片研發方面,已完成終端原型平台方案的定義。

小米正利用其在智能硬體和IoT生态的優勢,探索6G在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中的創新應用。百度則結合自身在AI領域的專長,聚焦6G與AI結合的潛力,啟動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方面的探索。

在多點開花的産業創新之外,大型企業也正通過廣泛布局、推動跨産業鍊合作,實作創新技術的研發、成果的轉化、生态的打造。

據悉,中國移動聯合北京郵電大學以及TD産業聯盟成立了中關村泛聯院,并同清華大學、北京郵電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以及鵬程實驗室等國家實驗室深度合作,共同推動6G協同創新,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新紫光集團憑借在數字經濟的全産業鍊布局,正通過設立前沿技術研究院、集中旗下核心企業的優勢資源,為包括6G在内的新技術、新突破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撐和創新動力。據悉,新紫光旗下的西安紫光國芯首創了堆疊嵌入式DRAM技術,實作了存儲陣列晶圓和邏輯晶圓的直接互連,滿足超大帶寬、超低功耗和低延遲的資料傳輸,能夠有效破解AI時代高速通信中的“存儲牆”難題。同時,新紫光集團也在積極探索6G技術在智能終端、物聯網、汽車電子等多元化場景下的應用,整合産業鍊資源,建構閉環生态系統。

随着越來越多科技領軍企業的積極入局,6G技術正從理論走向應用,從願景變為現實。業界預測,6G将在2030年左右實作商用,讓我們拭目以待。

免責聲明:

本平台釋出或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的文章内容,僅供交流學習參考之用,并不代表贊同其觀點或證明其内容的真實性,不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如涉及版權問題或内容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即時告知,我們将立即糾正或删除。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