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作者:明赋书院幻影哥

作者:幻影哥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从小,你就有一门非常擅长的科目,它可能是语文,可能是数学,又或者是你的动手能力。

你一直为自己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就能很好地掌握它而感到自豪,你的父母也经常向亲朋好友夸赞这点。

但是随着你渐渐长大,你突然发现自己的“天分”好像消失了:有太多的人跟你一样擅长这门科目,他们甚至比你还要厉害。

你开始觉得恐慌,认为自己已经变成一个失败者,茫然不知往何处去。

你或许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从小,你就有一门非常不擅长的科目,也许是数学,也许是跑步,你努力过,却看不到明显的成效。

周围的人都跟你说,你天生就不适合做这个。“不是这块料!”,他们说。

听得多了,你也开始相信。你想,与其在我没有天分的科目上浪费时间,不如去学别的。

于是你开始抗拒它,自然也没再取得过好成绩,并且终其一生都无法与它和解。

如果这两段经历你都有过,并且曾为它苦恼,不妨听听看这种解法:

首先,不要相信所谓“天赋决定一切”的话。当你遇到不擅长的科目时,告诉自己:这可能是因为我的努力程度还不够。

其次,对擅长的科目仍然要保持谦卑、继续攀登,对不擅长的科目要不畏挫折、坚持努力。

假以时日,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不但保持住了优势科目,也在不擅长的科目上取得了进步。

这个解法就叫作“成长型思维”。

1

孔子追求“吾道一以贯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为什么大家都这么愿意追求“一”?

“一”是什么?

在我看来,“一”叫作“美德背后的美德”。

究竟是哪一个美德催生了所有世间一切美好的行为?彼得·德鲁克的一句名言:管理就是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

但是,善意这个词显得太过笼统。

究竟哪方面的善意才是我们需要去激发的?最终,我在一本书里边找到了一个接近答案的答案。

这本书叫作《终身成长》。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她把所有的我们成功与否、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我们的家庭、我们的事业如何最重要的要素都归结为,我们的两种思维模式。一种叫作固定型思维,一种叫作成长型思维,非常具有说服力。

思考两个问题:

“你认为才智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能力能否通过努力改变?”

不要小看这两个简单的问题,它们体现了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人们的两种基本心态,而就是这种心态,决定了你是会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

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他们总是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尤其害怕面对失败。

而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来培养。所以他们会积极面对失败问题,在失败中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什么是固定型思维?

它无处不在。

“开车技术这么差,铁定是女司机!”

“做事这么慢吞吞,长大能干好什么事!”

“处女座就是有洁癖!”

“女孩子学不好数理化”

......

这些在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言论,难道就是事实吗?不,这些只是一些我们偶然间的感受,并非事实。

而我们若不加以思考,或人云亦云,则会把它们当成既定事实,继而深入我们的潜意识,阻碍我们个人发展,不敢尝试。

总给自己一个“我很笨,我应该做不到,我也没有办法”的盖棺定论。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但你若观察一下身边那些做成些事的人,一般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太差,但他们真的是在某些方面具备什么天分么,不然。这其中很大一个差异点,就是面对挫折和困难时的思维和态度。

也就是我们不同的两种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也正是由于此,才更加想要去一遍遍证明自己的能力,习惯于把发生的事当作一个衡量自己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习惯性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并容易自我否定,给自己贴上各种类型的标签,表达判定性的言论。

一旦在生活中打击挫折和困难太多,便容易产生强烈的应激状态,容易生气,甚至面对现实问题也可以选择逃避真实内心和规避责任,用谎言、责怪他人、或沉默逃避来面对和解决问题。

或者干脆就选择不尝试,因为不说不做就不会犯错,以此来避免他人的评判和否定。

固定型思维习惯性向外归因,容易把自己无法解决或遭遇挫折的原因归结到命运、他人、机遇、能力上,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主观性。

反之,向内归因的思维态度,则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你永远有选择!

著名篮球教练伍登曾说:“在开始责怪他人以前,你并不是一个失败者” ,你永远可以选择改变自己,来面对解决当下问题、承担责任,重新开启并选择自己的人生。

什么是成长型思维?

古话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成长型思维侧重于能力拓展和自我学习,勇于突破。是这种直面现实和向内归因、自我承担的勇气,使得这种思维模式者,即便是遇到事情发展不顺利之时,也能拥有想要提升自己并坚持不懈的激情。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当他们的人生遭遇重大挑战时,依然可以通过不断自我磨砺和学习改变来获得更大的成长和突破。

对待一件事情,他们追求的并不只是一个结果,更在意的是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和成长。

固定性思维可能掌握了答案,而成长型思维掌握了做事的方式。

社会学家本杰明·巴伯说:“我不会把世界分成强和弱,或者成功和失败......我会将世界分成好学者和不好学者。”

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一定会走既定路线,而是勇于挑战和面对真实。

固定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别人如何看待你,而成长型思维模式让你更关心你能否提高自己。

在犹太人的处世圣经《塔木德》里记载道,每个犹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被问到一个问题:

“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跑呢?”

如果孩子要带走的是一些贵重物品,母亲就会告诉他们:“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钱,也不是钻石,而是你的知识,你的思维方式。”

叔本华说:“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意识。”

人的大脑会受到过去的习惯、经验影响,对某些问题产生下意识的判断。

受困于惯性思维,再简单的问题也会变得棘手。

很多时候,真正限制我们发展的,往往是我们原有的思维。

人这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思维局限而买单。思维模式不对,工作再努力也是白费。

固定型思维模式,总是轻而易举地出现。

2

我们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

在书中,作者提出了培养成长型思维的四个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

一、接受;

接受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看见它的存在,接受它。这是很正常的事,既不可耻,也不可怕。

因为每个人都有两种思维模式。

二、观察;

当你遭遇失败的时候,观察自己的脑海里是否出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也成不了优秀的人”、“也许你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这些否定的声音就是你固定性思维的人格出现了,你需要注意他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并且找到激发他的原因。

三、命名;

你可以给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取一个人名。可以叫他小强、小胖或是明明。每当你产生自我怀疑时,他们经常会出现。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所以一旦你发现他们出现了,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让他们控制你。

四、教育;

最后一步,你需要和你的固定型思维人格一起踏上成长的旅程。在他出现的时候,你要和他说:“是的,我现在还不太擅长做这件事,但是我认为我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让我们一起试一下吧”。

当我们能够积极面对固定型思维人格,并且邀请他加入我们的成长之中,就能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改变很难,但值得如此。

曾看过一篇文章,同事有个非常聪明可爱的儿子。

每次去她家做客,她都会热情地展示孩子的画和成绩单。

每当孩子取得不错的成绩时,她都会夸奖:“你真聪明!”“你真的很棒!”

可后来孩子升入高年级之后,突然成绩一落千丈,为此她常苦恼不已:“明明儿子十分聪明,为什么就不愿用在学习上?”

每天跟我们分享的日常也从“母慈子孝”变成“鸡飞狗跳”。

难道是鼓励式教育失败了吗?

实则不然,这只是固定型思维模式在作祟。

它让孩子们执着于被称赞的成果本身,却忽略了过程。

家长们将“聪明”与孩子的“成绩”相关联的弊端就在于:

其一,一旦学业变得困难,意味着很可能无法取得往日的好成绩,孩子就会怀疑是自己变笨了。

其二,为了避免大家认为他不再聪明,他会选择逃避,对学习产生很强的抵触情绪。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这其实也是现代“伤仲永”产生的主要原因。

卡罗尔在书中提到:

我们应该避免那种对孩子的智力做出评价的赞扬方式,或是让他们觉得我们并非为了他们付出的努力,而是为他们的智力和才能感到骄傲的赞扬方式。

这并不是说鼓励式教育是不正确的。

只是为人父母,更应该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去鼓励孩子注重过程,享受挑战,并从失败中获取教训。

比如,比起夸孩子聪明,不如夸他勤奋、努力;

比起夸孩子考得好,不如夸他这次在哪一门上又有了进步。

如果孩子表现的不好,那就跟他一起分析利弊、下次不断改进,继续努力。

用成长型思维陪孩子一起成长,孩子才会明白,努力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当你能够勇敢面对固定型思维人格,并且让他加入到自己的成长之路时,就能用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那些棘手的问题。

而真正的成长型思维的人会去琢磨、去想,做错了一遍题以后,归纳总结思考,这才是他们的学习方法。因此,从学习方法上,这两种人就是不一样的。

固定型思维的人能不努力就尽量不努力,在所有的考试过程当中,学习过程当中,只要能够达标,只要能够排在前几名。

顺丰创始人王卫所说:

一个人成功一次,也许是偶然,但若能长期成功,那肯定有其独到之处,可能从思维到行为都跟别人不太一样。

思维,是一个人的上层建筑,决定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及行为方式。

头脑是生活的指挥官,思维是行动的先行军。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薛定谔曾说:人活着就是在不断对抗熵增定律的过程,生命以负熵为生。而要想反熵增,就要不断向上成长。

世间万物就像是一条奔流向前的河流,万物都在从有序奔向无序,一切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这条河流中挣扎、逆流而上。显然积极主动、勤奋努力,才能让这个世界和万物更加的有序,成为反熵增的最有力的武器。

这就正好凸显了我们今日所谈的这一主题:成长型思维。也唯有成长型思维,才能让人在对抗生活中逐级递增的问题。

3

今日文章,写到最后,留几个问题给大家:

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去思考,为什么要相信人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这一点至关重要。

第二个问题:我们要想出一个自己以前能力很差,但现在表现很好的领域。如果有时间的话,你还可以写写自己怎么做的。

第三个问题:给你在工作上感到困难的员工们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第四个问题:回想过去是否有过原本认定某个人无法完成某件事,但该人最终学会的情况。

这世界上就两种人,你是哪一种?

你要反思在这个案例当中,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比如,你见过一个员工,他原来某方面不行,但是后来慢慢行了。

这是怎么出现的?

思维模式改变了努力的意义,也终将命运的齿轮转向了不同的方向。

人生苦短,积极勇敢些吧,去主动打破那些思维里的墙,抛开自我设限和否定自我的声音,带着成长性的思维,不断向内探索,向外突破。

成长是每个人一辈子的事。

它无关年龄。无论何时,停滞不前,才是最可怕的衰老。

《终身成长》明确告诉我们要保持成长型思维,不要太费力地生活,不找。

毛姆曾说:“一个人能观察落叶、鲜花、从细微处观赏一切,生活就不能把他怎么样。”

越是用力追求,好的生活越是不来。处在充满不确定的时代,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能持续的关系,难以承受的压力,无法完成的梦想,拼尽全力也实现不了的事情,逐渐演变成一场自我焦虑。

别着急,别用力,张弛有度慢慢走,总会到达终点。

就像有人说的:人生不过一站站的风景,最坏的结果,不过大器晚成。

余生,愿我们不疾不徐,在波澜不惊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如同书中举例所说,当我们在临别世间一刻,可以对自己说:我这一生充分挖掘了自己的潜能,而不是总做一些简单之事,岁月中有着我勇于面对的痕迹!

终身成长吧,带着信念,拿起思考这把利剑,在激荡的生活里,披荆斩棘,无往不利。

既是心之所向,何惧道阻且长!

幻影哥于2024年5月8日记录于明赋书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