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淮舟:曾任鐵道兵文化部創作組組長、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教授,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1937年11月生于河北省高陽縣舊城村。童年是在冀中平原抗日遊擊戰火中度過。1951年初在家鄉國小畢業,插班考入省城保定一中,開始愛好文學,練習寫作。1956年考取南開大學中文系,1961年畢業後相繼在天津文聯、鐵道兵、解放軍藝術學院從事文學編輯、創作、評論和教學工作。出版作品有長篇小說《不容進犯》《綠的田園紅的血》、散文集《彩雲》《農村絮語》、詩集《鄉情》等計四十餘部。
【鐵兵紀亊】
在有樟子松的地方
冉淮舟
我懷着對大興安嶺的一種向往的心情,奔往加格達奇。加格達奇是鄂倫春語,意為有樟子松的地方。
車窗外面,是遼闊的松嫩平原,白色的流雲,黑色的耕地,和将要醒來的黃色的草原,競相向車後退去;還不斷出現升起幾縷青煙的村莊;結冰的河流和窪地,像鏡子一樣,反射着亮光;小股的羊群、馬群和牛群,悠閑地啃吃枯草;雄鷹和一些不知名的鳥雀,自由地飛上飛下;還不時地有汽車、拖拉機和馬車駛過;也能望見一些低矮的山丘和小片的樹林。隻是還沒有看到想象中的大興安嶺,天色就漸漸地灰暗下來。紅色的晚霞消失以後,就陸續有零星的燈火閃現,除此以外,别的什麼都看不見了。
忽然,一片很大的燈火,出現在火車的前面,這就是加格達奇。第二天早晨五點多鐘我醒來的時候,太陽已經升起來,山雀也在落葉松的枝頭上跳來跳去。抱着一種新奇的心情,我和老宋去登西山。加格達奇被群山環抱,坐落在一條河谷裡,嫩江的支流甘河在這裡流過。天氣很冷,但空氣卻格外清新,涼涼的,沁人肺腑。朝陽照射之下,加格達奇一片金黃,結冰的甘河,閃着光,就像是在那裡舞動一樣,它和群山輝映,使加格達奇顯得更加壯麗。
老宋是一個熱情的中年人,中等身材,山東口音,說起話來,不緊不慢,給人一種很柔和的感覺。黑臉龐,泛着紅光,總是挂着笑容,說話時先輕輕地“哎、哎”兩聲。他不是人們印象中那種粗犷的山東大漢,倒好像是一位很溫和,又多少有些絮叨的山東大嫂。後來才知道,果然有人這樣叫他。
老宋可以說是一個加格達奇人了。1964年,當國家決定全面開發大興安嶺的時候,他是随着鐵道兵的先頭部隊,最先來到這裡的。當時,他擔任連隊的指導員;現在,他負責一個師的文化工作。問及他自己的工作成績,他總是默默地一笑;談到鐵道兵在這裡修築鐵路,他就再也無法掩飾住那種自豪的情感了。“哎、哎”兩聲之後,便滔滔不絕地述說起來。
“我們是用“四不象’拉着‘勒勒車’來到加格達奇的。當時這裡隻有兩間廢棄的小木房,已經破爛不堪。到處是齊腰深的野草,我們就在草叢中把帳篷支起來,于是加格達奇就成了一座帳篷的城。抗日戰争時期,日本侵略者為了掠奪大陸的木材,到過大興安嶺,也隻是在沿江一帶,并沒有在這裡真正站住腳。解放以後,國家林業部門曾經計劃開發大興安嶺,也因為嚴寒,交通不便,沒有實作。1964年,鐵道兵終于在這裡站住了腳。你看現在,加格達奇的變化多麼大!四五層的樓房,到處都是。它已經成為大興安嶺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交通的樞紐,是一個擁有十六萬人口的城市了。”
聽了老宋的介紹,更感到加格達奇美麗壯觀。我問老宋:
“究竟是什麼原因,你們能在這裡堅持下來?”
“我想的比較簡單。”老宋說,“這是國家的号召,我們能不響應嗎?開發大興安嶺,是發展大陸國民經濟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既然是任務,總要有人來完成,我們不能推給别人。況且這還是一項緊迫的任務,因為大興安嶺成熟林和過熟林比重很大,不及時采伐,大量的林木就要腐朽,這會給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想到這裡,就覺得責任更加重大,克服困難,也就有了力量。”
說完,他閉攏了嘴唇,表情顯得有些嚴峻。他的思想,顯然是回到了那些艱苦奮鬥的年月。
是的,開發大興安嶺,在這裡修築鐵路,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有無數條大小河流,有的流入黑龍江,有的流入額爾古納河,有的流入嫩江,這給修路帶來了很多困難。溝塘間潮濕的草甸土、泥炭土,河流兩岸滿布礫石的沖積土,在冬季,形成一個很厚的凍土層,地勢高的地方,到夏末才能全部融化。在陰坡和窪地,是那種常年不化的永凍層,最厚處有六十米。因為滲透性差,夏天地面常常積水,不好施工。冬季施工,困難更大。這裡全年平均溫度在攝氏零度以下,有八個月的結冰期,最低溫度接近零下六十度。但是,老宋他們終于在這裡修通了鐵路,為全面開發大興安嶺創造了條件。
在加格達奇,我深深地感覺到,這裡的人們,有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熱情好客。老宋也是這樣,他不僅熱情地為我當向導,而且還把自己冷藏的一隻飛龍,拿出來為我做湯。飛龍也叫松雞,是大興安嶺的一種珍品,這在六七百年前,就被作為一種貢品送進宮廷。據說西太後最喜歡喝飛龍湯。現在,國家也用這種珍品招待外賓。說老實話,飛龍湯的鮮美清香,我并沒有真正品嘗出來。但是,老宋的一片心意,我卻深深地體會到了。
傍晚,他又陪我去登東山。半山上,有建立起的一個亭子,在這裡,我們又一次眺望加格達奇,和那或遠或近,或濃或淡的連山。這時,夕陽照耀,霞雲飄挂,藍天之下,加格達奇一片燦爛。但是,在加格達奇,這個有樟子松的地方,我卻沒有看到樟子松。想來,這裡過去一定是有過樟子松的,而且高大茂密,郁郁蔥蔥。也許是什麼年月,一場大火,把這裡的樹木燒光,也許是别的什麼災難,使這裡的樟子松不複存在。樟子松是大興安嶺的一種值得驕傲的常綠樹,它喜歡生長在幹燥瘠薄的山頂和陽坡,在石礫和沙丘地帶,也有它的蹤影。它生活的條件雖然很差,卻可以長得異常高大,有的竟然高達三十餘米。特别是在冬季,白雪映襯,那挺拔矗立的身軀,給人的印象是很高潔美麗的。我問老宋,加格達奇怎麼沒有新栽一些樟子松?
“過去那幾年,到處亂砍濫伐,誰還有心思種樹?”他說,“現在好了,國家重視造林,也重視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可是樟子松這種樹,雖然生活條件要求不高,卻很有性格,它喜愛幹淨,而加格達奇現在的衛生條件還很差,垃圾不能妥善處理,風一吹過,塵土飛揚,樟子松不願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不過,這些情況會逐漸得到改善的。總有一天,加格達奇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有樟子松的地方。”
在加格達奇,我始終沒有看見樟子松,總是有些遺憾。不過,這種感覺,很快就消失了。在這裡,我不是看到了很多像樟子松一樣的人嗎?在這裡堅持工作,熱誠待人的老宋和他的同志們,不就是一棵棵樟子松嗎?
加格達奇,仍然是一片豐盛茂密、郁郁蔥蔥的樟子松林!
1980年4月8日于加格達奇
(加格達奇火車站)
嫩林鐵路位于大興安嶺,南起嫩江,經大楊樹 、加格達奇、林海、塔河、盤古、樟嶺、勁濤、圖強、西林吉至古蓮,全長677公裡。由鐵道部第三勘測設計院設計,鐵道兵第三、六、九師施工。嫩江至塔河段于1964年8月17日重點開工,1966年10月31日加格達奇至塔河段軌通車;1967年6月28日,嫩江至加格達奇段鋪軌通車;塔河至樟嶺段于1966年開工,1968年12月鋪軌通車;樟嶺至古蓮段于1970年開工,1972年8月15日鋪軌通車。嫩林鐵路對開發林區,發展少數民族地區工農業生産,鞏固邊疆具有重大意義。
興安嶺的樟子松
挺進興安嶺
抗風鬥雪
編輯:樂在其中