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作者:明賦書院幻影哥

作者:幻影哥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曆:

從小,你就有一門非常擅長的科目,它可能是國文,可能是數學,又或者是你的動手能力。

你一直為自己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能很好地掌握它而感到自豪,你的父母也經常向親朋好友誇贊這點。

但是随着你漸漸長大,你突然發現自己的“天分”好像消失了:有太多的人跟你一樣擅長這門科目,他們甚至比你還要厲害。

你開始覺得恐慌,認為自己已經變成一個失敗者,茫然不知往何處去。

你或許也有過這樣的經曆:

從小,你就有一門非常不擅長的科目,也許是數學,也許是跑步,你努力過,卻看不到明顯的成效。

周圍的人都跟你說,你天生就不适合做這個。“不是這塊料!”,他們說。

聽得多了,你也開始相信。你想,與其在我沒有天分的科目上浪費時間,不如去學别的。

于是你開始抗拒它,自然也沒再取得過好成績,并且終其一生都無法與它和解。

如果這兩段經曆你都有過,并且曾為它苦惱,不妨聽聽看這種解法:

首先,不要相信所謂“天賦決定一切”的話。當你遇到不擅長的科目時,告訴自己:這可能是因為我的努力程度還不夠。

其次,對擅長的科目仍然要保持謙卑、繼續攀登,對不擅長的科目要不畏挫折、堅持努力。

假以時日,你會驚奇地發現,自己不但保持住了優勢科目,也在不擅長的科目上取得了進步。

這個解法就叫作“成長型思維”。

1

孔子追求“吾道一以貫之”,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為什麼大家都這麼願意追求“一”?

“一”是什麼?

在我看來,“一”叫作“美德背後的美德”。

究竟是哪一個美德催生了所有世間一切美好的行為?彼得·德魯克的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激發他人的善意。

但是,善意這個詞顯得太過籠統。

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們需要去激發的?最終,我在一本書裡邊找到了一個接近答案的答案。

這本書叫作《終身成長》。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她把所有的我們成功與否、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與他人的關系、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如何最重要的要素都歸結為,我們的兩種思維模式。一種叫作固定型思維,一種叫作成長型思維,非常具有說服力。

思考兩個問題:

“你認為才智和努力哪個更重要?”

“能力能否通過努力改變?”

不要小看這兩個簡單的問題,它們展現了應對成功與失敗,成績與挑戰時的人們的兩種基本心态,而就是這種心态,決定了你是會滿足于既有成果,還是會積極探索新知。

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是以他們總是采取消極的态度對待生活,尤其害怕面對失敗。

而成長型思維的人則認為,人的能力可以通過努力來培養。是以他們會積極面對失敗問題,在失敗中總結經驗,獲得成長。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

它無處不在。

“開車技術這麼差,鐵定是女司機!”

“做事這麼慢吞吞,長大能幹好什麼事!”

“處女座就是有潔癖!”

“女孩子學不好數理化”

......

這些在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言論,難道就是事實嗎?不,這些隻是一些我們偶然間的感受,并非事實。

而我們若不加以思考,或人雲亦雲,則會把它們當成既定事實,繼而深入我們的潛意識,阻礙我們個人發展,不敢嘗試。

總給自己一個“我很笨,我應該做不到,我也沒有辦法”的蓋棺定論。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但你若觀察一下身邊那些做成些事的人,一般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太差,但他們真的是在某些方面具備什麼天分麼,不然。這其中很大一個差異點,就是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思維和态度。

也就是我們不同的兩種思維模式。

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認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變的,也正是由于此,才更加想要去一遍遍證明自己的能力,習慣于把發生的事當作一個衡量自己能力和價值的直接标尺。

習慣性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評價,并容易自我否定,給自己貼上各種類型的标簽,表達判定性的言論。

一旦在生活中打擊挫折和困難太多,便容易産生強烈的應激狀态,容易生氣,甚至面對現實問題也可以選擇逃避真實内心和規避責任,用謊言、責怪他人、或沉默逃避來面對和解決問題。

或者幹脆就選擇不嘗試,因為不說不做就不會犯錯,以此來避免他人的評判和否定。

固定型思維習慣性向外歸因,容易把自己無法解決或遭遇挫折的原因歸結到命運、他人、機遇、能力上,卻唯獨忽略了自己的主觀性。

反之,向内歸因的思維态度,則告訴我們一個重要的道理:你永遠有選擇!

著名籃球教練伍登曾說:“在開始責怪他人以前,你并不是一個失敗者” ,你永遠可以選擇改變自己,來面對解決當下問題、承擔責任,重新開啟并選擇自己的人生。

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古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長型思維側重于能力拓展和自我學習,勇于突破。是這種直面現實和向内歸因、自我承擔的勇氣,使得這種思維模式者,即便是遇到事情發展不順利之時,也能擁有想要提升自己并堅持不懈的激情。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當他們的人生遭遇重大挑戰時,依然可以通過不斷自我磨砺和學習改變來獲得更大的成長和突破。

對待一件事情,他們追求的并不隻是一個結果,更在意的是在過程中的真實感受和成長。

固定性思維可能掌握了答案,而成長型思維掌握了做事的方式。

社會學家本傑明·巴伯說:“我不會把世界分成強和弱,或者成功和失敗......我會将世界分成好學者和不好學者。”

成長型思維的人不一定會走既定路線,而是勇于挑戰和面對真實。

固定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長型思維模式讓你更關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在猶太人的處世聖經《塔木德》裡記載道,每個猶太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被問到一個問題: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燒毀,你将帶着什麼東西逃跑呢?”

如果孩子要帶走的是一些貴重物品,母親就會告訴他們:“孩子,你要帶走的不是錢,也不是鑽石,而是你的知識,你的思維方式。”

叔本華說:“世界上最大的監獄,是人的思維意識。”

人的大腦會受到過去的習慣、經驗影響,對某些問題産生下意識的判斷。

受困于慣性思維,再簡單的問題也會變得棘手。

很多時候,真正限制我們發展的,往往是我們原有的思維。

人這一生,都在為自己的思維局限而買單。思維模式不對,工作再努力也是白費。

固定型思維模式,總是輕而易舉地出現。

2

我們如何培養成長型思維?

在書中,作者提出了培養成長型思維的四個步驟:接受、觀察、命名、教育。

一、接受;

接受我們每個人都擁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維模式。看見它的存在,接受它。這是很正常的事,既不可恥,也不可怕。

因為每個人都有兩種思維模式。

二、觀察;

當你遭遇失敗的時候,觀察自己的腦海裡是否出現這樣的聲音:“你永遠也成不了優秀的人”、“也許你沒有那麼大的能力”。

這些否定的聲音就是你固定性思維的人格出現了,你需要注意他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并且找到激發他的原因。

三、命名;

你可以給固定型思維模式人格取一個人名。可以叫他小強、小胖或是明明。每當你産生自我懷疑時,他們經常會出現。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是以一旦你發現他們出現了,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讓他們控制你。

四、教育;

最後一步,你需要和你的固定型思維人格一起踏上成長的旅程。在他出現的時候,你要和他說:“是的,我現在還不太擅長做這件事,但是我認為我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讓我們一起試一下吧”。

當我們能夠積極面對固定型思維人格,并且邀請他加入我們的成長之中,就能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困難。

改變很難,但值得如此。

曾看過一篇文章,同僚有個非常聰明可愛的兒子。

每次去她家做客,她都會熱情地展示孩子的畫和成績單。

每當孩子取得不錯的成績時,她都會誇獎:“你真聰明!”“你真的很棒!”

可後來孩子升入高年級之後,突然成績一落千丈,為此她常苦惱不已:“明明兒子十分聰明,為什麼就不願用在學習上?”

每天跟我們分享的日常也從“母慈子孝”變成“雞飛狗跳”。

難道是鼓勵式教育失敗了嗎?

實則不然,這隻是固定型思維模式在作祟。

它讓孩子們執着于被稱贊的成果本身,卻忽略了過程。

家長們将“聰明”與孩子的“成績”相關聯的弊端就在于:

其一,一旦學業變得困難,意味着很可能無法取得往日的好成績,孩子就會懷疑是自己變笨了。

其二,為了避免大家認為他不再聰明,他會選擇逃避,對學習産生很強的抵觸情緒。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這其實也是現代“傷仲永”産生的主要原因。

卡羅爾在書中提到:

我們應該避免那種對孩子的智力做出評價的贊揚方式,或是讓他們覺得我們并非為了他們付出的努力,而是為他們的智力和才能感到驕傲的贊揚方式。

這并不是說鼓勵式教育是不正确的。

隻是為人父母,更應該運用成長型思維模式,去鼓勵孩子注重過程,享受挑戰,并從失敗中擷取教訓。

比如,比起誇孩子聰明,不如誇他勤奮、努力;

比起誇孩子考得好,不如誇他這次在哪一門上又有了進步。

如果孩子表現的不好,那就跟他一起分析利弊、下次不斷改進,繼續努力。

用成長型思維陪孩子一起成長,孩子才會明白,努力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當你能夠勇敢面對固定型思維人格,并且讓他加入到自己的成長之路時,就能用更積極的态度去面對那些棘手的問題。

而真正的成長型思維的人會去琢磨、去想,做錯了一遍題以後,歸納總結思考,這才是他們的學習方法。是以,從學習方法上,這兩種人就是不一樣的。

固定型思維的人能不努力就盡量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試過程當中,學習過程當中,隻要能夠達标,隻要能夠排在前幾名。

順豐創始人王衛所說:

一個人成功一次,也許是偶然,但若能長期成功,那肯定有其獨到之處,可能從思維到行為都跟别人不太一樣。

思維,是一個人的上層建築,決定了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及行為方式。

頭腦是生活的指揮官,思維是行動的先行軍。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薛定谔曾說:人活着就是在不斷對抗熵增定律的過程,生命以負熵為生。而要想反熵增,就要不斷向上成長。

世間萬物就像是一條奔流向前的河流,萬物都在從有序奔向無序,一切生命體和非生命體在這條河流中掙紮、逆流而上。顯然積極主動、勤奮努力,才能讓這個世界和萬物更加的有序,成為反熵增的最有力的武器。

這就正好凸顯了我們今日所談的這一主題:成長型思維。也唯有成長型思維,才能讓人在對抗生活中逐級遞增的問題。

3

今日文章,寫到最後,留幾個問題給大家:

第一個問題:希望大家去思考,為什麼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發展的?這一點至關重要。

第二個問題:我們要想出一個自己以前能力很差,但現在表現很好的領域。如果有時間的話,你還可以寫寫自己怎麼做的。

第三個問題:給你在工作上感到困難的員工們寫一封信,告訴他們能力是可以發展的。

第四個問題:回想過去是否有過原本認定某個人無法完成某件事,但該人最終學會的情況。

這世界上就兩種人,你是哪一種?

你要反思在這個案例當中,這種轉變是如何發生的。比如,你見過一個員工,他原來某方面不行,但是後來慢慢行了。

這是怎麼出現的?

思維模式改變了努力的意義,也終将命運的齒輪轉向了不同的方向。

人生苦短,積極勇敢些吧,去主動打破那些思維裡的牆,抛開自我設限和否定自我的聲音,帶着成長性的思維,不斷向内探索,向外突破。

成長是每個人一輩子的事。

它無關年齡。無論何時,停滞不前,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終身成長》明确告訴我們要保持成長型思維,不要太費力地生活,不找。

毛姆曾說:“一個人能觀察落葉、鮮花、從細微處觀賞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麼樣。”

越是用力追求,好的生活越是不來。處在充滿不确定的時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發生。不能持續的關系,難以承受的壓力,無法完成的夢想,拼盡全力也實作不了的事情,逐漸演變成一場自我焦慮。

别着急,别用力,張弛有度慢慢走,總會到達終點。

就像有人說的:人生不過一站站的風景,最壞的結果,不過大器晚成。

餘生,願我們不疾不徐,在波瀾不驚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同書中舉例所說,當我們在臨别世間一刻,可以對自己說:我這一生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潛能,而不是總做一些簡單之事,歲月中有着我勇于面對的痕迹!

終身成長吧,帶着信念,拿起思考這把利劍,在激蕩的生活裡,披荊斬棘,無往不利。

既是心之所向,何懼道阻且長!

幻影哥于2024年5月8日記錄于明賦書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